APP下载

农耕文化在杨凌示范区各景区应用模式研究

2019-08-22王晓娟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后稷杨凌农耕

王晓娟

国函〔2018〕133号批复指出:按照“核心示范、带动旱区、服务全国”的定位,进一步加快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力争到2025年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建设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核心区,新时代乡村振兴、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引领示范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产业高地,为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杨凌示范区旅游景区主打“农”字招牌,突出农耕历史、农业科技、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践行示范农业看杨凌,农耕历史来杨凌的历史使命。深度发掘农耕文化内涵,统一提升杨凌示范区各景区应用模式研究显得十分必要,部署一致,集体展现农耕文化内涵,彰显杨凌的“农”字特色。

前言

杨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5 000年以前,杨凌区域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传说尧舜时代,居住着有邰氏氏族。有邰氏的女儿姜嫄,作了轩辕黄帝曾孙帝喾的正妃,姜嫄的儿子名弃,“教民稼穑”有功,被帝舜擢拔为主管农业的官员——后稷,封邰国,赐姓姬,为周族始祖。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杨凌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遂使杨凌成为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国函〔2018〕133号,《批复》包含着力推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继续加大对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对杨凌示范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等三个方面。

一、农耕文化在杨凌示范区各景区应用情况分析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杨凌区内现有多个景区建设围绕农耕文化建设,选取3个景区进行项目研究。

(一)教稼园

以农耕始祖——后稷生平为设计主线,从后稷母亲姜源因踩了巨人的脚印而受孕开始,大门口的巨人脚印带领游客进入园区,接下来是二十四节气的介绍,再往前走拾阶而上就到了后稷的巨型雕像,他面南站里,一手拿着谷物,一手拿着农具。景区内还小游园和多种林木种植。该景区(点)总面积12 000平方米,以农耕文化为背景营建的具有现代休闲性的观光公园,告诉世人,在5000年前,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该园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农耕文化历史,供游人休闲娱乐。

(二)杨凌农林博览园

杨凌农林博览园又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包括逸夫科技馆动物博物馆、昆虫博物馆、土壤博物馆、植物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5个专业博物馆和蝴蝶园、植物分类园、树木园及多种种质资源圃等,是集教学、科研、科普于一体的重要学科基地。农林博览园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组群,园内拥有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收藏国内外各类昆虫标本100万号,是人们学习了解纷繁多变昆虫世界的最好去处。

(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景区建有工厂化育苗馆、梦幻花卉馆、无土栽培馆、现代农业创意馆、西部特色馆、超级菜园以及南方果树馆(2个)等八个现代农业技术展馆和花卉林木种子资源圃、水生植物展示区(人工湖)、创新中心等现代农业展示区。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基地的无土栽培技术和智能化温室大棚,为现代高科技农业作了生动而形象的定义,展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无穷魅力。

区域内的主要景区在农耕文化的体现中未做整体规划,有些元素重复出现,有些元素又未见体现。在农业耕种元素中,各个景区都有体现,都是划拨出一片空地,旁边竖上牌子“农耕体验区”,空地里有的是管理员种植的生活蔬菜,有的地一直空着,杂草丛生。农耕文化的其他载体没有以实物形式体现,出现空缺,这些景区需要在农耕文化的展现方面做出系统规划。

二、构建主要景区的农耕文化展示模式,彰显“农”字特色

(一)模式解析

将杨凌示范区景区中的主要景区进行第一、第二、第三层模式建设(如图1所示),基于农耕参与式、体验式、知识化、科学化、传承性的理念进行模式构建。第一层作为农耕文化中耕种文化的体验式,设置农耕场景,提供相应的农业工具,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农耕文化的传承。第二层是知识性、趣味性的体验区,通过体验式学习农学的相关知识,增加游览的乐趣。第三层是科学性、前沿性的体验区,以活动为载体,走近科学,走近名家,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增长见识,丰富游览活动。将主要景区按照一定模式设计,农耕文化的展示元素将会更完整,更有效,避免出现展示不全但内容又有重复的现象。

(二)模式构建的优点分析

第一,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体验式的耕种模式,结束了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模式。

第二,体验出乐趣,看到和感知是认识层面的提升,体验出的乐趣是讲解员无法给予的。

第三,种植有收成:种植的种苗成熟后自己来收割,给自己的种苗做上标识,有了私人订制的味道,有了自己的种植成果,有了收获的喜悦。

图1 杨凌示范区农耕模式构建

第四,增加回头客,游客可能因种植某种物品再次光临,这类主要是孩童的作品,过一阵子看看是否发芽,是否结果等,增加了多次参观游览的可能性。

第五,学习农学基础知识,增加旅游收获,收获知识是旅游收获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影响相对于其他收获会更为持久。

第六,重温少年农家生活,重拾家乡回忆,这部分游客的群体是中年群体,他们的童年时代多是农村长大,有农耕的生活经历,体验式会以情感打动游客,提高游客的体验满意度。

第七,走进科学,解密农业高新科技,在第三层模式里,有未来农业体验区,带领大家了解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解密一些高科技术,增长游客们的见识,增加游客们的获得感。

第八,自己动手DIY,参与其中,乐趣无穷,在三个层里面都有游客参与的体验环节,有果蔬的DIY设计,将看到变为摸到,进而自己设计出有内涵的作品,参与其中的乐趣是游客们所期待的,改变以往的“只能看不能动”的局面。

三、构建农耕文化相关展示模式,深挖“农”字内涵

规划建设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农田景观、主题住宿、主题餐饮、农耕体验、农学知识、农产品以及特色工艺品等一系列内容展示,将带有农耕文化的原色、建筑、产品、思想等聚合呈现,强化体验式消费场景下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教稼园、杨凌农林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主,构建与农耕文化相关的展播、演出等旅游活动。表1为三个景区的项目展示和优点说明。

表1 3个景区的项目展示和优点说明

楊凌是中华民族农耕文化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农耕始祖后稷活动的主要区域,国务院将杨凌划定为我国唯一一个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杨凌还有全国著名的985、211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们习惯称杨凌为“农科城”,可见,杨凌从远古到今一直是以农为中心,以农为特色的区域。构建科学有层次的农耕文化体验区和农耕文化展示区,在杨凌的“农”字方面深挖内涵,让杨凌肩负起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示范的责任。

(作者单位: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后稷杨凌农耕
文化认同视域下后稷文化产业的开发
农耕旧事十二韵
杨凌推出稳农助农“定心丸”
解码杨凌:不老的农业
后稷族居地在关中不在晋南
杨凌深耕服务“田园”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后稷的传说
后稷教稼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