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之大观

2019-08-21文:阳

歌剧 2019年7期
关键词:男中音女高音威尔士

文:阳 帆

OUTLINE/Although the BBC Cardiff Singer of the World competition has attracted many contestants since its founding, few Chinese singers have competed in it.The author made a special trip to city to witness the event and to interview its artistic director David Jackson.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2日晚,经过多轮角逐的2019年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BBC Cardiff Singer of the World)决赛选手进行了最后的比拼。最终,31岁的乌克兰男中音安德烈·基马奇(Andrei Kymach)摘得2019年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大奖,31岁的中国男高音雷明杰获得艺术歌曲大奖。由观众投票产生的“琼·萨瑟兰爵士最受观众喜爱奖”则由32岁的英格兰次女高音卡蒂·布蕾(Katie Bray)摘得。

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声乐比赛之一

本届入围决赛的歌唱家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俄罗斯、韩国、乌克兰和美国各有两位选手入围,其他选手则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中国、英格兰、危地马拉、墨西哥、蒙古、葡萄牙、南非和威尔士。值得一提的是,危地马拉是首次有选手入围卡迪夫决赛。这20位选手,是从最初的400多名申请者中通过初轮选拔而胜出入围,男女选手各10位,平均年龄为30岁。

进入本次决赛的有5名选手,他们分别是(按出场顺序)乌克兰男中音安德烈·基马奇、韩国女高音李秀妍(Sooyeon Lee)、中国男高音雷明杰、阿根廷女中音瓜达卢普·巴里恩托斯(Guadalupe Barrientos,以“复活选手”进入决赛)、美国男低音帕特里克·盖迪(Patrick Guetti)。

本届评委包括男高音何塞·库拉(José Cura)、男中音罗伯特·霍尔(Robert Holl)、女高音费利奇蒂·洛特(Dame Felicity Lott)、钢琴家马尔康姆·马蒂努(Malcolm Martineau)、女中音弗雷德里卡·冯·斯塔德(Frederica von Stade)、导演大卫·庞特内(David Pountney)、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总监约翰·基伍利(John Gilhooly)、格兰奇公园歌剧院(Grange Park Opera)首席执行官瓦斯费·卡尼(Wasfi Kani),他们分别为声乐比赛和艺术歌曲比赛担任评委。

右:31岁的中国男高音雷明杰获得艺术歌曲大奖

上:31岁的乌克兰男中音安德烈·基马奇摘得2019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大奖

对于这样一个在国际声乐界非常著名但又让很多中国歌唱家望而却步的比赛,笔者专程前往现场,不但感受了比赛的盛况,对其比赛的相关背景进行了梳理,并专访了此项比赛的艺术总监戴维·杰克逊(David Jackson),力求全方位地为各位读者提供比赛的相关信息。

中国选手闪耀卡迪夫

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是全球最高级别的声乐比赛之一,每隔两年在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举办。此项赛事也被全球歌唱家视为难度系数最高的国际声乐比赛,堪称声乐中的“奥运会”。

1997年,中国女中音歌唱家杨光获得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大奖;2007年,中国男低音歌唱家沈洋获得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大奖。其他中国参赛者还包括:女高音李秀莲(中国香港,1985)、男低音刘跃(1985,进入决赛)、男高音范竞马(1987,进入决赛)、女高音张立萍(1989)、男中音杨士华(1991)、男低音张兴彦(1993)、男中音廖昌永(1995)、男高音丁毅(1999)、女高音易思衡(2003)、男中音王立夫(2011)、男高音李毅(2013)等。

在今年的比赛中,旅欧歌唱家雷明杰获得了“艺术歌曲大奖”。中央音乐学院2006级声歌系本科毕业后,雷明杰又相继就读于曼哈顿音乐学院与柯蒂斯音乐学院,是2014年美国旧金山歌剧院“梅洛拉”青年艺术家成员,2015年法国普罗旺斯歌剧节音乐节之友奖章获得者,2016年萨尔茨堡艺术节“青年歌唱家项目”成员。2017年,他又获得德国新声音国际声乐大赛第三名。目前,雷杰明已签约斯图加特歌剧院。雷杰明的获奖和签约对于中国歌唱家来说,是一种走向国际歌剧舞台的鼓励和促动,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歌唱家会去参加角逐。

2010年琼·萨瑟兰爵士去世后,主要的赞助方为新西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基莉·迪·卡娜娃爵士

为国际歌剧舞台造星

1983年,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首次举办,当时是为庆祝威尔士BBC广播交响乐团的驻演场地卡迪夫圣·戴维音乐厅开幕,由英国广播公司威尔士分部(BBC Wales)策划、组织了这一赛事。当时,比赛由时任BBC威尔士音乐与艺术主管的J.马文·廉姆斯创办,并由BBC威尔士的负责人杰兰特·斯坦利·琼斯监制(他曾任威尔士皇家音乐戏剧学院的副院长,也是威尔士艺术委员会的成员),比赛由威尔士国家歌剧院协办,并得到了威尔士市议会的支持。比赛的主要赞助方为琼·萨瑟兰爵士及其和丈夫的基金会(The Joan Sutherland& Richard Bonynge Foundation)、基莉·迪·卡娜娃爵士基金会(Kiri Te Kanawa Foundation),其他赞助方有理查德·刘易斯/简·尚克思基金(Richard Lewis/Jean Shanks Trust)和威尔士旅游局等。

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作为一项广播电视竞赛类节目,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全英国及其他地区的观众播放

琼·萨瑟兰是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也是1950~1970年代风靡全球的女高音,她以清澈的嗓音和华美的花腔闻名国际。萨瑟兰曾被帕瓦罗蒂称作“世纪最佳嗓音”,堪称花腔艺术的典范。1979年,她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爵士称号。萨瑟兰一直致力于培养歌剧明日之星,在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开创时期,就以其和丈夫的基金会赞助大赛。2010年琼·萨瑟兰爵士去世后,新西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基莉·迪·卡娜娃爵士和她的基金会成为主要的赞助方。从一名弃婴到第一抒情女高音,基莉·迪·卡娜娃爵士的经历本身也是一个传奇。她的嗓音清丽甜美,不仅在国际顶尖歌剧舞台获得成功,还被英国王室作为御用歌手服务王室的重大庆典,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婚礼、英女王登基50周年的庆典,都有卡娜娃的献唱,而她也得到了英国女王授予的大不列颠女爵士的称号。

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宗旨是,帮助年轻歌唱家展现其歌唱及音乐表现力、在其职业生涯初期予以助力。比赛进行36年来,作为一项广播电视竞赛类节目,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向全英国及其他地区的观众播放,受到世界各地观众,尤其是英国观众的欢迎。英国威尔士首府卡迪夫这座城市,也随着这一比赛被世人所了解,卡迪夫市民则自豪地以此把城市的活力和知名度与伦敦、纽约、巴黎相比。

从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走上国际各大歌剧舞台的歌唱家,后来都逐步成为各大著名歌剧院的常客,仅“为国际歌剧舞台造星”的这一贡献,就使得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历久弥新、越走越闪亮。

2019年的比赛中,就有为纪念英年早逝的俄罗斯男中音歌唱家德米特里·赫瓦罗斯托夫斯基(Dmitri Hvorostovsky,1962~2017)的特殊环节。赫瓦罗斯托夫斯基曾在1989年的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中,力挫拥有地理优势的英国威尔士男中音布莱恩·特菲尔(Bryn Terfel)一举夺得冠军,后在英国、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歌剧舞台上塑造了各类角色。赫瓦罗斯托夫斯基被认为是柴可夫斯基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最佳诠释者,《纽约时报》曾盛赞他“就是为此角色而生的”。2017年他因罹患脑肿瘤在伦敦去世。

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规定,只接受18至32岁的职业歌唱家的报名,一个国家最多可以有三名参赛者(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组成部分威尔士、英格兰、北爱尔兰和苏格兰被视为可以享受独立国家待遇的地区)。比赛的海选一般从前一年的秋季开始,正式比赛在当年的6月举行。由知名歌唱家、音乐家和从业人员组成专家小组,第一轮先通过视频审看筛选出约70位选手,第二轮由卡娜娃爵士率领的专家小组从70位中再筛选出45人,随后在世界各地选取三个工作点进行现场面试,并根据报名者所在的国家或工作点就近安排首轮通过海选的选手前来面试。最终,会产生20名选手前往卡迪夫参加正式的比赛。正式比赛在卡迪夫的圣·戴维音乐厅举行,并由威尔士BBC广播交响乐团或威尔士国家歌剧院交响乐团伴奏(两团轮流进行伴奏)。选手分四组(五位选手一组)进行比赛,每一组选出一位优胜者;另外还会有一位评委认为很有潜力的选手,会作为“复活者”,因此共有五位选手进入决赛。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复活者”虽然无法在小组比赛中胜出,但最终很有可能成为“黑马”,而该赛事历史上也确有“复活者”最终成为大奖获得者的记录。这既为赛事增加了可看性,也确实为比赛经验不足或各种因素困扰比赛发挥的优秀歌唱家提供了机会——真是结果谁也无法预料,但精彩总在最后。

此外,比赛规则中也明确规定,参赛者不仅应参加歌唱比赛正赛,还必须参加艺术歌曲比赛;也不能只参加艺术歌曲比赛而不参加声乐比赛正赛。也就是说,除了声乐比赛分四组进行,艺术歌曲的比赛依然还是分四组进行,这对于参赛者来说压力不小。

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奖项设置为:“声乐演唱大奖”一名,获得卡迪夫奖杯和2万英镑奖励,并有望与BBC英国广播公司以及威尔士国家歌剧院签订演出合同;“艺术歌曲大奖”一名,获得卡迪夫奖杯和1万英镑奖励;“最受观众喜爱奖”是2003年首次设立的,由观众投票决定,在决赛后颁发,胜出者将获得卡迪夫奖杯和2500英镑奖励,该奖项后于2011年更名为“琼·萨瑟兰爵士最受观众喜爱奖”,以纪念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首位艺术赞助人。

雷杰明已签约斯图加特歌剧院

入围本次决赛的5名选手,分别是(从右至左):中国男高音雷明杰、韩国女高音李秀妍、美国男低音帕特里克·盖迪、阿根廷女中音瓜达卢普·巴里恩托斯、乌克兰男中音安德烈·基马奇

顶级大赛的奥秘

有着36年历史,已举办了19届的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依然能受到全世界声乐界的关注和观众的喜爱,其奥秘在哪里?这一比赛是国际声乐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堪称声乐“奥运会”,其难度又在哪里?该比赛的艺术总监戴维·杰克森为我们做了解答。

他认为,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能取得如此成功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通过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选拔出来的大奖得主后来都成为国际歌剧舞台的明星,如卡利塔·玛蒂拉(Karita Mattila)、德米特里·赫瓦罗斯托夫斯基、安雅·哈特罗斯(Anja Harteros)、沈洋、英格尔·达姆-简森(Inger Dam-Jensen)、叶卡捷琳娜·谢巴申科(Ekaterina Scherbachenko)和杰米·巴顿(Jamie Barton)等,还包括那些来参赛但没有获得声乐演唱大奖的妮娜·斯特默(Nina Stemme)、希勒维·马丁佩尔托(Hillevi Martinpelto)、布莱恩·特菲尔(Bryn Terfel), 艾琳娜·嘉兰莎(Elina Garanca)、索伊勒·伊索科斯基(Soile Isokoski)、克里斯托弗·马尔特曼(Christopher Maltman)、雅克·恩布莱洛(Jacques Imbrailo)、马若舒·柯伟骞(Mariusz Kwiecien)、安德烈·邦达连科(Andrei Bondarenko)等,他们在国际歌剧舞台的影响力也直接提升了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知名度。另一方面,BBC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对这些歌唱家进行了很好的推广,这对他们的事业非常有帮助,因此世界各地的年轻歌唱家都希望来参加这一比赛。第三是大赛的评委极其专业且非常著名,这也引起了全世界音乐爱好者关注,尤其是这几年评委们在比赛期间开设的大师班向公众开放,这都是给专业人士以极好的学习机会,这样与大师面对面的活动也使大赛附加值提升了许多。

关于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难度,戴维认为,严格的筛选可以保证比赛的质量和水平保持在高端的程度上,评选的标准则要求声音质量、专业技巧、音乐表现和艺术个性的全面融合,这是对选手综合能力的考验,更要求选手将声音技巧融进角色情感的表达中。通常情况下这对于演唱者来说已很不易,更何况过五关斩六将到卡迪夫现场进行比赛时还要进行“声乐比赛正赛”和“艺术歌曲”两项比赛,没有好体力根本撑不下来。所以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不仅需要好声音、好技巧,更要好体力、好心态才能撑到最后。当然,大奖只有一个,但参赛的过程对年轻选手来说可以受用一生。当然,戴维强调,要登上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的舞台,首先还得必须拥有国际级的好嗓音。

确实,每场比赛都会让观众有所不舍,因为每位参赛选手都非常优秀,尤其在决赛时分,尽管每位选手都疲劳、紧张,但仍拼劲十足,对观众来说观摩比赛的过程绝对是一次声乐艺术的享受。期待2021年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有更多精彩。

卡迪夫圣·戴维音乐厅,BBC卡迪夫国际声乐比赛决赛举办场地

猜你喜欢

男中音女高音威尔士
遥远和她女高音独唱
英国皇家威尔士团第1营正在进行实战训练
威尔士国家博物馆运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观察
长空万里
——为女高音而作
轩辕柏之歌
黄河男中音独唱
爱心夜曲 (女高音独唱)
祖国,我是你的一首歌
0∶6
马蹄岛(男中音独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