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圣母院大火中的劈啪声

2019-08-20黄鹤权

做人与处世 2019年14期
关键词:圣母院瑰宝巴黎圣母院

黄鹤权

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突遭大火,《人民日报》发文表示:“塔尖倒塌的那一刻,太心痛了!”然而,在大火尚未扑灭之际,国内大量不堪的评论和声音就蜂拥而来,有的以百年前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做对比,称这次文明之殇是圆明园的轮回,叫嚣“烧得好”,对这场灾难拍手称快;有的觉得因西方文明被毁而难过的人在瞎操心,炫耀着自己的轻率和无知。原来,灵魂的堕落是比火灾更悲伤的事。

虽然这场灾难过后,两座被视为巴黎圣母院门面的钟楼依然伫立,圣母院的大部分主体结构幸免于难,就连圣母院内最重要的文物——耶稣受难荆棘冠也被抢救下来,并没有让人感觉到最为深刻的绝望,只有辞别之意。

恻隐之心人人有之,文化的魅力不分国界。巴黎圣母院对全人类而言,是雨果笔下的“石头交响乐”,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共同的文化财富与瑰宝。这里有过缤纷的多彩和绚烂,有最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教我们光明磊落地去爱。它也曾被多样的表达,出现在数不清的书籍、诗歌和电影里。它与圆明园被烧毁的可惜是一样的。这是法国的损失、艺术界的损失,也是每个人的损失。

其实,在这件事中难过不难过都是一种选择,我们都该尊重选择。但拿圆明园说事就愚蠢了。圆明园遗迹的存在是“为了让所有人记住懦弱的代价,不是让我们在今天面对这颗蓝色星球每一寸诞生不易的人类文明瑰宝消逝时发出冷嘲热讽”。烧圆明园的人不是建巴黎圣母院的人,他们之间整整隔了700年。1163年的法国封建割据,根本不是现代意义的法国。冤有头债有主,凭什么要让巴黎圣母院承担火烧圆明园的责任?

那些叫嚣“烧得好”,谈着天道轮回,暗中幸灾乐祸的人,局限在一室之内,毫无共情能力。在他们眼中,那些被毁坏的屈指可数的倒塌建筑本身就是死物,与随处可见的水泥墙没有什么不同,更谈不上历史与文化。这种行为,就跟美国发生911飞机撞楼、日本发生大地震的时候,键盘侠们奔走相告弹冠相庆是一个性质,太恶劣了,如此愚昧的“爱国”双重标准正是阻挡在文明长河中的绊脚石。

如果我们现在还抱着活该的心态看那些被毁坏的瑰宝,那我们和当年那些可耻的侵略者有什么区别?在历史上,有罪的一直是人,不是建筑,不是艺术和文化。所以,与其尖酸刻薄,打着历史的幌子和爱国主义旗号发泄私愤,不如铭记历史,珍视文明,拒绝野蛮。不如把这份感性的仇恨转移到平日的购物行为中,坚决支持国货。这才是正解,才是国人对自强和爱国的共识。

“正如当时谴责烧圆明园的那个雨果,也正是热爱着巴黎圣母院的那个雨果。”仇恨不会让这个世界更美好。美与缺憾总是如影随形,但正因为缺憾,我们期待更大的美好。一方面,这个时代的体温,不应该是百年前的冷血与敌视。历史建筑是文化符号的重要一部分,所有美丽的艺术品都应该得到珍惜和尊重,不该承载国家和战争的重量。

巴黎是座可爱的城市,巴黎圣母院是她的一只眼睛。我相信,时间会是最好的建筑师。智慧的法国人一定能够完美修复、重建巴黎圣母院,让人们再次在忧郁的云彩下仰望钟楼、玫瑰花窗、怪兽石像,感受到小舞台上唱诗班唱出的空灵歌声,然后再从圣母院缓缓踱步到左岸去。盼望那一天早日到来。

另一方面,“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優秀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传承人和守护者,而这传承人和守护者不仅仅是法国人,而是地球人。除了缅怀以外,其实此刻值得我们深思的不是历史也不是文明,是抓住眼前,是马上行动起来去看看世界的美好。余生很短,别迟疑,别犹豫,把握每一次日出和黎明,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让生活爱得劈啪作响。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圣母院瑰宝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惊世发掘,瑰宝无数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画中有话
法“黄背心”痛斥圣母院捐款作秀
用心灵发现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