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8年云南墨江MS5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机制

2019-08-19孙赫刘传金

地震研究 2019年3期

孙赫 刘传金

摘要:采用DInSAR技术得到2018年云南墨江MS5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以此为约束,利用SDM程序反演同震形变场和发震断层面的滑动分布,并讨论了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墨江地震造成地表LOS向最大形变量约为6 cm,同震形变场呈对称分布。发震断层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符合区域构造的运动性质。断层面的最大滑动量为019 m,大约分布在沿断层走向10~13 km、且沿倾向向下3~6 km处。断层在近地表处滑动量较小,同震错动未破裂至地表。

关键词:InSAR;墨江MS59地震;SDM;同震形变场;滑动分布

中图分类号:P315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66(2019)03-0379-06

0 引言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简称InSAR)具有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全天候、全天时等优点,无需地面控制点,可以获取高空间分辨率的地壳形变速度场,也可以为反演提供重要约束信息。21世纪初以来,随着SAR卫星数据影像的丰富及处理技术的推动发展,InSAR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中。尤其在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将该技术引入到地震相关研究中,如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InSAR形变场的获取(Liu et al,2018;洪顺英等,2009;邱江涛等,2018),发震构造分析(季灵运等,2017),发震断层面的滑动分布与分析(屈春燕等,2017;Tong et al,2013)以及断层面的闭锁程度研究(Wang et al,2009;Sreejith,2018)等。InSAR技术打破了传统大地测量基于离散点的监测局限,降低了费用、劳动强度等问题,同时解决了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面积、高空间密度的地表沉陷形变场的难题。

2018年9月10日云南墨江发生MS59地震,震源深度11 km,墨江15个乡镇、临沧及昆明均有震感,震中灾区部分老舊房屋倒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由于墨江地震发震区域的监测台站比较稀疏,缺少历史大地测量监测数据,因此已有研究中并未给出该地震的具体发震构造。鉴于研究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地表植被特征,传统的测量技术并不能获得断层面运动的细节特征,本文利用InSAR技术获取2018年墨江MS59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并以此为约束,反演断层面上的同震滑动分布,探讨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1 构造背景

墨江地震震中位于墨江县通关镇丙蚌村(图1),处于NW向红河断裂(向宏发等,2004,2017;李西等,2016)的南边,近SN向把边江断裂(赵慈平等,2014)的东面。红河断裂带横贯云南西部、中部和东南部,控制着云南地区的主要构造活动(张建国,2009),是一条典型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宏发等,2006),全长约1 000 km(向宏发等,2004;李西等,2016),其北段强震频发,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6级以上地震(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其中段尚无强震和大震记载(张建国,2009);其南段以山前断裂、中谷断裂、双支断裂为主,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虢顺民等,2001),地质与大地测量结果显示南段走滑速率3 mm/a左右(虢顺民等,2001;Loveless,Meade,2011;刘耀辉等,2015;孙云梅,李金平,2018;陆好健等,2018),最大剪应变积累较强,地震危险性较大(孙云梅,李金平,2018)。红河断裂带是否存在发震危险性存有争议(邓起东等,2002;Replumaz et al,2001;徐锡伟等,2017)。把边江断裂也是一条右旋走滑断裂带,走滑速率达18 mm/a(赵慈平等,2014),截至2014年,该断裂尚无发生过强震和大震的记录。这2条断裂的运动速率存在差异性,可能导致地壳在长期的运动过程中积累能量,从而发震。

2018年墨江地震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利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计算了此次地震的发震位置和震源机制解(表1),结果均表明此次地震为走滑性质事件。

2 DInSAR同震形变结果

为得到同震形变场,分别收集墨江地震前后2个时段C波段的Sentinel1卫星影像(表2),基于GAMMA软件利用DInSAR技术依次进行多视、干涉、滤波、解缠、大气、地形相位及轨道误差剔除等分析处理,得到墨江地震同震升降轨数据形变场。由于研究区域内降轨数据的相干性极差,通过多次调整数据处理参数,均未得到理想结果,因此本文只给出了使用升轨数据得到的InSAR形变场(形变方向为LOS方向)(图2a)。从图2a可看出,研究区形变场呈对称分布,覆盖了墨江地震的震中,中间存在一条大致呈NE向的迹线,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展断层,迹线两侧形变存在明显差异,形变场显示断层上盘下降量达6 cm,下盘上升约4 cm。结合SAR卫星几何成像方向,可以判断此次地震为右旋走滑为主的事件。

墨江地震地表破裂不明显,无法确定具体发震断层位置,现结合余震序列展布方向进行确定及外部验证。图3a为墨江地震余震的总体展布结果,主要呈圆形分布,线性展布特征不明显。沿InSAR形变场中的迹线方向(图2a)选取宽10 km的震源深度剖面(图3a中的黑色矩形框),提取余震展布结果(图3b),同时提取垂直于迹线方向宽10 km的震源剖面数据结果(图3c)进行对比分析。由图3b,c可以看出,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震中附近,可能是由于主震震级小,能量小扩展性弱所致,但总体上仍能看出NE向余震展布比NW向长,说明NE向可能为本次地震发震断层的主方向。同时由余震序列得到的主断层方向与InSAR结果给出的发震断层方向一致,说明利用InSAR地表形变场得到的发震断层走向是合理的。

如果發震断层走向为NE向,由USGS,GCMT等机构给出的震源机制得出墨江地震是左旋走滑事件,与本文DInSAR结果不符。主要是由于墨江地震主震震级较小,虽然使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计算的震源机制解可以作为参考资料,但是相较InSAR近场形变结果的可靠性较低,尤其是USGS解算的震源机制解并没有给出所选用的具体地震台站信息,稀疏的台站信息解算的结果可靠性相对较低。而InSAR技术不仅广泛的应用到地震中,而且具有高精度,尤其是在监测困难或缺少大地测量数据的研究区,因此本研究采用InSAR技术对监测台站稀疏的墨江地震的相关区域进行研究分析,以便获取墨江地震的发震构造。

3 断层滑动反演及发震构造讨论

利用高精度的InSAR形变场进行断层滑动反演,可以得到可靠性比较高的断层运动方向、深度及空间范围。综合反演计算时间效率,计算时首先将大数据量的InSAR形变场进行降采样处理,同时保证近场区数据量,远场区在不影响结果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稀疏处理。反演计算时,首先假设发震断层是均匀滑动的,通过蒙特卡洛搜索法不断逼近拟合,得到断层参数(Parsons et al,2006);其次,在获取的参数基础上利用德国地学中心汪荣江开发的最速下降法(Steepest Descent Method,简称SDM)程序包(Wang et al,2004),反演发震断层上每一个单元断层面的滑动情况。

31 同震形变场均匀滑动反演

采用均匀滑动模型获取墨江MS59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参照表3中矩形断层参数(长度、宽度、深度、走向、倾角、倾向滑动量、走向滑动量、参考点位置),进行均匀滑动反演建模。反演的初始参数值参考图2中给出的大致范围区间,利用蒙特卡洛搜索法求取符合预测标准的最佳参数,反复逼近达到最佳拟合,然后生成1 000个均匀分布样本,取其均值作为最优解(表3)。结果表明,发震断层以走滑为主,震源深度约838 km,略大于断层宽度,走向约为223°,近似为NE方向,倾角为89°。同震形变场(图2a)、均匀滑动反演结果(图2b)与余震序列展布存在高空间相关性。由图2c可知,除下盘个别微小区域拟合效果不佳外,整体拟合得到的残差结果较小,可能与单一方向InSAR数据、数据失相干等因素有关,说明均匀反演得到的断层参数可靠性较高,因此可以利用得到的断层模型参数进行非均匀反演。

32 同震断层面滑动分布反演

基于断层几何模型参数,以InSAR形变场为约束,采用反演程序SDM进行同震断层面滑动分布反演。为获取断层面的精细滑动分布,参考Crust20模型将研究区地壳处理成层状介质模型。反演计算时将断层面沿走向和倾向2个方向划为离散的1 km×1 km近似矩形的小断层片,并将断层的长度与宽度都扩展为20 km,即划为400个 小单元断层片。为了保证反演结果稳定性,通过粗糙度与拟合残差曲线求得最佳滑动因子为003(图4)。图5为墨江地震分布式滑动反演结果与残差,模拟结果与观测形变场的拟合度达90%,较均匀滑动反演结果精度有所提高,由图5b可见,下盘形变区拟合结果较均匀滑动反演(图2b)结果更佳。

图6为同震断层面滑动分布,断层面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断层走向9~15 km、沿倾向向下3~9 km的区域内,平均滑动量与滑动角分别为007 m与1606°。断层在近地表处滑动量较小,表明此次地震未造成地表破裂;断层面最大滑移量为019 m,大约分布在沿断层走向10~13 km、沿倾向向下3~6 km处。滑动分布结果表明断层面的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与InSAR技术判断断层的运动性质一致,表明本次计算结果是合理且可靠的。33 发震构造讨论

利用InSAR技术得到墨江地震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此次地震破裂面大致呈NE走向,与震后余震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说明本次地震的反演结果是科学合理的;InSAR形变场及断层面滑动分布,表明此次地震是在以右旋走滑为主的构造背景下发生的事件,符合区域构造的运动性质。

4 结论

基于升轨Sentinel1A SAR 数据,利用D-InSAR技术及SDM反演程序对2018年9月8日墨江MS59地震进行了研究,获取了地震同震形变场及断层面滑动分布,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利用InSAR技术得到墨江地震的同震形变场,升轨数据干涉图相干性较好,雷达视向上,上盘下降量达6 cm,下盘上升约4 cm,表明此次地震事件以右旋走滑为主。

(2)同震形变场位于红河断裂南段与把边江断裂区域之间,判断发震断层可能为2条断裂带间的一条调节断裂。

(3)分布式滑动反演结果与观测形变场的拟合度达90%,断层最大滑移量为019 m,大约分布在沿断层走向10~13 km、沿倾向向下3~6 km处,表明此次地震以右旋走滑运动为主,破裂未延伸至地表,与区域构造运动背景一致。

参考文献:

邓起东,张培震,冉永康,等.2002.中国活动构造基本特征[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2(12):1020-1030.

虢顺民,计凤桔,向宏发,等.2001.红河活动断裂带[M].北京:海洋出版社,120-124.

洪顺英,申旭辉,单新建,等.2009.基于D-InSAR技术的西藏改则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J].地震,29(4):23-31

季灵运,刘传金,徐晶,等.2017.九寨沟MS70地震的InSAR观测及发震构造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60(10):4082.

李西,冉康勇,陈立春,等.2016.红河断裂带南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证据[J].地震地质,38(33):596-604.

刘耀辉,李金平,王刘伟2015.红河断裂带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分布特征研究[J].测绘工程,24(8):20-22.

陆好健,李金平,邵九明,等.2018.基于SBASInSAR的红河断裂带南段形变特征研究[J].测绘工程,27(9):16-20.

邱江涛,赵强,林鹏20182016年新疆阿克陶MS67地震InSAR同震形变与滑动分布特征[J]地震研究,41(3):415-422

屈春燕,左荣虎,单新建,等.2017.尼泊尔MW78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60(1):151-162.

孙云梅,李金平.2018.红河断裂带不同构造区段的现今滑动速率与应变积累状况[J].热带海洋学报,37(4):89-96.

向宏发,虢顺民,张晚霞,等.2017.红河断裂带南段中新世以来大型右旋位错量的定量研究[J].地震地质,29(1):34-50.

向宏发,韩竹军,虢顺民,等.2004.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与伴生构造地貌变形[J].地震地质,26(4):598-610.

向宏发,万景林,韩竹君,等.2006.红河断裂带大型右旋走滑运动发生时代的地质分析与FT测年[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36(11):977-987.

徐锡伟,吴熙彦,于贵华,等.2017.中国大陆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判定的地震地质学标志及其应用[J].地震地质,39(2):219-275.

张建国.2009.中越红河断裂活动性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慈平,陈有丽,王云,等.2014.云南宁洱—通关火山区最上地壳地热场:构造和岩浆活动意义[J].岩石学报,30(12):3645-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