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云峰:城市绿意如何由浅入深

2019-08-16柳森

决策探索 2019年15期
关键词:公园社区空间

柳森

曾几何时,公园、绿地成了宜居城市的“标配”。只因人们发现,生态环境不佳、公共空间不足等“城市病”,可以通过公园、通过“见缝插绿”来缓解。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不断提升,即便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公园、大型公共绿地不断增加,也已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需求。

这背后,到底是公园、绿地不够好,还是建设的既有思路遇到了瓶颈,亟待突破?

在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副主任金云峰教授看来,近来一场关于公园城市思想的热议,恰恰是对上述困境做出的思考与回应。

要将城市看作一个“大公园”

问:近来,“公园城市”话题受到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和城市建设决策者的广泛关注,专家学者陆续不断地参与到这波讨论中。今年4月,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成都召开,将与该主题有关的讨论推向高潮。这些讨论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吗?

金云峰:应该说,这几波讨论所关注的问题是學界这些年一直在关注、研究的,只是在近阶段更被聚焦了。主要背景是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成都市视察天府新区时提出:“天府新区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紧接着同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义务植树活动时进一步强调:“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

这一前一后,不仅提出了公园城市思想,也强调了公园城市与生态价值之间的关系,等于是把公园城市作为了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重要的落脚点。而且,在原话中,总书记所说的生态价值,不是简单的为生态而生态,而是希望能够为城市建设打造新的增长极、为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创造条件。这就是一个非常全面的构想了。

可以说,公园城市的提出,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向生态文明发展,同时力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要求的体现。自公园城市概念提出之日起,规划学界和风景园林学界就对如何让公园城市“落地扎根”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问:在您看来,既有的公园发展路径,为何会遇到瓶颈?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金云峰:在工业化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初公园被认为是人类生活环境方面一个很单纯的场所,直到城市环境恶化、人类健康受到威胁,公园才逐渐融入到城市空间里。但很多时候,公园是以范例与模式的形式出现,只是为了给缺乏自然要素的城市人工引入自然要素,从而优化城市健康并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换句话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园与城市的关系是割裂的——城市建成环境从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要素中被分离出来,而公园又是城市建成环境中的一个个“绿色岛屿”。

虽然这种模式可以满足基于功能分区的物理空间规划的需求,“生态空间”可以在大的区域内保证生态安全底线不被触及,“生产空间”可以保证我国居民的物质需求底线,“城镇空间”可以保证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但是,在满足底线要求之后,我国的城市发展应该追求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公园城市思想,可以说为城市规划师、风景园林师与城市建设决策者带来了新的命题,更是新的追求。

当公园与城市的关系不能继续割裂下去,公园城市的建设目的就是希望城市里的居住者、休憩者都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拥有更健康的身体、更高的生活质量、更多的社区认同感乃至更强大的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将城市看作一个“大公园”。这个“大公园”在修复城市的自然环境、强化城市韧性的同时,还能够从经济、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环境等多方面激发城市活力。

变“社区”为真正的“家园”

问:这样看来,如果只是把“公园城市”理解成在城市中建设更多公园、更多绿地,肯定过于简单了。目前为止,这场由“公园城市”引发的讨论和研究,获得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金云峰:目前,在业界,“使公园渗透到城市空间中”“将城市绿地系统融入城市系统的总体框架中”“提升城市用地的复合使用效能,让公园成为塑造新城市形态的媒介”等观点已比较深入人心。这些理念的形成,将助推未来的公园打造,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对接。

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中国城市所需要的“绿意”,将不再是无谓地追求一个简单的量,而是追求公园与城市发展多方需求之间的内在平衡,以良好生态环境能否与市民宜居生活相得益彰,来评判一处绿意的品质。未来的公园城市不仅重视生态绿色建筑,更要兼容人民共享与城市永续发展。

说到对公园城市思想的探索与实践,首届公园城市论坛上发布的《公园城市成都共识2019》成果显著。此外,吴志强院士在论坛上的分享,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他看来,公园城市的真正要义是充满生命力、充满创新力、充满青年活力。公园城市绝非表皮上看得到的绿,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整个生产系统、生活系统、生态系统能否道法自然,学习自然生态的生生不息。

吴院士还提出了一个“家在公园”的概念。在他看来,现代城市市民往往在这里生活、在那里工作。这大大增加了生活单元之间的距离,也加大了日常生活对能源、时间和距离的消耗。而如果职、住、教、文、商等功能能与公园结合在一起,在区域内实现15分钟通达,不仅每个人的生活更方便,整个城市也将更绿色。这类区域,过去被称为“社区”。吴志强院士认为,更有中国味道的词语应该是“家园”。

一旦实现了“家在公园内”,且把市民的生活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中,不仅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市民也可以持续地从整个生态系统中收获生活的智慧。

优化社区治理模式仍是关键

问:无论是“城园交融”还是“家在园中”,都非常令人向往。问题是,这些美好的想法如何在已经建成的城市区域实现?

金云峰:就像公园城市的提出是从整个城市的角度去看,而不是聚焦单个公园。人们要想实现“家在公园”的梦想,一定要让无论深浅的绿意能够日常可达,随时可以够得到。与公园城市相关的治理要做好的话,社区治理仍然是一个关键。

以上海老旧社区的微更新为例,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有日常生活空间异化、慢行交通系统欠优、多重利益权责关系交叠和行政决策主体较单一。人口构成比较复杂、生活方式差异大是上海老旧社区呈现出空间分异和居住隔离现象的主要原因。如果社区粘合力持续下降,毗邻关系就会呈现碎片式发展,原本的熟人关系越来越疏离,公共精神不可避免地出现衰退。这呼唤着既有的社区治理,尤其是空间治理,一定要向精细化、制度化、常态化发展,以物质环境、文化情感与鼓励多元参与三个维度入手,整合社区资源禀赋和居民多元诉求。

总之,要让上海社区治理从空间管理走向空间治理、从自发生长走向精耕细作、从空间生产走向地方营造。如此,新增的绿意,才有可能成为根植于社区居民生活的户外环境,创造出小而美、小而精的社区日常“公共容器”。扎根于地方资源禀赋在地性场所营造,才是让社区更有活力的内在动因。

当然,要实现上述愿景,在社区内部形成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治理模式必不可少。多元参与、多元协商,社区治理才能及时有效回应微观层面的人地需求,让社区居民真正拥有“家在园中”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

猜你喜欢

公园社区空间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社区大作战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在公园里玩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一见如故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