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世界的老虎长得都那么像,到底有什么区别?

2019-08-16

中国科技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亚种分化种群

提起虎(Panthera tigris),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经典的大猫形象——巨大的身形,壮硕的头颅,肌肉虬结的四肢,橙黄毛皮上独特的黑色条纹。无论在历史典籍中还是影像资料里,野生的虎似乎都有着相似的形象。那么,我们常说的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等,究竟有什么区别呢?这些称谓不同的老虎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身世沉浮呢?

答案就在它们的基因组中。2018年,北京大学基因组多样性与演化研究组的团队在《现代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新的研究论文。他们利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32只虎的遗传信息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虎这个物种在各个地区的演化历史和亚种分类依据。

作为巨型猫科动物,虎的分布范围其实非常广泛:西到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和孟加拉国,南至巽他群岛中的苏门答腊岛,向东向北远达中俄交界的远东地区,都是这些百兽之王的疆域。虽然野生虎由于栖息地与人口密集地区的重合而备受生存威胁,但它们至今仍在这些地区保有碎片化的栖息地。

历史上,虎的身影还曾出现在东南亚的爪哇、巴厘岛,甚至中亚的里海沿岸,这意味着这个物种适中亚干旱地区的绿洲等各种生境。

人们很旱就对不同地区的虎进行了区分。到1968年,现存的6个虎亚种中的5个已经得到了命名,包括指名亚种(就是亚种名和种名相同的)孟加拉虎(Panthera tigris tigris),分布在中南半岛的印支虎(P.f.corbetti),以及苏门答腊虎(P.f.sumatrae)、华南虎(P.t amoyensis)和东北虎(P.t.altaica)。在2004年,根据基因组中的部分多样性位点信息,研究者发现位于马来半岛地区的虎个体与其他印支虎有所分化,并以此命名了新的虎亚种马来虎(P.t.jacksoni)。

在生物学研究中,亚种的概念并非明确易行。从分类学上讲,亚种是比物种更低一级的分类阶元,著名遗传学家Stephen 0' Brien与进化生物学家Ernst Mayr于1991年共同提出了关于生物亚种定义的原则,将其定义为“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与同种的其他亚单元在分类学上有差异的种群的组合”。

与物种概念不同,不同亚种的动物个体并不存在生殖上的隔离,相邻亚种种群存在自然状态下的交汇也不足为奇,然而亚种之间的区别通常包括一定的地理隔阂和由此导致的遗传信息、形态学特征和自然历史的分化。有意义的亚种定义,需要能够体现出真正的“分隔”——比方说,分属不同亚种的2只老虎,应该要比同一个亚种内部的2只老虎有着更多的遗传差别。

在没有分子生物学手段的时代,研究者们只能通过遗传信息的宏观体现——生物体的各种形态学特征——进行亚种的定义和分类。对于虎这个物种来说,历史上定义的这些亚种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形态学差异。

然而,形态学上的相似并不能证明这些虎演他历史上的雷同,因为遗传差异并不总会反映在外表形态上。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采用了已知地理来源的32只野生虎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希望直接从遗传信息的尺度检验历史上定义的6个亚种间是否存在显著的分化。

用分子数据推测演化历史,靠的是比对多个基因组中的相对差异。如果2只老虎的基因组序列差别较小,这意味着它们的分化较小,亲缘关系更近,反之则表明二者的共同祖先更加久远,或者说二者所代表的虎的群体“分家”历史比较长了。基于這个最基本的原理,研究者根据一系列算法分析指出,6个亚种之间的地理隔离的确造成了遗传上的显著“分隔”,也就是说亚种间的区分是有意义的。

利用基因组序列信息,研究者们还对虎的种群历史进行了统计学推断,揭示了这个物种与地质变化息息相关的演化历史——从二三百万年前,虎就作为一个独立物种与豹属其他的大猫分道扬镳,开始了独自分化。然而,统计推断表明,现有的这32个基因组可以追溯到11万年前的共同祖先。换句话说,从虎成为独立物种开始到11万年前,这段演化历史中产生的绝大多数遗传变异都没有保留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种群遗传学中有个所谓的瓶颈效应,说的是当动物群体数量大幅减少酎,原本存在于群体中的遗传差异也随之丢失。那么,这些虎在当时经历了什么呢?原来,11万年前,地球刚刚经历了长时间冰期肆虐的严寒天气,适应森林生境的老虎们很可能正是遭遇这个“瓶颈”,导致种群数量减少,遗传多样性也随之降低。

在东南亚的生物演化史上,苏门答腊岛上的多巴火山是个狠角色。大约75000年前的喷发导致了全球性气候变冷,也很可能导致巽他群岛上原有的老虎团灭。现存的苏门答腊虎和曾经的爪哇虎、巴厘虎,正是在距今67000年前后由印支地区(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迁入岛屿重新“殖民”的个体。

此后, 印支地区的虎又在距今53000年前后进入南亚,分化出了孟加拉虎。大约34000年前,沿西南地区进入中国的老虎一面向北扩散形成后来的东北虎,一面在西部遇到了此前蜗居在我国西南山地的一小支遗老遗少,形成了华南虎亚种。而随后的末次冰期最高峰,使得克拉地峡的森林退化,对印支地区的个体形成阻隔,分化出了印支虎和马来虎。大概12000年前,雄踞北方的东北虎向西探索,形成了遗传上与其差异不大的里海虎亚种。

虽然难分彼此,但对比苏门答腊虎相亚洲大陆上的各个亚种可以发现,前者平均体型略小而毛色略深。考虑到岛屿雨林生境中光照更少,缺乏大型有蹄类猎物,小身板和更隐蔽的深色毛皮也许是苏门答腊虎对当地环境的一种适应。

那么,了解老虎们分家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呢?说起来,野生动物保护的最主要目标就是保护遗传多样性,而当我们知道远东地区的虎和南亚地区的虎其实不一样,才能制订与之相应的保护策略,对来自不同地区的虎分别管理。一个例子是,亚种的区分可以让我们避免原本有所不同的群体在动物园的繁殖计划中过度混合,丧失各自的遗传特色。

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在苏门答腊虎的案例中看到的那样,不同地理分布的亚种都在不断地适应其特定的生态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适应性特征逐渐增多,与其他亚种的分化也就逐渐增大。

正如达尔文在1886年的《物种起源))中所说,每一个亚种都具有最终演变成为物种的可能。尽管我们无法预知哪一个特定亚种将具有这样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对亚种进行保护,因为这就是在保护自然的演化过程本身和演化的成果。挖掘这些基因组背后的身世之谜,也正可以告诫我们,不能对任何虎亚种的衰退掉以轻心——因为,它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精彩。

猜你喜欢

亚种分化种群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中国科学家首次揭秘熊猫秦岭亚种基因组
哺乳动物亚种在物种进化中至关重要
由种群增长率反向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变化中的“率”和“速率”
浅议“变种”“亚种”的概念及用法
多功能家具节省室内空间的可行性研究
《诗经·大车》正音与谈部中古分化探
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
种群连续增长模型的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