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机制的探索

2019-08-16吕学斌陈静张婕封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8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高校机制

吕学斌 陈静 张婕 封静

摘要: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剖析了家庭因素、家长认知、社会因素、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家校互动等影响家校合作机制建立的六个因素,并从强化观念,明确内容,激发家庭的驱动力量,优化师资,强化学生自助助人意識,整合力量,善用媒体等方面提出了落实家校合作机制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高校 家校合作 机制

1建立家校合作机制的背景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自觉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确保十九大精神在高校思政工作领域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与维护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责任。有研究表明,依恋关系,教养方式,家庭氛围,家庭客观因素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家长往往关心学生在校的评优评先、学业发展等问题,由于受知识水平、专业素养等诸多因素影响,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重视不够,或存在诸多误解,导致家长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不理解,或缺乏必要的配合与协作,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超额承载社会责任,家校合作开展受阻。

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如何消除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阻抗,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帮助学生走出心灵阴霾,维护心灵健康,成为学生工作者聚焦的重要问题。

我院在认真总结2012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败得失的基础上,拟订了《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十三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设方案》,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并且把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纳入到全员育人的体系中来,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了解,促进家长陪伴学生健康成长,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该机制于2016年获得湖北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评估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专门责成总结经验,为其他高校提供借鉴。《消除重点关注学生家长阻抗,建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联动机制》获批2017年湖北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精品建设项目,为我院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机制提供了平台及助推力量。

2影响家校合作机制建立的因素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影响家校合作机制建立的因素,我们采用了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的“鱼骨图分析法”。鱼骨图分析法是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其特点简洁实用,深入直观,可以帮助列出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有助于说明各个原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按照鱼骨图分析法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小组选取了50名不同类型的心理类重点关注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题类型包括生理疾病、经济贫困、学业困难、精神心理疾病、重大负性应激事件、自杀、自伤行为等。通过走访学院和家庭,实地调研导致家校互动不畅,心理类重点关注学生家长产生阻抗心理的原因。最后,由小组成员头脑风暴讨论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列出家庭因素、家长认知、社会因素、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家校互动的等六大原因。

2.1家庭背景

家校合作受到家庭结构,父母关系,亲子关系,经济状况,家族精神疾病史等家庭背景的影响。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家长与学生的关系更为复杂,冲突更为激烈,为家校合作的建立带来了张力。经济贫困的家庭在支持患病学生用药就医方面存在困难。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家庭,其成员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将直接对学生的就医治疗产生影响。如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知晓程度和接纳程度高,有护理经验,则有助于学生的治疗与康复;如家庭成员对精神疾病治疗的态度消极,那么对于学校提出的治疗建议将产生更大的抵触心理。

2.2家长认知

家校合作受到家长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接纳程度,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考虑,对相关机构的认知,监护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对精神疾病的认知接纳程度越高,对精神疾病的态度越积极,越有助于为学生提供物质,精神等支持和帮助,有助于与学校形成合力,帮助学生早日恢复健康。成人成才是家长和学校对学生共同的期盼,部分家长将精神疾病患病史和精神疾病治疗史看做学生人生履历上的污点,出于对学生未来发展的考虑,家长可能隐瞒病情,拒绝学校帮扶学生的建议。精神卫生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是为学生提供治疗和康复的专业机构,家长对待相关机构的态度也影响着学生接受治疗的态度和效果。患病学生的治疗与康复离不开家庭的关心和照料,离不开家长在经济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陪伴,尤其是有自杀风险的学生更是需要家长的监护,家长监护意识薄弱,则不利于学生疾病的康复,为学校维护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等工作带来了困扰。

2.3社会因素

家校合作受到社会舆论,社会资源,相关法规,就业形势等因素的影响。多项研究表明,社会公众对待精神疾病的态度较为消极,接纳程度低,社会对待精神疾病的负面认知会加重家庭和患病学生的病耻感,导致隐瞒病情,讳疾忌医,拒绝学校提出的就医帮扶措施。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社会其他机构及资源的协助,良好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为学生的康复提供支持,减轻压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就业是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价值的途径,用人单位对精神疾病的接纳程度影响着家长对待学生在校患病的应对方式。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单位对有精神疾病史的应聘者态度消极时,家长更倾向于隐瞒学生病情,对家校合作存在担忧和顾虑。

2.4教师个体

家校合作受到教师的态度,职权,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影响了教师对患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师的职权不同,在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决策范围和影响力存在差异。教师在帮扶心理类重点学生时,有关精神疾病的知識储备以及沟通技巧也影响着家校合作的效果。

2.5学生个体

家校合作受到学生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和态度,在校表现,信息沟通等因素的影响。家校合作的目的是帮助心理类重点关注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康复,提升心理品质。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也将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建立和推进。学生对精神疾病的不接纳及否认回避可能强化家长对治疗的排斥和犹疑。学生为掩饰精神疾病,可能在学习生活上表现正常,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长之间沟通信息不对称,增加了家校合作的难度。

2.6家校互动

家校合作受到学校与家长的校方政策,沟通形式,沟通频率,沟通内容等因素的影响。重视和保障学生利益,合理有效,体现人文关怀的帮扶政策有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十六条规定,“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家校合作需要建立在互相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良好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与家长沟通时,报忧不报喜,会导致家长的反感,加重家长的心理压力。沟通次数不够,流于表面无法让家长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以及学校关心学生,期待学生健康发展的愿望,也难以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3落实家校合作机制的措施

3.1强化观念,明确职责,确保形成“一心双力”的家校合作教育机制

坚持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服务学生发展需要的用心,以学校和家庭为驱力,树立家校合作教育机制的理念,明确职责,互信互助,共同负责,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2明确家校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多项研究表明,学业问题辅导,压力与挫折的应对,生活及人际关系辅导,个性与人格辅导,升学与就业问题的辅导,心理障碍的矫治与心理卫生保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热点,需要家长与学校提供必要的支持与指导。

3.3开展教育,差异化关怀,激发家庭的驱动力量

发挥家庭在家校合作中的驱力作用,需要针对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个别家庭制定差异化方案。

指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帮助消除家长的认知障碍。定期多途径向家长普及法律常识,明确家长义务,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对于学生有重症精神疾病或存在自杀风险的家庭,可增加与家长互动的频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的规定,沟通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既报喜又报忧,强调生命第一的帮扶原则,同时采取体验式教育,案例分享等方式兼顾增强家长帮助学生康复的信心。其次,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时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理解孩子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懂得因材施教。

对个别家庭制定差异化方案。了解家庭实际困难,提供人文关怀。如落实国家资助政策,争取就医优惠,提供经济帮助;缓和家庭矛盾,协助达成帮助学生的合力。同时,在沟通过程中,注意沟通方式,必要时寻求精神卫生机构等相关机构协助。

3.4强化培养,打造优秀的工作队伍

优秀的工作队伍是将家校合作机制执行落实的重要保障。定期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进对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特征等的了解,培养正确的疾病态度。提供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帮助心理疾病学生的工作方式方法。强调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具体困境,制定差异化的帮扶措施和办法。同时,具备全局意识,各部门通力协作,在遵照原则的前提下,使得帮扶工作更加人性与高效。

3.5加强指导,强化学生自助助人意识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机制中,学生是中心主体,如何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十分重要。通过课程,活动,宣传媒体等方式和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包括精神疾病的识别和治疗,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树立正确的态度,减少歧视和病耻感,提高接纳程度。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爱的教育,帮助学生积极健康成长。强化学生的自助助人意识,培养发展性与成长性思维,更加积极乐观地应对困境,迎接生活。

3.6整合力量,确保家校合作落地生根

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将加强家校合作的工作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整合校内外力量,例如校内各部门有效合作,邀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员及心理专家给予定期指导与培训,确保家校合作机制落地生根。

3.7创新方法,善用沟通渠道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沟通媒介也变得丰富多样。在建立家校合作机制过程中,要拓展不同的沟通渠道,例如通过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微课堂,家长课堂等方式,增进了解,拉近距离,传递观念。同时,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沟通媒介,强化对心理健康重视的程度,减少对精神疾病的歧视,树立正确的态度,为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创造有利的心理氛围和社会舆论。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实践育人特色)项目建设成果(2017XGJPX3006)。

参考文献

[1] 闫芳,李文秀,靳伟国等.北京市高校大学生精神卫生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06):822-825.

[2] 黄辛,蔡篮,檀倩影等.医学类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委员对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的调查[J].广西医学,2016,38(08):1123-1126.

[3] 黄希庭,郑涌.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基于需求与服务关系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05):585-590.

[4] 刘志远,冯超,李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研究——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1):119-121.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高校机制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