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个性体验的引导策略

2019-08-15吴春芳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雨点儿朗读课文课文

吴春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文学类作品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个性体验的过程中。

一、在朗读中体验

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低年级教学中常见的体验方式,因为学生的语言积累较少,阅读水平也比较低,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处于开始状态,只是简单地根据课文出现的角色,初步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如教学《雨点儿》(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第8课),课后练习就安排了“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在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课文中有几个角色(大雨点儿、小雨点儿),哪些话是不同角色说出来的,它们说这些话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呢?(浇灌、养育花草,给它们带去水分)角色以外的话(旁白)怎么读,然后进行示范,选择一个小个子女生读小雨点儿说的话,一个大个子男生读大雨点儿说的话,教师读旁白。接着,组成一个3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轮流练习。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看看谁读出了不同的雨点儿。分角色朗读是一种初步的体验活动,学生能够有区别地读出不同角色的语言,懂得用声音大小、不同语气和语调来表现人物的感情。

二、在角色扮演中体验

角色扮演相对而言,通常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做出角色在故事中与说话相关的动作、表情等,以体验该角色在不同表现中的情感。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21课)这篇课文时,课后练习以选作题的形式第一次出现了“和同学们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为了学生以后能够顺利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对于这个第一次出现的角色扮演体验,教师也需要亲力亲为,进行必要的指导:一是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流利地朗读课文,尤其是人物的语言要做到背诵;二是需要揣摩人物的心理,重点是小壁虎的内心活动,断尾巴的痛苦、借尾巴的急切、借不到的沮丧、最后长出新尾巴的高兴,这需要用不同的语气(如疑问、请求等)表达出来。扮演完断、借、长三种不同情形的小壁虎的情形后,学生对小壁虎借尾巴这个故事的情节、人物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三、在游戏中体验

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游戏,可以让学生在乐此不疲中学习相关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获得感,像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常常用到的“找朋友”“摘苹果”“开火车”等,确有寓教于乐的效果。

如最早出现在统编教材中的游戏引入内容是《比尾巴》课后练习“照样子做问答游戏”,练习中的两组问答中,前一组是课文中的原句子,后一组是根据前一组的句子新编的问答,学生在你问我答完成这两组句子的练习后,游戏并没有结束,还需要从两组问答中找出规律,进行新的你问我答,那就是一人问“谁的( )最( )?”一人答“谁的( )最( )”。在这个你问我答的活动中,可以在熟悉课文典型句式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感反应,将文本语言表达特点内化于心。因此,这个游戏还可以借助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效拓展,比如一个人问“谁的( )好像( )?”一个人答“谁的( )好像( )”。这样的游戏在同桌之间随时都可以进行,通过比赛,看谁答得又快又好。

四、在合作中体验

自主、合作、探究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也需要开展探究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带着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去探究,在身临其境中努力弄清楚事情的真相。

如《雾在哪里》(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19课),课文中的雾像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把大海藏起来,一会儿把天空藏起来,一会儿把城市藏起来,一会儿把一切都藏起来,最后“我要把自己藏起來”,那么,雾是怎么把自己藏起来的?藏在哪里了呢?这个问题,课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如果不进行一番探究,是无法回答的。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呢?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一找雾是怎么把别的东西藏起来的,学生找到课文里用得最多的词语“看不见了”,实际上是雾把这些东西包围起来了,课文中的雾是个“超级大家伙”, 可以遮盖、包围一切,自然就没有什么比它更大的东西了,可见用包围、遮盖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统编教材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要素的过程中,自然融入对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理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结合具体内容,营造可听、可看、可感的情境去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进入个性体验中强化对课文的感知。

猜你喜欢

雨点儿朗读课文课文
雨点儿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恶作剧的雨点儿
“雨点儿”的功劳
背课文的小偷
《青铜葵花》选段
《水滴的旅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简析
雨点儿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