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逻辑”确定政治主观题答案要点

2019-08-14彭小兵

读天下 2019年19期

摘 要:政治主观题均为材料解析题,都由材料+设问组成,设问又可分解为知识+问题。相应的,答题逻辑必然依据材料、知识和问题这三个要素确定,因此本文将答题逻辑定义为“事实逻辑”“理论逻辑”“问题逻辑”,从而解决要点之间的逻辑、如何确定要点、有几个要点、如何排列等问题。

关键词:政治主观题;答题逻辑;答案要点

高考试题的答案都是体现了三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运用知识、结合材料,按照问题指向生成答案),但对不同题型来说,三个要素对构建答题逻辑(思路)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其中必有一个是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有的题型的答案主要依据材料所呈现的事实答题,有的则主要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答题,有的则需要依据设问的逻辑层次答题。接下来本文试题为载体,探讨“事实逻辑”“理论逻辑”“问题逻辑”确定主观题答案要点的过程。

一、 依据“理论逻辑”确定答案要点

(一) 设问明确“指定”知识范围

试题指定或规定了用教材中某个具体的知识点回答问题,则答题的逻辑(答案要点的安排)由该知识点本身的逻辑决定。

例: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恩阳古镇这一国家4A级景区共吸引游客42万人,旅游净收入3800万元,为了让游客安全绿色节俭玩转“千年古镇、千年水码头”恩阳古镇,恩阳古镇开发有限公司特别向各方游客提出了三点温馨提示:第一,逛古镇传统民居、喝点盖碗茶、品特色小吃、感受码头文化;第二,购物时讲究经济实惠,杜绝铺张浪费,采取自助游,必需品如零食、水果等在市区超市购买,不在景点商店购买;第三,自带垃圾袋,露外用餐后,及时清理垃圾,不留下果皮,纸屑。

运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恩阳古镇向游客提出的“温馨提示”体现了什么经济生活道理。

答案:1. 感受码头文化,注重精神消费,坚持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的原则。2. 购物时讲究经济实惠,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的原则。3. 清理垃圾,自带垃圾袋,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原则。4. 购物时杜绝铺张浪费,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 试题提供了新知识,依据新知的理论逻辑答题

基本步骤:要求先学习材料中的新知识,弄清楚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用新知识的理论逻辑答题。

材料:信息消费是指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机等)和信息服务(如短信、微博等)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近年来,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熱点。2012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数量高达5.64亿。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较上年(下称“同比”)增长28%,同期,全国智能手机销售4.23亿部,同比增长99%,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70%,智能电视机销售2113万台,同比增长31%,约占国内电视机市场的40%。2012年,全国电话业务量同比下降5%,短信量下降25%,与此形成的是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流量则大幅增长。

问题: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

答案: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网民数量多;信息产品消费总体发展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发展不均衡;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

二、 依据“问题逻辑”确定答案要点

(一) 分解设问层次

例:(2008年全国卷)设问: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设问中有三个要素:党和政府—农民—看病难看病贵。论证应有三个层次:

第1层次:为什么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关键词:公民权利)

第2层次:为什么要解决农民……问题?(关键词:农民—工农联盟)

第3层次: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解决……?(关键词:党的宗旨—政府职能)

(二) 合理性论证

第一,分析客观必然性(前因)。从三个角度分析:

角度1:客观实际决定,联系材料中的事实与国情、世情(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形势-现实必然性);

角度2:客观规律决定,联系经济规律、科学理论分析(理论必然性)。

角度3:政治原则要求,联系政治主体(党和政府等)的性质与宪法法律要求分析。

第二,分析重要性(后果)。根据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由近及远展开分析。

第三,分析可行性(只有在要求分析合理性时)。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

三、 依据“事实逻辑”确定答案要点

有的试题通过材料呈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或问题,要求调用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通常不会指定或规定具体知识),那么答题的逻辑就应该由材料所呈现的问题(事实)决定。这就叫依据“事实逻辑”答题。

例:【2016课标Ⅰ,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解题思维过程:本题属于探究措施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一定要针对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提出的措施一定要有学科理论依据,答案要点应采用演绎式表述,即把抽象的理论知识演绎到具体的材料信息中,形成具体措施。

本题材料反映的问题是:①有人制造抹黑英雄形象的谣言;②有人误信并传播谣言;③英雄形象被抹黑,价值信念动摇、迷失。

首先,针对①,要做到不信谣(教材理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能力。表述时要结合材料信息加以演绎);其次,针对②,要做到抵制谣言,即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传播事实真相、批驳错误言论;再次,针对③,要宣传正确的东西,即奏响主旋律,利用大众传媒传播英雄事迹,宣传和弘扬英雄精神。

参考文献:

[1]吴望民,李丽.高考主观题作答的“四性”要求——以2018年全国高考政治题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10).

[2]阎建平.解剖试题结构探寻解题规律——略谈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解题秘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0).

作者简介:

彭小兵,四川省巴中市,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