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2019-08-14周妍芳

读天下 2019年19期
关键词:道德文化教学

摘 要:传统文化以独特的魅力影响着学生、老师、家长,从而会影响整个国家。正如著名作家余秋雨说:“在孩子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旷,有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因此,经过经典文化熏陶的孩子们,将来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文化;教学;道德

一、 案例背景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小学阶段向学生传授国学,就是教他们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是需要经典的。

二、 目前现状

在小学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小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预期相差甚远,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太大的兴趣。有时,在课堂上提到一句古诗,很少有同学能接到下一句。

这些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了没有?然而,这些问题却往往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三、 案例原因探寻

(一) 长一点的诗歌,学起来费时费力,又难懂,学了就忘

学生生性好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注意力保持集中的时间比较短,记忆深度不够。我们班就有许多同学看到课后“背诵”两个大字就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背背古典诗歌是不容易。而实际上要想在嘻嘻哈哈的笑闹中轻松学好语文同样也是不太现实的,要想在学习中取得成效,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课本中所选的某些诗篇确实与学生有一定距离,从字面上看,障碍特别多,学生也就没有了读下去的欲望。

(二) 呆板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枪杀了学生的学习古典诗词的激情

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似乎把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三) 现代媒体占据了学生大量时间

电脑、电视、手机对于小学生来说,如同磁石一般,富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哪有时间和兴趣去读经典国学。

(四) 语文教材中经典诗文太少

每册教材只有六至七首古诗词,五年级才出现简短,简单的文言文。这些国学经典太少,会浪费这一阶段学生超强的记忆力。

(五) 生活中,缺少语文经典的渗透与运用

孩子们只会读有限的诗歌,生活中却少有国学经典的拓展和运用,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四、 教学实践

(一) 选择炎陵县教研室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周一课”读本》作为自己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国学的课外拓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每周一课”读本》这本书内容很好,它的难度适宜,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一体,既有名人名言,经典诗文,又有人文故事,文化小常识等,很适合每天读一读,背一背。尤其是人文故事,它包含历史名人故事,炎陵民间传说等,学生对这些内容最感兴趣,觉得学经典不乏味。

(二) 小学语文学科基地对学校语文老师们进行国学培训

2015年12月9日,炎陵县小学语文高年级基地对全县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城南小学廖显英老师示范上了一堂《北冥有鱼》的公开课,课后,大家对这堂课及国学教学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接着本人做了《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国学教育》专题知识讲座。为此,大家心中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国学的教学方向也更加明确了。

(三) 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学校的各位角落的墙上,都有国学知识的宣传,匾牌的内容选择有传统优秀人物、名言警句、经典故事等,让书香校园散发更为浓郁的书香气息。国旗下演讲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也要占到一定比例;校园广播站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稿件定期播报;定期推出反应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黑板报和手抄报,学校还开展了书法兴趣小组……这样,通过系列措施丰富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时刻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加强其良好品德的培养。

(四) 传统节日,各班开展有关节日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

在主题班会中,引导孩子们过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一起来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去感受中华民族节日的特点、韵味、情感,去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创新民族文化。如清明节我们要求孩子和家长一起扫墓,端午节要孩子包粽子等实践活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品的魅力。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我让学生听听,唱唱现代版的《烟花三月》,通过“听”和“唱”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五、 效果良好

我们学校经过一年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老师的蜕变:广大语文老师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通过这一年的实践,老师们的知识更丰富了,视野也更开阔了,语文素养大大提高了。由内到外,气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假以时日,定能变得知性、儒雅。

孩子们的蜕变:孩子们能慢慢静下心来,每天读一读,背一背,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在语文学习上,孩子们已慢慢被传统文化所倾倒,沉浸其中,诵读欣赏,乐此不疲。

经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孩子们对“文言文”有了天然的亲近感——有的家长认为经典以“文言文”为主,担心孩子不理解,其实,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关键是把这些经典常诵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完全理解,以后,经过复习及日常的应用,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具有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月香.守护传统文化:语文教学的担当[J].江苏教育,2017(83):57.

[2]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语文学科在“传统”中的地位与使命(一)[J].語文知识,2015(2):3-6.

[3]沙彤.基于“文化语文”课堂构建的创意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8):50-51.

作者简介:

周妍芳,湖南省株洲市,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南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跟踪导练(五)(2)
谁远谁近?
道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