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刚果(金)某铜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2019-08-14张法武黄艳丽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12期
关键词:层状白云岩褶皱

张法武,黄艳丽

(1.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铜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

1 区域地质背景

图1 加丹加省铜、钴成矿带区域地质图

加丹加超群形成于新元古代,厚度5Km~10Km,主要为沉积岩,属裂谷盆地深海至边缘地台相沉积[1];为向北凸的泛非造山带,其北西紧邻太古宙刚果克拉通和中元古代基巴拉带,北东与班韦乌卢地块相连,南东与伊鲁米迪地块和乔马~卡洛莫地块相邻。该带从北到南分为5个构造单元:外部褶皱推覆带(Ⅰ),穹隆区(Ⅱ),复向斜带(Ⅲ),加丹加高原(Ⅳ),加丹加坳拉槽(Ⅴ)(图1)。Ⅰ、Ⅱ、Ⅲ单元构成中非铜矿带,其中在外部褶皱推覆带(Ⅰ)内铜钴矿化发育。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图2 某矿区地质图

矿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由罗安群(R)、孔德龙古群(Ki)及第四系(Q4)。罗安群(Roan)地层为一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合的沉积建造,局部不同程度的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了各种浅变质岩。该地层自下至上由R1、R2、R4三个亚层组成,其中R2亚层为本区主要含矿层位,特征如下(图2)。

(1)R1亚层。R1亚层,出露较少,呈NE~SW向分布,受区域推覆作用影响,内部构造变化很大,北西侧产状为310°~330°∠65°~80°,南东侧倾角变缓为35°~40°。

(2)R2亚层。矿区R2亚层从下至上可分为R2.1、R2.2、R2.3三个组七个岩性段,其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详述如下:①R2.1组:由下至上由三个岩性段组成,分别为D.STR岩性段、RSF岩性段、RSC岩性段,特征如下:D.STR岩性段:主要为灰白、灰黄色粉砂质白云岩、含砂质泥岩,局部由于硅化较强,变质成硅质岩,具铜钴矿化。RSF岩性段:主要为浅灰~灰黑色层状硅质白云岩,具铜钴矿化,孔雀石和金属矿物呈浸染状顺层分布,为区内主要矿化层。RSC岩性段:主要为浅灰~灰白色硅质白云岩,多具蜂窝状、孔洞状,孔洞内常见孔雀石、钴矿化,偶见有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②R2.2组SDB层:岩性主要以灰黑色碳酸盐、黑色碳酸质页岩、白云质页岩、灰白色白云质粉砂岩,底部偶见叠层石白云岩,该层Cu、Co矿化较强,为区内主要含矿层,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产出。③R2.3组:上部岩性为白色~粉红色块状白云岩,含叠层石,少量滑石层状白云岩夹泥质白云质粉砂岩,下部为层状白云质页岩,顶部偶见有鮞粒状、纹层状、块状叠层石状白云岩。一般具Cu、Co矿化,偶见少量的黄铁、黄铜矿化,厚度约150m~190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3)R4亚层。上部岩性为白云石化泥质页岩,粉砂岩、砂岩,中部为细粒层状碳质页岩,下部为白云质页岩、粉砂岩、硅质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厚度大于50m~100m,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2.2 构造

2.2.1 构造特征

(1)褶皱构造:本区褶皱构造特点:南部地层走向近东西,东部地层走向北北东,北侧地层走向北东,褶皱以圆弧褶皱、尖棱褶皱(见图3)为主,局部可见复式背向斜构造。

图3 尖棱褶皱现场照片

(2)断裂构造:走向断层:与同期褶皱产生的断层,基本与该矿体走向一致,近南北向,大致限定了该矿体的含矿地层、产出范围。层间断层:多为次级逆断层为主。

2.2.2 构造与矿化关系

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褶皱构造为矿液的叠加、沉淀提供了场所;与褶皱同期产生的断裂规模和产状控制了矿体形态及分布范围。

2.3 围岩蚀变

由于区内铜钴矿体的形成与区域变质作用和热液改造有关,相应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滑石化等。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3.1 矿床成因

本区铜钴矿床的形成既受地层控制又受构造控制,外加变质作用、热液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成矿过程分三个阶段。

①海相热卤水喷流~沉积交代阶段。中晚元古代时期,海底裂开。②变质叠加改造阶段。卢菲利造山运动造成刚果~坦桑尼亚板块相对于安哥拉~Kalahari板块位移,导致加丹加初始沉积地层发生大规模韧(脆)性剪切变形、褶皱、逆冲推覆和滑动。③近地表浅部氧化淋滤造成次生富集阶段。近地表浅部铜钴矿体氧化的同时,有用成矿元素淋滤迁移、多次搬运富集沉淀,完成了氧化淋滤次生富集。

3.2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罗安群矿山组(R2)为标志层。含矿层是活性较大的黑色碳酸质页岩、白云质页岩、灰白色白云质粉砂岩等。

(2)构造标志:氧化型次生富集矿体一般都产出在断裂带附近(图4)。

图4 构造破碎带

(3)典型矿物标志:如绿色的孔雀石(图5)、桃红色的钴华和羟红色的水钴矿(图6)等可作为找矿的标志矿物。

图5 绿色的孔雀石

图6 羟红色的水钴矿

(4)植物标志:受风化淋滤作用的影响,地表含铜含钴矿物少见,但部分风化淋滤的S、Cu和Co元素以高丰度保留在地表壤土中,不利于常规植被的发育,因此,当地村民以“铜树、钴草”作为特定植物找矿标志。

4 结语

该大型铜钴矿床位于非洲中部卢菲利弧形构造带,形成于中新元古代,产于弧后裂谷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矿山组R2地层内,地层控矿明显,区域变质作用造成铜元素的二次富集,断裂构造使得铜钴元素进一步叠加富集。该矿床类型属沉积交代—经后期多次构造作用、热液叠加改造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层控型铜钴矿床。

猜你喜欢

层状白云岩褶皱
白云岩筑坝的难点和措施
陕西洛南县北部冶金级白云岩分布规律及物性特征
火星上的漩涡层状砂岩
中国的白云岩与白云岩储层:分布、成因与控制因素
轧制复合制备TA1/AZ31B/TA1层状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研究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NaCe掺杂CaBi2Nb2O9铋层状压电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一点褶皱
褶皱的优雅
聚合物/层状纳米填料阻隔复合薄膜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