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哪里是A,而是B”复句格式浅析

2019-08-13张婷婷

文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复句主观语义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邢福义老师的“小三角”理论[1],从语表、语里和语用三个层面对复句“哪里是A,而是B”进行探讨。语表形式上,“哪里是A,而是B”前者表示否定意义,后者表示肯定,以及A、B在词性上有对称与不对称两种情况。语里内容上,A、B在语义上“同中有异”,且有转折和递进两种语义关系。再者复句“哪里是A,而是B”也可以作为一种命题来体现它的信赖程度。最后在语用价值上,“哪里是A,而是B”复句格式可以用于对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的反驳。

关键词:语表形式 词性 语里内容 信赖程度 语用价值

  1..引言

“哪里是A,而是B”这样的复句格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但是它又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特点和使用规则。为了更好地探析“哪里是A,而是B”这个复句的格式特点和语用价值,以达到更好地语言使用效果,本文运用邢福义老师的“小三角”理论,对复句“哪里是A,而是B”从语表、语里和语用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2.“哪里是A,而是B”的语表形式

2.1“哪里是”、“而是”的作用

“哪里是A,而是B”是由两个“是”字判断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前者为反问句,表示否定意义,后者为陈述句,表示肯定意义[2]。

例:(1)他笑着说:“这哪里是罚他,这是要他成为英雄!”(1994年《人民日报》)

(2)一些不理解场长的战士觉得:“这哪里是种地,简直是绣花。”(1994年《人民日报》)

例(1)“哪里是罰他”用了“哪里”一词,有一种反问的语气,使得这半句表示否定意义,即这不是罚他;而后半句为陈述句,表达肯定意义,即“是要他成为英雄”。例(2)同理,在意义上否定前者,肯定后者。

2.2 A、B常见的结构成分

2.2.1 A、B结构成分在词性上对称

2.2.1.1 A、B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例:(3)这哪里是岛,只不过是两块光秃秃的礁石。(1994年《报刊精选02》)

(4)这哪里是旗呢,分明是全中国各族人民跳动的心哪!(1993年《人民日报》)

例(3)中前者是“岛”,后者是“两块光秃秃的礁石”;例(4)中前者是“旗”,后者是“全中国各族人民跳动的心”,这两例中A、B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3],都是针对具体的事物而言,前后词性对称。

2.2.1.2 A、B都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

例:(5)这哪里是运设备,这简直是在移山! (1994年《报刊精选12》)

(6)一些企业领导人感慨地说,这哪里是强化服务,简直是强行“服务”。(1993年《人民日报》)

例(5)A是“运设备”,B是“在移山”,例(6)中A是“强化服务”,B是“强行‘服务”,这两例中的A、B都是动词或动词性成分,都是针对动作行为的,A、B词性对称。

2.2.2 A、B结构成分在词性上不对称

例:(7)一下山坡,所有的人全部惊得目瞪口呆,这哪里是原始森林,分明是瑶池落人间。(1994年《报刊精选07》)

例(7)中前者A“原始森林”是名词,而后者B“瑶池落人间”是动词性成分,前后词性明显不对称。虽然在词性上不对称,但是A、B都是对同一景象的一种赞美性的评价。“原始森林”本来就已经很美,但是这个景象美的让人全部都目瞪口呆,可以说是“瑶池落人间”,如仙境一般。A、B在对同一景象赞美的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对称性。

(8)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厂汉板村村支书孙国安忿忿不平地说道:“太残忍了,哪里是什么‘真、善、忍,简直是祸国殃民!大过年的,把那么漂亮的两个小姑娘活生生给毁了。”(新华社2001年2月份《新闻报道》)

例(8)中前者A“真、善、忍”是名词性成分,而后者B“祸国殃民”是动词性成分,显然在词性上不对称。但是“真、善、忍”是法轮功的邪教理念,本身就“祸国殃民”,所以A、B都表达了法轮功的邪恶性。

(9)“法会”上,李东辉原形毕露,当众对我破口大骂,并扬言如果我不给他钱,他就杀了我。这哪里是练功者自愿“捐赠”?这分明是黑社会性质的敲诈、恐吓。(新华社2002年10月份《新闻报道》)

例(9)中前者A“练功者自愿‘捐赠”是动词性成分,而后者B“黑社会性质的敲诈、恐吓”是名词性成分,A、B在词性上不对称。但是,法轮功本身就是邪教组织,宣传的所谓的自愿“捐赠”,其实带有敲诈、恐吓的性质,同(8)。这里A、B也在一定的意义上说明“法轮功”的邪恶。

(10)我猛然觉悟,他们哪里是在对弈,明明是一场生活的较量。(《读者(合订本)》

例(10)中前者A“在对弈”是动词性成分,而后者B“一场生活的较量”是名词性成分,前后词性不对称。但是,A是指两个人下棋,B是指个人与生活之间的“对弈”,都有较量的意思,在这一点上还是存在对称的。

  3.“哪里是A,而是B”的语里内容  

3.1 A、B语义上的“同中有异”

3.1.1 A、B在语义上的同

A、B在语义上都共同指向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都是对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的否定与肯定,且这个所谓的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在前文均有交代,通常用“这”来指代。

例:(11)所谓画家村竟是一个看上去十分脏乱的村落,垃圾任意撒在路上,虽是秋天,也有苍蝇成群飞舞,时不时有脏水从门口毫无防备地泼出来;房子破败的居多,来来往往的人衣衫不整、垂头丧气。这哪里是北京呀,分明是个偏居一隅的小山村。(《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12)我估了估价钱,掏出5元新币。谁知,老人又找回4元5角。这哪里是卖,分明是白送!(1995年6月份《人民日报》)

例(11)中“北京”和“小山村”指的是同一个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前文所说的房子破败,人们衣衫不整、垂头丧气等等,“北京”在人们的认知里代表豪华大都市,这个地方如此破败不堪,只能是小山村,而不是北京。例(12)中“我”买老人的东西,应给5元新币,老人却找回4元5角,只赚5角,在“我”看来,这就是“白送”。“卖”和“白送”都指的是前文叙述的事件。这两例中均用指示代词“这”来指代前文所描述的这个地方或者这个事件。

3.1.2 A、B在语义上的异

例:(13)这哪里是机场?简直就是一座破旧的长途汽车站。(新华社2004年3月份《新闻报道》)

(14)满桌人都讥笑道:这哪里是什么豆汁儿,分明是豆渣汤!(2000年《人民日报》)

A、B语义在语义上还存在“异”,即A、B在语义上有相反相对的意味。一般情况下前者A在人们的认知上普遍是好的、美的事物,后者B则反对前者,指不好的东西。例(13)中“机场”一般认为是比较高大上的地方,而“一座破旧的长途汽车站”正好与“机场”形成鲜明的对比,有认知落差。例(14)也是如此,“豆汁儿”和“豆渣汤”在认知上存在好与不好的对比差异,所以满桌的人才会讥笑。

3.2 A与B之间的语义关系

3.2.1 A与B在语义上存在转折关系

例:(15)这哪里是做生意,分明是敲诈勒索了。(1994年第2季度《人民日报》)

(16)这哪里是要改进它,明明是想整垮它。(1995年12月份《人民日报》)

例(15)在语义上前者否定“做生意”,后者肯定这是“敲诈勒索”,A与B前后存在转折,可以转化成句式“不是A,而是B”,即“这不是做生意,而是敲诈勒索”。例(16)也是如此。在语义上否定A,肯定B,用“不是A而是B”可以替代,替代前后语义不变。

3.2.2 A与B在语义上存在递进关系

例;(17)这哪里是家具,分明是艺术,是雕塑,是文明,是完美的结合。(1994年《报刊精选10》)

(18)300万,这哪里是钱,它分明是王守东捐出的滴滴心血!(1994年《报刊精选06》)

例(17)中,“这”是家具,但是在家具的基础上,它更是一种艺术,是雕塑,是一种文明,是完美的结合,从实物“家具”到抽象赞美,在语义上层层递进,可以用“不仅仅是A,而是B”此句式来替换。例(18)中,300万首先是钱,然后在钱的基础上语义递进,由“钱”到“心血”,情感升华。“不仅仅是钱,而是王守东捐出的滴滴心血”,前后替换语义没有改变。

3.3“哪里是A,而是B”的信赖程度比较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在此有必要首先介绍一下信赖程度。信赖程度是美国数学家G·波利亚提出的概念,用来描述人们对命题的相信程度,用P{X}刻画(X表示任意命题),其值取区间[0,1]中的值。比如,P{X}=0,表示人们认为X假;P{X}=0.5,表示人们不知道X是真是假;P{X}=1表示人们认为X真;0

例:(19)“广东腔”这才明白:“这哪里是‘白马王子,是张果老嘛!”(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20)这哪里是滑冰,这是用生命冲锋陷阵!(1994年《报刊精选10》)

以上两例皆是客观上认为P{A}=1,A为真;而主观上认为P{A}=0,A为假。客观上认为P{B}=0,B为假;而主观上认为P{B}=1,B为真。例(19)客观上这确实是“白马王子”,P{A}=1,但主观上认为这不是“白马王子”,予以否定,即P{A}=0;后者客观上不是“张果老”,P{B}=0,但主观认为是,P{B}=1。例(20)也是如此。客观上是在滑冰,P{A}=1,A为真。用“哪里是”体现主观上否定,这不是滑冰,即P{A}=0,A为假。后者客观上不是在冲锋陷阵,即P{B}=0,B在客观上为假,但主观上认为是,即P{B}=1,B为真。

  4.“哪里是A,而是B”的语用价值

“哪里是A,而是B”在语用价值方面除了前人提出的赞扬、贬斥、带有主观性等之外[5],还体现在可用于反驳。

4.1 用于反驳

4.1.1 对客观事实的反驳

例:(21)有的“艺术家”拿几块破布片略做摆布,就当作艺术作品登上艺术大堂,甚至有人将人的排泄物摆上展台……这哪里是艺术,分明是对艺术的亵渎。(新华社2002年2月份《新闻报道》)

(22)这哪里是一场海战的失败,这是一个国家,一个东方大国的惨败啊!(1994年《报刊精选09》)

以上两例均是属于对客观事实的反驳。例(21)中破布片甚至排泄物被当作艺术品展览,这是事实,“这哪里是艺术,分明是对艺术的亵渎”是对这种现象的评价,是对客观事实的质疑和反驳。例(22)中客观上发生了一场海战,且失败了,后者“是一个国家,一个东方大国的惨败啊”是对前者的反驳。

4.1.2 对主观认识的反驳

例:(23)医护人员对李汉章说:“人们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看你儿子对你满孝敬哩!”老人流着泪说:“他哪里是我的儿子,他是俺们乡政府的民政助理啊!”(新华社2001年9月份《新闻报道》)

此例中“他”对生病的老人李汉章照顾有加,呵护备至,所以医护人员认为“他”是李汉章的儿子,因为只有儿子才会对自己生病的父母尽心照顾,这是医护人员的主观认识。可事实上“他”并不是李汉章的儿子,“他”是乡政府的民政助理。所以此处是对医护人员主观认识的的反驳。

  5.小结

综上所述,可知,“哪里是A,而是B”复句在语表形式上前半句表否定意义,后半句表肯定。在词性上A、B对称,可以是名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动词性成分,也有词性不对称的情况。在语里内容上,A、B在语义上“同中有异”,A、B既可以共同指向同一事物或同一事件,又存在相反相对的情况。A、B还存在转折和递进两种语义关系,“哪里是A,而是B”可以和句式“不是A、而是B”、“不仅仅是A,更是B”进行替换,且替换后语义不变。“哪里是A,而是B”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命题,在信赖程度上,客观上认为P{A}=1,A为真;而主观上认为P{A}=0,A为假。客观上认为P{B}=0,B为假;而主观上认为P{B}=1,B为真。最后,在语用价值上,“哪里是A,而是B”除了用于赞扬、贬斥等外,还可以用于反驳,用于对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的反驳。本文内容仅代表个人拙见,尚有不妥之处,留待日后改进。

  参考文献

[1]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第39卷,第五期.

[2]易正中.反預期构式“哪里是A,而是B”[J].云梦学刊,2013年3月,第34卷第2期.

[3]黄佩文.句式“哪里是A,简直是B”[J].汉语学习,2003年6月,第3期.

[4][美]G·波利亚.数学与似真推理[M].杨讯文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44).

[5]唐贤清,罗主宾.构式“哪里是A,简直是B”的主观性分析[J].语言科学,2014年7月,第13卷第4期.

(作者介绍:张婷婷,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复句主观语义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后印象
中日目的关系复句在句法层面的对比研究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二重复句划分例解
对立与存在
单位复句和双重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应当用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