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与器物,价值不可以贵衡量

2019-08-11冯旭

收藏·拍卖 2019年6期
关键词:执念匠人器物

冯旭

我们的生活缺乏好东西使用吗?

或者,是生活中缺乏懂得使用好东西的人?

假如这是一个问题的话,那么所谓的好东西,又应该如何定义呢?

按照流行的观点来看,澎湃的造城运动与汹涌而来的流动人口,让传统熟人社会渐近消亡,乡土文化支离破碎,一切人与物之间有温度的情感变得毫无意义。快捷地使用、快速地抛弃,标准化的时尚、标准化的艺术,格式化的生活、格式化的享乐,令一切人的感知迅速愉悦又迅速疲怠。

于是,回归、坚守、传承、匠人精神等等穿越时空而来的谈艺名词成为了某种高贵品质的象征,而带有这样标签被制作出来的东西,似乎就是生活中好的东西、雅的东西。

日本的涂物师赤木明登甚至曾说:“中国不缺乏做好东西的人,而缺少用好东西的人。”

这种说法闻之有理,实则荒唐。

这是一个高价匠人大师和奢侈品消费者辈出的时代。

当下,工匠们或身处华堂广厦的工作室、创业园,或居于名胜林泉之地的出尘之所。心追手摹古器,厌谈工业,崇尚自然造化,闲时论禅、抚琴、莳兰、烹茶……一切烟火不染。在一众供养者的捧圣中,飘飘然有出尘之姿。他们悉心制作出名贵的砂壶,堪比官窑的瓷器,奇昂的大师茶,寸比黄金的缂丝,能够摇动金风的名家折扇——数不胜举的文化遗产大旗在世间林立,高高飘扬。

用就用最好的东西,为廉价的器物浪费宝贵的感情和时间没有意义。

精致的执念,仪式化的生活,共同養成审美。

穷搜古籍罗织模仿贵族的趣好,刻意雕琢精致的朴拙,标榜只有独一无二的手作,不惜时间、物料打造出的器物,才饱含制作者的情感和拥有者的喜悦,充满生活真意的温度。

然而,这些信誓旦旦传承的匠人精神,守护着的恰恰不是心灵,而只能是金山。

假若赋予这样定义的好东西,成为高级审美的标准,生活追求的目标,那么养成的这些所谓使用好东西的人,又会有着怎样的心灵呢?

无非是被风雅的假象所迷惑,受着物欲的包围,每天追逐用金钱买来的质朴,成为陈腐不堪的、所谓旧贵族精神的伥鬼。

爱物与惜物的道理,如果止于整天摩挲宝爱的一只价值万金的珍品,那么这与其出自朴直质拙的本意根本南辕北辙,不过是贵人用贵物而已。

柳宗悦论及的民艺与匠人精神,如果造就的只是每制器成,挟技游走卿宦之门,鬻以高价的所谓名匠绝品,那么这样的精神不守也罢。隐元禅师的煎茶一道,如不能贯彻风雅清贫,那么亦是周身俗骨,臭不可闻。

生活与器物,该有相当的价值。

这种价值,就是物与人的情感和人与物的审美。这其中,无关乎物的稀有、无关乎物的贵贱。

不是好的东西不入手,不是好的食材不入口——当下,每每我们的文化精英和美食家们在大谈特谈这种概念以标榜自己卓尔不群的审美,一以贯之的执念。以示高明、引领潮流时,那些同时被他们挂在嘴上的“无俗念,慢下来”,难道不可笑么?

珍爱你手中普通的茶杯,它不过是市场买来的印花瓷器;珍爱一张你喜欢的风物画片,它不过是简单的印刷品。

无论这些器物怎么看来千篇一律,寻常普通,它们都始终贯彻于生活之中。人与人的相逢,人与物的相逢,哪一种缘分是仅仅因为普通,便没有意义,毫无珍贵可言呢?

好东西,其实就在我们自己手中。

猜你喜欢

执念匠人器物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鲜”是苏州人的执念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漫话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
隐藏真实的自我会陷入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
青年匠人
器物之心
小白盒的二维码“执念”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