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泰庄寨可以“穿墙透壁”

2019-08-05黄淑贞

就业与保障 2019年13期
关键词:李教授永泰穿墙

黄淑贞

永泰县中埔寨 (赖泽樟 摄)

两岸同行,结缘庄寨

2019年5月12~13日,在中国民居建筑大师黄汉民、永泰县政协副主席张培奋的陪同下,台湾著名传统建筑研究学者、台湾文化大学教授李乾朗,台湾《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莅临福建省考察永泰文化地标建筑——庄寨,并决定为永泰的代表性庄寨创作“穿墙透壁”剖视图。

李乾朗教授,是台湾著名古建筑学家,“中国古建筑透视图法第一人”,其著名代表作《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引发学界极大震动。该书系其二十年来对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呕心力作,涵盖神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和十六大类建筑,深入探索五十一座古建筑经典个案。这些经典个案,时间上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上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亦是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都无不体现他对中国古建筑执着的热爱与深情。

在考察永泰的古村落后,李教授指出:“我们现在很多建筑设计存在一种弊病,那就是常常忘了往回看,只顾着朝前走,最后才发现走错了方向。中国人的建筑,从来就不止用来遮风挡雨,里面有风水学,有哲学,还有审美,就算是简简单单的一座民居,都是智慧的结晶。建筑历史研究的魅力,就如司马公在《史记》中所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这次李乾朗教授和黄永松先生的永泰之行,是在黄汉民的极力邀请之下促成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李乾朗教授与黄永松先生就曾来到福建省考察土楼、土堡。《汉声》杂志当时即以闽西土楼田野调查记录为基础出版了《福建土楼》,这是两岸三位大师共同合作的结晶,也是台湾首次以福建土楼为主题的专书。此次,李教授一行的永泰庄寨之行,我们希望能继续巩固两岸建筑文化交流成果,借助李乾朗教授、黄永松先生以及黄汉民三位大师之力,扩大庄寨研究在海内外学界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搭桥铺路。

踩点取样,“拆解”庄寨

永泰庄寨的一片残墙、一段旧木、一块基石,在你我眼中或许只是一些零碎的尘封记忆,透着历史的沧桑。在李乾朗教授眼中,与庄寨的每一次相遇与碰触,就如同离家多年的游子抚摸母亲那布满岁月的皱纹一般,所见之物无论残破或完整,都给予热诚的同情。多年来,他以这种深广的同情心遍访中国各地著名古建筑,为即将问世的作品注入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

如果没有经历过现场的古建筑取样过程,你永远无法想象要完成这样一幅作品,创作者需要耗费多大的心力和体力,更何况李乾朗教授已年届古稀。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让读者通过他的画作看懂永泰庄寨,他顶着烈日高温,带着笔、速写本和相机,在蚊虫肆意叮咬的现场快速精准踩点取样,然后归集照片素材和文字资料,将庄寨层层“拆解”。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透过他的画作,都能一图读懂庄寨的文化底蕴和建筑精髓。

现场探访之后,李乾朗教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赶稿完成了“中埔寨”剖面、掀顶、透视、鸟瞰图,还有昇平庄、九斗庄的正堂栋架剖面透视图。巨大的工程量、精准的细节刻画,让人不由为之感动。

记得5月13日那天傍晚,我们陪同李乾朗教授驱车前往长庆镇中埔寨途中,看着日头渐渐西沉,一行人还在惋惜——最好的光线折射没了,恐怕会影响李教授创作的氛围。然而,当我们到达中埔寨二楼跑马廊时,奇迹出现了,阳光就那么慷慨地铺洒开来了,整个中埔寨掩映在一片迷人的金黄色中,斑驳的木栏影子投射在廊下,徜徉其间,让人感觉上天对永泰庄寨是如此眷顾。在场的所有人都充满了欣喜和感动,记录下这些美好的景象,除了我们手上“咔咔”作响的相机,还有李教授那专注的“沙沙”作响的画笔,那时那刻,我们谁都不忍去打搅他,生怕惊扰了他与古建筑老友间的隔空对话。

“我需要拍很多很多照片,里里外外,才能看清楚一座建筑物,包括古建筑和现代建筑,我就想可不可以用一张图就把我想要描述的画面交代清楚,所以就用了这个‘穿墙透壁’法,也就是把自己当成一只蝴蝶或者一只小鸟,在一个房子里面东飞西飞,那我就会看到很多平时看不到的部位。”李教授在现场不仅争分夺秒抓紧时间画样图,还时不时放下笔头为我们讲解其中的建筑原理和文化内涵。

中埔寨鸟瞰图(李乾朗 绘制)

中埔寨正堂剖面图和图解(李乾朗 绘制)

成果显现,任重道远

2019年6月3日,距离李乾朗教授考察永泰不到一个月,黄汉民方面即传来好消息,李教授已经完成了世界上首幅永泰庄寨剖视图——中埔寨“穿墙透壁”剖视图。

“看古迹如同看花,慢了看不到”,这是台湾史迹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台湾人称为“古迹仙”)林衡道教授的一句名言。20世纪70年代,李乾朗教授和他的恩师席德进老先生正是带着这种等不得、慢不得的紧迫感,按照“古迹仙”林教授书中提到的古迹地点,逐一去寻访。

“每当一座优雅而宁静的古宅或古庙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就如同梦中的人突然出现在现实生活里一样,非常令人惊讶和感叹。所惊讶的是社会急度变迁之下,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古建筑居然能够逃过天灾与人为的劫数,还好端端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所感叹的是我们也预感到台湾的城乡建设失调,宁静的乡居生活将逐渐被尘嚣的城市街巷所侵入,这些古建筑将被牺牲掉。”(摘自李乾朗教授的博客“心迹点滴”)

以上这些文字,至今读来,我们仍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台湾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历的这种古迹保护阵痛,正是我们当下即将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幸运的是,永泰县早在2008年就已经有古镇古村的保护意识,并积极组织起来,形成特色古镇保护的“嵩口模式”,到2015年开始保护庄寨,2018年再次成功打造了“庄寨模式”,从过去的“拆寨为荣”转变为现在的“护寨为荣”。

对于古建筑和古村落保护,最无奈的莫过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以惊人的速度损毁直至消失,而你却无能为力,只能在记忆深处去找寻。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只能依凭一些老照片,去感受古迹古建昔日的繁华,但是古建筑的艺术精华和建造特色却无从知晓,我们所看到的通常只是其局部一角,内里大木构架、榫卯与斗拱之间如何组合,栋架与土墙之间如何搭配,有什么历史奥秘和文化内涵,均已无法研究透彻。

如今,我们藉由李乾朗教授的一双“透视眼”,穿墙透壁,将庄寨的营造法式、文化内涵及精髓等尽收眼底,这种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展示,为今后的庄寨保护研究、修缮提供了珍贵的科普素材。

李乾朗在绘制中埔寨草图 (黄淑贞 摄)

李乾朗在绘制草图 (张培奋 摄)

李乾朗(中)、黄永松(左)、黄汉民(右)在庄寨内 (黄淑贞 摄)

2019年7月,李乾朗教授将出版以台湾建筑为主的《穿墙透壁》一书,这本书虽没有像2007出版的时候画的那么精细,但已足够令人期待了。李教授说,主要是他内心所求太多太大,而单凭他一人手绘之力,想画的建筑太多,最后只能勾勒多少是多少。

当永泰县全城都在疯传和谈论李教授的作品时,远在台湾的李教授也备受鼓舞,当即表示将在前期成果的基础上,再为永泰庄寨创作一组代表性作品。同时,他也提出善意的专业提醒:“永泰县珍贵的庄寨应及早启动周边缓冲区的新建建筑物控制机制,避免整体景观遭到破坏。”

猜你喜欢

李教授永泰穿墙
35kV穿墙套管绝缘击穿分析与探讨
北美蓝莓落户永泰
育槐
台专家探访永泰庄寨
厨子救人
一张合影背后的故事
标准化,游客纷至永泰来
基于LTCC 的高集成度微波穿墙传输电路设计
基于LTCC的高集成度微波穿墙传输电路设计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