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2019-08-02马越

记者观察 2019年19期
关键词:武亦姝理科学霸

文 马越

每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成绩公布后,文理科第一名便受到媒体和社会的热捧,正所谓“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聚光灯下,他们光鲜亮丽,无比荣耀,是不少高中生和他们父母眼中的榜样、奋斗的目标。

不可否认,拔得头筹的学霸们都有着一般同龄人难以企及的长处,包括自身的天赋、大小脑的发达以及思维的拓展、方式方法的灵活,加之家庭环境、个人性情等因素,掌握知识才比一般学生更通达。

事实上,“学霸”不仅仅是一群学业成绩优异的高中生,他们成功没有想象得这么简单,他们对于高考、对于考试的清醒认识,对于自我和周围环境的分析能力,对于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远远超出了常人,他们在学习技巧、做题速度、心理调整、业余爱好、理想情怀等方面,都有一套独特的心经。与此同时,学霸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付出,或在生活,或在学习,或在物质,或在思维,亦或面面俱到,不得不说,大多数学霸的背后,都有一对优秀的、擅于引导教育孩子的父母。

武亦姝上清华,杨晨煜730分:优秀的孩子都一样?

随着时间推移,2019年高考已经慢慢的落幕了。各省市的阅卷工作已经完成,分数也已公布。

上海高考成绩一放榜,两年前持续霸屏的国民才女武亦姝,再一次被推上热搜——武亦姝的高考成绩是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被清华大学理科试验班新雅书院录取。

2017年初,武亦姝登上《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以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横扫百人团,三战三捷。一举夺冠后,无数网友迅速被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雅的谈吐实力圈粉。有才情,有气度,“生女当如武亦姝”成了这一届家长的口头禅。

早在上幼儿园时,武亦姝的父母就经常引导她学习、背诵唐诗佳词,武亦姝长大后,父母还经常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的游戏。武亦姝自我介绍时曾说过:她从小喜爱读诗词,只要是一聊到古诗词她就会抑制不住地兴奋。

兴趣从来就是最好的老师。然而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平和的家庭环境是绝不可能造就如今的武亦姝。正如蒙曼老师说,武亦姝不是所谓的天才地才,她是人才,她的诗词储备是学出来的。

与武亦姝同一时刻霸屏微博的,还有广西的杨晨煜。

他以语文14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理综290分,裸分730分获得了总分第一,还创下了广西自恢复高考以来,理科总分最高分的历史纪录。

杨晨煜不但学习好,文体爱好也很广泛。他羽毛球打得挺不错,曾参加过南宁市组织的比赛,也是南宁二中羽毛球社的副社长;也曾参加二中的足球联赛,还写得一手好书法。

关于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杨晨煜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家庭氛围比较宽松,没有说一定要求我达到什么样的一个高度,希望我尽自己的努力做好自己就行了。”

当问到养育孩子的方法,杨晨煜的妈妈说到,“孩子要从小培养,所有的习惯必须要在他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全部帮他打好。监督孩子习惯养成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时时刻刻监督着他,留意着他。只有小时候定型,后面的路才好走。”

这些登上微博热搜的各地学霸们在让无数人惊讶的同时,网友也纷纷表示羡慕至极。一位网友说:我羡慕他们的成功,也尊重他们的努力,但是家庭教育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

其实仔细翻看这些学霸的阅历,人们会发现他们并不是死读书、只会题海战术的书呆子,反而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即使没有成为第一名,也依旧是“别人家的孩子”。

学霸是怎么“炼”成的?

有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但是,仅靠家庭和学校的先天优势,就一定能“炼”成学霸吗?

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些学霸吸引众多考生和家长目光的同时,“学霸修炼手册”更令人好奇。

走进大多数高考学霸的家庭,人们会发现,他们往往生活幸福,父母关系和睦,家庭氛围良好,孩子在家庭中不会感到有压力。相反,一个家庭中父母经常争吵,或者夫妻双方婚姻状况不好的,孩子多数表现得很不稳定。

一流的父母给孩子做榜样

2017年2月武亦姝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走红后,她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被很多人好奇。

据律师界同行透露,武亦姝的父亲是一位出色的律师,2013年度徐汇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个人,2014中国十五佳诉讼律师,现在是上海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父亲如此努力强大自身,就给武亦姝树立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好榜样。

武亦姝高一时获得诗词大会总冠军,走红全国,据透露高二时收到了北大自主招生的橄榄枝,高三时又通过了清华的自主招生,但是她都依然努力备考,考到了613分的好成绩。

教育专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道:“成人心中有馨香,才能对儿童形成宜人的熏陶。”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孩子的榜样。

前几天,一条“母女同读研妈妈先毕业”的新闻上了热搜,50多岁的妈妈周亚松为了鼓励女儿,和女儿一起备考,却比女儿先一年考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系的研究生。

这种硬核父母并不是少数,前段时间一名49岁的宿管阿姨原梦园出名了——原梦园和儿子同时考研,她考上了广西大学,儿子考上了复旦大学。“我也曾经‘河东狮吼’过,我还打过儿子。导致孩子因为害怕,出现了轻微多动症,成绩一度变得很差。”原梦园说。

后来她意识到与其在后面催赶着孩子,还不如在前面引领孩子。于是从儿子读中学起,她开始用“一起学习”的方式陪读。先后考取会计师、母婴护理师、中级按摩师,读取了成人本科,考过了英语四级。

美国黑人作家鲍德温说: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这么优秀,不如想想别人家的父母是如何提升自己,给孩子做榜样的。

父母陪读,给予的是支持与陪伴

父母陪同孩子读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2017年四川理科满分学霸黎雨佳从高三开始被陪读,“爸妈都一起陪着我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每天青白江和成都两头跑,早上六点半给我做完早餐赶去青白江上班,晚上下班又赶回成都。不会影响正常上班,但感觉他们也很辛苦。”青白江到成都单程开车距离近40公里。

陪读的父母除工作辛苦外,也会有压力。黎雨佳回忆到,“记得高三有一次考试考得很糟,父亲也很紧张,没忍住说了我几句。我心里也不好受啊,就默默地哭了,觉得超委屈。看到我这样,他们后来就什么都不敢说了,第二天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其实我知道他们很担心我。”

学霸们并不认为陪读就是不自立,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是支持与陪伴。

2017年江苏文科第一李天宇的母亲是全职妈妈,父亲做水电工程,还有个4岁的妹妹,高中三年均被陪读。他认为,“陪读能够帮助我减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所以没有必要去考虑陪读是好是坏,是不是有关独立。”

谈及陪读对自己的帮助,黎雨佳认为,“陪读让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父母在身边陪我度过了高三那段紧张的日子,心里会觉得很温暖。”她十分珍惜这段陪读经历,“和父母多相处一下是很好的,毕竟和家人经常在一起的机会到了大学之后就很少了。”

懂得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

关于“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这样的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越是这样人人知道的问题,越不被重视。

孩子天生有一颗跃跃欲试的好奇心,他们总想走出父母规划的那个“舒适圈”,但由于父母常常舍不得孩子吃苦,总是以爱之名为孩子包办一切,总觉得孩子始终是孩子,离不开父母的庇护。

然而事实上,许许多多的学霸,基本都是从小被父母逼着独立成长的,因为他们需要学会独立做好自己的事情,遇到问题不是逃避,不是马上寻求帮助,而是主动思考,就如一位来自清华的学霸说道:“感谢爸妈的尊重与放手,让我学会了遇事不逃避,培养了先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父母对自己学习的参与程度”一项中,40位参与调查的学霸,没有一位的学习是被过分参与的,只有9位学霸是被较少干涉,其余均不被干涉,甚至很少被过问。

“父母平时对我的学习不提要求,是比较宽松的,很信任我的学习能力。有时会关心一下我的考试成绩,也会鼓励我。”2017年安徽省高考理科第一名申奥对父母的这种“适度关心”表示很满意。同年的广西理科第一名方建勋介绍,“小学的时候父母还会指导我写作业,到了初高中以后就很少过问我的学习了。”

他认为,父母的这种“不过问”也是一种信任,让他能够迅速地学会照顾自己,独立生活,合理安排时间,进而把控学习上的进度,这种看似“放权”的自由反倒推动着他一步步前行。“有时候父母如果干涉过多,你也会很烦的,不是吗?我就喜欢他们这种恰到好处的关心,所以我才可以什么事情都能和父母摊开来说。”

言传身教,懂得自律

再好的学校,都不及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言传与身教应同时进行,并且密不可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

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是在教育。父母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意义。

有父母做榜样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放弃自己的学业和梦想。2014年的安徽第一名董吉洋,在接受采访时就说过:“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也发现了,但是他们不多说什么,而是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我看到他们都在看书,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了。”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充满亲情温暖、自由尊重的家庭,父母不说有多高的地位能赚多少钱,但一定通情达理,尊重孩子。

学霸的背后并不是一群举着鞭子的虎妈狼爸,更多的是像朋友一样信任他们的父母,给予孩子稳定的家庭环境,用爱和鼓励,让孩子在面对挫折、困难时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完美跨过高考、大学、社会等人生的一道道坎。

父母的格局,就是儿女的方向。想让孩子变优秀,首先让自己成为优秀的父母,成为孩子的榜样,营造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这才是给孩子优质教育的第一步。

学霸不止“拼爹”,还得“拼脑”

学霸的产生,不仅受家庭环境等成长要素的密切影响,更多是靠他们自身的成长经历与体验,以及他们在学习期间采用的有效方法。如同学霸们自己的选择那样:学霸本身不可以、也不可能被复制,他们是有个性的个体,并非“应试教育工厂”的工业化产品;但从应试的角度而言,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学习经验是可以被高考生们借鉴的。

心态稳定懂得减压

在2016年澎湃新闻对高考榜首的考生所做的一份调查中,他们谈及学习经验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良好的心态是高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被问到“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原因”时,80.56%的学霸选择了“心态稳定”。

李煦文是当年宁夏的理科第一,在她看来,适度的紧张是比较正常的,会有利于发挥,不要太紧张就行。“紧张可能是因为你会害怕自己考不好,我觉得之所以会这样,是对自己的水平没有一个特别准确的认识。”

保持好的心态,许多学霸有自己独特的方法。被问及“如何克服负面情绪”时,86.11%的调查对象选择了“自我心理调节”。

2016年宁夏的文科榜首田润卉、广东的文科榜首李庆泓会用跑步缓解压力,安徽理科第一荆梦琳有时候会抄抄自己喜欢的诗和句子。

另外,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学习效率的前提,但九成以上的学霸都表示自己每晚在11点后才休息,甚至有人“开夜车”至凌晨2点。就每天睡觉时间而言,80%都在6~8小时之间,能保持8~9小时睡眠的仅有5%。

在参与问卷的状元中,虽有近半数表示高考时比较轻松,但仍有四成表示有些紧张。2017年河南省文科第一吴铮在高考前一晚就因紧张而睡得不太踏实。但她并不认为睡觉质量影响了自己的心情,“不仅是考前,我平时睡不踏实的情况也挺多,没刻意调节,慢慢习惯就好。”力。在吴铮看来,高三有负面情绪,甚至反复出现都很正常。就她自己而言,平时也会因学习压力大而反复出现负面情绪。

调查问卷显示,62.5%的学霸在出现负面情绪时会选择找老师、家长和朋友倾诉来减压。除此之外,做运动、练书法、看动漫、听音乐等也是他们钟情的放松方式。2017年辽宁省理科高考榜首李星池爱好书法,对他来说,练字就很减压。

多思考、跟着学校的进度走

“每个人都应该找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2016年甘肃理科第一名胡明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自己会在做完题后再多思考一会儿,找到一门学科惯有的思维方式。当年的安徽省理科第一名孙勇也认为“到高三不能拼命地做题,要跳出题目想一想”。

在“高三前一学期的安排”这个问题上,63.89%的调查对象都选择了“跟着老师的节奏走”。很多学霸都开诚布公地谈到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归结起来,“多思考、跟着学校的进度走”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2017年辽宁文科第一名刘雨桐说:“跟好学校的进度。不要觉得学校复习进度慢,就对老师安排的复习节奏不在意,把重心放在自己的资料上,要跟住老师的节奏。”

整理错题,分析总结

有些学霸非常懂得灵活安排自己的时间,比如孙勇。他在高三下学期时,物理还比较薄弱,考虑到自己的英语好,且文科成绩波动不大,就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把学英语的时间都给了物理。“现在想想还蛮值的”,孙勇说。

孙勇提到的分析弱项的做法很多学霸都会采用。在调查问卷中,当被问到是否会“额外给自己布置作业”时,69.44%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会针对薄弱环节做题”,在问到“遇到学习瓶颈怎么办”时,高达94.44%的学霸都选择了“自己分析薄弱所在”。

2016年安徽理科第一名邢梦琳说,自己会整理错题,并且更注重错题的分析,包括犯了什么错误、以后怎样避免这种错误、怎样正确快速找到解题思路等。“我的错题本要写很久,大部分时间都在写自己的分析,这个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慢慢来摸索的”,邢梦琳说。

归纳和总结对文科生来讲同样重要,2016年辽宁文科榜首刘雨桐表示,要注重自己的总结和体会,做题时哪怕只做了两道,如果能从这两道题中找到方法和解题的点,就可以不再做了,她说,“自己总结更重要一些”。

在今天,像武亦姝、杨晨煜这样的新世纪学霸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呆板模样了,而是综合素质都很强的全能型人才。

从前人们看到这两个字就会想到“熬夜苦读”这些词,以为所有的学霸都是晚睡早起、疯狂刷题,其实他们有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己的长短板、时间的分配以及心理状况的变化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认知,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状态积极地调整、应对。

比“第一”更重要的是什么?

随着高考落幕,这些高考学霸在取得辉煌战绩后也将迎来人生另一段旅程。

他们是34个省份众多学霸乃至学神中的一个,但是全国同样优秀的一群人都会进入清华北大、进入985高校,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省第一、市第一的优秀在入校那一刻就变成零。

一切,从头开始。大学有四年,后面还有漫漫人生路。

一个社会对人的评价,最终还是要看他的社会贡献,而不是当年高考得了多少分。从政也好,经商也罢,第一名并没有特殊优势,即使是从事学术研究,也未必能跻身顶尖人物的行列。今天的考试精英,却不一定是明天的社会精英。他们只是学习的成功者,应试教育虽然可以生产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无法造就创造未来的天才。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只有学习的能力,于今后的人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而对于“高考状元”,我们更应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每一个第一都是付出过很多努力的人,但不能只是羡慕别人的优秀,更应明白优秀从来不是某一种因素造就的。

作为学生,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状元的出现不该只是引起一阵轰动,更应该去借鉴这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成功是不可以复制的,但是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我们可以离成功更近一步。

不是鼓励人人都要当“第一”,也不是鼓励所有父母都要卯足劲把孩子培养成“第一”,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际遇。作为家长,要反思自己是不是给孩子创造了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不是只物质上的满足,一个稳定积极的家庭环境与父母做什么工作、有多少钱、受过什么教育无关,它是可以为孩子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的家庭,它能让孩子在面对挫折、艰难时有足够的勇气和自信去面对。

让优秀成为追求,即使不能成为学霸,也可踮起脚尖“探花”。顺其自然,静待花开,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而是竭尽所能之后的不强求。

猜你喜欢

武亦姝理科学霸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武亦姝:父母的教育方式独特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再见了,我暗恋的学霸妹妹
学霸也是人
武亦姝:腹有诗书气自华
植物帮之学霸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第11题的多种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