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特色学院建设路径探讨

2019-08-01钟碧芬潘菊素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产教融合

钟碧芬 潘菊素

摘  要: 高等教育如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如何加快一流学校和一流专业建设,如何支撑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前在助推宁波“名城名都”建设中宁波高等教育自身亟待破解的问题。适应高校学科专业群建设的需要,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对接发展规律,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发展趋势,宁波特色学院应运而生。宁波特色学院要从打造一流的学科专业群、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凝练和提升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规划,提出解决的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特色学院;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9)03-0010-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以下简称《意见》),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建设特色学院,既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有关“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精神的贯彻落实,也是根据《意见》文件精神,有效构建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的平台和运行机制的具体举措,对于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一流院校和一流的学科专业群,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力服务于当地现代产业经济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产教融合特色学院的内涵

学院一般是指高校的基层教学和学术组织,特色学院是指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与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紧密协同育人的高校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产教融合特色学院是高校二级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台构建形式,也是高校二级学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后的组织变革和发展,对于促进产教融合背景下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推进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建设、模式改革、特色凝练,加强行业指导,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高校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加快高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产教融合特色学院的宁波模式

为服务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宁波“名城名都”建设,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办学体制机制,集聚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宁波高校专业集群不够明显,对接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产教融合不够深化等问题,2016年宁波市开展了特色学院建设,在现有的宁波市各高校的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中遴选、建设一批特色学院,通过项目实施等举措,为服务地方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努力实现“创办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的目标。特色学院建设的立项和实施在全国属于首创,是宁波市继重点特色专业、十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服务型重点专业群、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后的又一个创新之举,是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的提升和发展,也是推动宁波市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产教融合特色学院是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平台

2016年9月,宁波市公布了首批特色学院建设名单,分别是:宁波大学海运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机电(海天)学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1]。2017年10月,宁波市又认定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和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等4个学院为宁波市第二批试点特色学院,至此,宁波市共有11个市级试点特色学院[2]。

這些特色学院均设有四个以上专业、若干个学科,这些学科和专业均属于宁波相应产业的专业集群或学科集群。如宁波大学海运学院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航海技术、物流管理四个专业,覆盖整个港航产业链,由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工程2个学科组成。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包装工程四个专业,围绕着智能装备技术学科,形成了契合宁波市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的高端数控装备、智能测控装备、绿色能源装备、智能包装装备四个方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海天学院属于先进制造技术专业群,设有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设备维修与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四个专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专业设置紧贴宁波市十大千亿培育产业——旅游会展产业需求,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导游、会展策划与管理4个专业,属于旅游会展专业群。

宁波特色学院从各高校的非独立设置的二级学院中遴选产生,而每一个二级学院一般由若干个学科、专业组成,因此特色学院首先是各高校学科专业集群建设和发展的平台。

(二)产教融合特色学院是学科—专业—产业链对接的载体

宁波市明确提出:通过特色学院建设,使特色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加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推动学校若干学科专业排名进位提升,跻身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更好地提升服务“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基于此,立项建设的特色学院的学科专业设置,首先要对应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产业,这也正是宁波市遴选特色学院的前提条件之一。所以,宁波市试点建设特色学院的学科和专业,均对应宁波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产业,尤其是宁波市十三五期间的十大千亿产业,如贸易物流、新材料、高端装备、信息经济、时尚、旅游等,以及人工智能、中国制造2025等需要的产业。如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对接港航产业链,以适应国际港城建设需要;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机电与能源工程学院对接智能装备业;浙江万里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对接电子商务、贸易物流业;宁波大红鹰学院大宗商品商学院对接大宗商品流通业;宁波职业技学院机电(海天)学院、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和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模具学院,对接高端装备产业;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时尚学院对接时尚产业;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对接旅游会展业;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对接文化创意产业;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健康服务与管理学院对接健康服务业,等等。因此,特色学院是学科—专业—产业链对接的平台和载体。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指与一定产业链中诸多产业环节相对应的一系列学科与专业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即以产业链为依托,以服务一定产业链为目的,进而形成的一系列相关学科、专业与产业链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联系的一种联合体。产业链本身是基于知识、技术积累的产品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正是由于知识是企业的重要经济要素,是连接企业并形成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因而促进了教育与经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合[3]。

所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产生是产业能级提升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有效载体。通过特色学院项目的建设实施,将促进宁波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内在联合和互动发展,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若干服务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实现专业与企业、专业群与产业链的有机对接,以实现建设一个特色学院支撑一个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个特色学院推动若干个专业、学科跻身全国前列的目标。

(三)产教融合特色学院是政行企校“三位一体”协作育人机制的创新

一直以来,宁波非常注重校企合作,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近几年,以国家高职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以及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的契机,宁波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积极开展创建特色学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的若干意见》《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共建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行业指导办学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宁波市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推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创新。目前,宁波高校产教融合已经进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互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深层次阶段。创建特色学院就是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政行企校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各特色学院构建了产业学院、行指委、产学研联盟等“三位一体”的比较成熟的产教融合制度、模式与路径。“产业学院”就是各特色学院在学科性学院建设同时,与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或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形成学科性学院和产业学院共存的“双院制”模式,如宁波旅游学院、宁波家政学院、宁波电商学院、宁波智能制造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行指委”就是各特色学院成立了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教育行政部门协调、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的行业专家指导组织,以强化行业指导高等教育的作用,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形成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如跨境电商行指委、智能制造行指委等。“产学研联盟”就是各特色学院确立了由政府主导,院校牵头,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以推进高等教育的集约发展。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中就有与宁波市旅游局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宁波旅游学院”,有由宁波市旅游局主导,宁波各旅游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组建的“宁波旅游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以及由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相关本科院校、高职以及中职院校参与的“宁波旅游会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联盟”,创新了“三位一体”产教融合特色学院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成效明显。

三、产教融合特色学院建设路径探讨

如何促进产教融合特色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使特色学院的学科专业不仅能更好地对接、服务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且能更快地实现一流学科专业的目标,使特色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解决的路径。

(一)打造一流的学科专业群

学科专业群建设是特色学院建设的基础,建设特色学院就是打造一流的学科专业群,这也是在当前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引领下,宁波高等教育打造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专业的双一流提升计划的重大举措,所以,特色学院的建设首先要以一流的学科专业建设为目标。要按照产业转型发展和新型业态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方向,建立和完善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要按照产业—行业—专业链接的逻辑进行特色专业集群建设,并以省级及以上特色或优势专业为龙头,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积极建设省级及以上骨干、优势、特色、重点专业,带动专业与产业、专业与行业、专业与专业的链接和融合,推动优势和特色专业发展。通过特色学院建设,进一步改善有关专业的办学条件,深化有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和强化同层次同类型专业的领先优势,部分专业高标准通过国际专业认证,率先成为国内一流、国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专业标杆。

(二)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机制改革是创新驱动发展、激发办学活力、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深化特色学院的办学体制机制改革,首先,要建立与政府、行业、产业、企业深度融合的体系,在二级学院层面、专业层面大胆地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行业组织建立利益共同体。其次,依托产学研联盟及职教集团、行指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学院等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第三,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现代学徒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共建各类基地;校企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共建双师教学团队;加强技术技能积累等,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第四,完善大学章程,深化校院二级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给特色学院更多的人、财、物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激发特色学院内生动力,使其得到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三)加强高水平师资团队建设

特色学院要探索设立人才特区,在高水平师资团队引进、境内外培养培训、专业带头人建设、职称评定、编制规划与设置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和扶持,加大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学团队与创新团队,尤其要加强高层次高水平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提高学科专业和团队的影响力。加强专兼结合“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培养力度,優化师资队伍结构。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办法,深化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等制度改革,着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特色学院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建设实施过程中,要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方向,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要高度整合师资、实训设施、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科技与社会服务、国际化等资源,共建共享,推动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服务学生发展。要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发展机制,达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五)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

根据宁波成为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以及成为中东欧“16+1”经贸合作示范区的良好契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宁波各高等院校应学习借鉴世界先进高等教育理念和经验,全面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外合作办学、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留学生教育、国际科研合作交流等工作,以国际化助推高等教育现代化。要开发开展企业咨询服务项目,服务宁波企业“走出去”的需要。要进一步加强与国外名校名专业的合作,提升专业层次和水平。要柔性引进国外名师、名教授、名课程等资源,提升教学质量。要积极遵循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开展国际专业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专业影响力和辐射力。

(六)凝练和提升学院办学特色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规模扩张、内涵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的新时代,更加关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的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加注重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的特色。特色学院的特色更体现在对接产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及学科专业方向、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合作与交流、科技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各学校通过特色学院建设,不仅进一步凝练相关专业的办学特色,并要逐步形成品牌和优势。

参考文献:

[1] 寧波首批7个试点特色学院名单公布[EB/OL]. [2019-03-01]. http://gtoc.ningbo.gov.cn/art/2016/10/13/art_158_505337.html.

[2] 宁波市第二批试点特色学院名单公布[EB/OL]. [2019-03-01]. http://www.nbedu.gov.cn/zwgk/article/show_article.asp?ArticleID=53241.

[3] 胡赤弟. 学科—专业—产业链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4] 王继平. 新时代、新目标、新作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5-7.

[5] 姜大源.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现状、愿景与当务[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5-34.

[6] 周绍梅.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 教育与职业,2018(02):8-14.

[7] 孔祥峰. 企业学院模式下产教融合实践研究[J]. 职教通讯,2017(5):11-14.

[8] 刘莉,张洪君,李繁. 创新“双院制”模式,探索紧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与路径[J]. 教育教学论坛,2017(08):98-102.

[9] 潘彤.基于产教融合的多主体特色学院建立与治理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9):295-296.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产教融合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行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