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2019-08-01王雪辰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18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一带一路

王雪辰

摘 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科技金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借助科技金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分关键。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运用DEA测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效率。测算结果表明,我国金融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较弱,同时存在多种问题。因此,针对发展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科技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3-291X(2019)18-0085-05

引言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扭转了连续两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进出口总额负增长的局面,2018年与沿线国家外贸进出口总额为8.3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民营企业进出口为12.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2.9%,民营企业对外贸进出口的增长贡献率超50%。因此,民营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一带一路网)。

近年来,我国强调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2017年两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0%,2008—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平均每年带动GDP增长超1个百分点,增长贡献度大(《2019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但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东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较为集中,出现临近省份或地区争相发展同一产业,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产业则发展不足的情况。

从世界各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划分可以看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节能环保和新兴产业这几方面,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成果转换效率的提高。而目前我国整体的科技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核心技术,科技竞争力较弱。由于科技金融包含了科技和金融两方面的属性,其不仅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发展方向,也为科技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国内的科技水平,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摆脱发达国家长期的“科技垄断”,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做好“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头国。结合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借助科技金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国内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仍是我国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对于科技金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于科技金融的概念界定。段世德和徐璇(2011)认为,科技金融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市场竞争力和金融市场资源的高盈利能力的结合,它是一种资源组合模型,可以降低投入成本,提高产出效率,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要推动力。张明喜(2018)等认为,科技金融的本质是经济和科技的融合过程。其次,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大多数研究表明政府政策支持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Van Pottersberghe(2003)通过实证研宄政府财政支持中,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不同刺激效果,实证结果表明,税收政策的刺激优于财政补贴的效果。李奎和陈丽佳(2013)比较了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扶持政策的差异,运用创新双螺旋模型提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体系。张晓涛和贾骏阳(2017)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战略政策支持体系发现,政府职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键要素。刘洪昌和刘洪(2018)以连云港为例,提出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可以促使该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从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后,对于金融支持或科技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发现,各地区之间的金融或科技金融支持发展不均衡且力度较小。廖果平和王卫星(2014)通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分析,从五个维度探究科技金融如何支持其发展。马军伟和王建华(2018)提出,要充分发挥发展型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国门的金融支持力度。

综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为本文提供了写作思路,本文拟从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入手,然后采用DEA模型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进行测度进行分析,结合现存问题,最后得出对我国国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启示。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效率研究

本文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①的每个产业随机选取15个数据齐全的上市公司,数据年份为2015—2017年,所有数据来源于同花顺数据库,采用DEAP2.1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指标选择分为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包括流通股比率和资产负债率。产出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

1.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效率。表1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效率,即在规模报酬固定的情况下的技术效率。从DEA测度的综合效率整体分析,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融资综合效率只有极少数公司在个别年份的综合效率达到1,其余的均小于1。从DEA有效的严格定义来说,我国金融对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配置效应没有达到最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2016年较2015年的平均综合效率大多上涨,上涨的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中涨幅最大的为节能环保产业,达到了73.47%。2016年较2015年有所下降的产业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生物产业,降幅为27.08%。2017年的平均综合效率较2016年的平均综合效率除新一代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有所下降,其他均上升。节能环保产业为连续三年综合效率连续上升的产业。

2.战略性新兴产业纯技术效率。表2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纯技术效率,是在规模报酬可变的情况下的技术效率,分析了2015—2016年样本的纯技术效率。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在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变化差异较小,纯技术效率水平较为稳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纯技术效率水平呈逐年上升的状态,但是新材料产业的纯技术效率逐年递减。与综合效率相比,纯技术效率达到1的公司数及年份相对较多,且纯技术效率平均数大于综合效率平均数。2017年较2016年相比纯技术效率增幅最大的为生物产业达到22.17%,同时较2016年除了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余产业的纯技术效率均有所增加。与规模报酬不可变时相比,规模报酬可变时技术效率较高,由于规模报酬可变,企业为追求规模收益,刺激了技术效率的提高。

3.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效率。表3为2015—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率。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效率平均数,由2015年的0.528上升为2016年的0.558,增幅为5.71%,2017年的平均值为0.564。因此,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均规模效率连续三年逐年上升。相较于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2016年的规模效率均有所提升,增幅最大的為节能环保产业达到73.68%。而2017年规模效率比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2016年有所下降。同时根据DEAP软件分析的结果来看,大多数上市公司均呈现规模效应递增,只有极少数上市公司在个别年份呈现规模效应不变或者递减的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2015—2017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产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发现,近三年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种效率均值均有增长或者小幅波动,其中节能环保产业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年均呈递增趋势,说明我国对节能环保产业较为关注。但总体来说,只有极少数公司达到了资源配置最优,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配置存在缺陷,金融支持程度有待提高。

三、结论与启示

由上文对我国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实证分析结果可知,首先,我国金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源配置效应较弱,需要进一步提升和优化。同时,近年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有下降的趋势。其次,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设计领域多,行业划分细致,但是产业规划不合理。同一地区的同一产业发展过于密集,甚至不同地区及省份争取同一产业发展,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秩序较差,部分产业竞争较大,而有些产业发展力度弱,较为落后。最后,我国的核心技术和创新力不足,专业人才也较为短缺。

因此,为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为科技金融的发展提供资源效率。应将科技与金融服务相结合,利用金融提高科技产品的竞争力,刺激激发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积极性。由于产业发展不均衡,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之间应制定发展规划,对各地区特点进行分类发展,避免盲目发展导致的弊端,必要时应进行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  段世德,徐璇.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66-69.

[2]  张明喜,魏世杰,朱欣乐.科技金融:从概念到理论体系构建[J].中国软科学,2018,(4):31-42.

[3]  Van Pottelsberghe B.Nysten S.and Megally E.Evaluation of Current Incentives for Business R&D in Belgium[J].CEB Working Paper,2003,(8):153-178.

[4]  李奎,陈丽佳.基于创新双螺旋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政策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12):179-186.

[5]  刘洪昌,刘洪.“一带一路”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性创新发展路径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8,(5):93-98.

[6]  张晓涛,贾骏阳.中美制造业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对比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1):103-107.

[7]  马军伟,王剑华.“走出去”战略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9):167-169.

[8]  廖果平,王卫星.科技金融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4,(5):106-109.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金融一带一路
中国科技金融实践中的经验、误区与路径导向
科技金融内含机理与体系界定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