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工匠精神的三个维度:真理、价值与实践

2019-08-01李红梅

学理论·下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主体性工匠精神

李红梅

摘 要:工匠精神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提质增效的精神动力之一;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德、能、知的三态合一;工匠精神是国家全方位、高品质发展的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主体性;中国制造;制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7-0164-03

工匠精神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质增效,制造业由质低价廉向品质和品牌过渡的精神动力,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鲜明体现和落实。工匠精神是劳动者主体性的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造业的具体体现。工匠精神还是劳动者实现个人发展、提高个人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实现劳动者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

一、真理维度: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德能知的三态合一

工匠精神是一个客观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指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

工匠精神是工匠与精神的有机组合。在古代,工匠也叫手艺人,是指熟练掌握一门手工技艺并以此谋生的人,如铁匠、木匠等;在现代,泛指手工业或制造业领域的从业者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能工巧匠的记载,庖丁解牛、大马捶钩、鬼斧神工、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等成语都是用来描述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技进乎艺,艺近乎道”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蕴。

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具有工匠精神的案例看,工匠精神是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沉着、执着、专注和沉浸,把生命投入其中,把灵魂注入其中的细细打磨和精心制造。在沉浸中,让产品、作品和服务带着创作者精益求精、卓尔不凡的精神气质和生命诉求。工匠精神不仅指向一门具体的手艺、技术,即它不仅仅是有形之物,更重要的是有形之物背后的态度、情感和意志,对产品品质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这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工匠精神是工作者知、情、意、信、行的统一,是工作、态度、信念的统一,是德、能、知三态合一,是生命的投入和倾注。德、能、知是人类知识和能力的三个领域。“知”的本质是人类思维对客观事物或事业发展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具体而言,是对本部门工作和工作对象发展规律的客观知识,“知”的水平取决于理论思维能力。“能”的本质是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和改造实践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本部门工作在国家行业体系、产业体系和事业体系中的职能、目标和作用的实现状况,“能”取决于实践能力、执行能力、操作能力。“德”的本质是对于自己工作和事业的使命感和人文追求,对服务对象的责任、对单位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对世界、对人类、对自我的责任和意义的认知和体会,“德”的水平取决于感知能力、共情能力和精神格局。德、能、知三态合一是劳动者最美好的生命状态,是劳动者主体性的充分展现。工匠精神的普及需要劳动者主体性的全面苏醒。

工匠精神中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涵盖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不仅蕴含着为消费者服务、为产品和服务品质负责的经济理念,更包括为生产者人生价值和自我价值服务的人的发展的理念,它是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个人价值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组合,是辩证法的完美体现。工匠精神作为形而下与形而上的有机统一,其范围不仅指制造业和手工业,而且涵盖了所有行业的从业者,不仅包括具体的专业技能,还包括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对一项事业的专注、沉静、认真和投入。这种生命气质不仅属于工人,也属于企业家、政府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适性。

二、价值维度:工匠精神是国家、产业与劳动者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各个领域的建设者发挥工匠精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1.工匠精神是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提档升级的精神动力

经济结构和产品品质既是一个国家生产能力、创造能力和财富制造能力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精神生活的确证。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經济发展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空前广泛,但和这种总体实力相对比的是,一方面中国享有世界工厂的美誉,中国制造遍布世界各地;另一方面出境游的中产阶层和高消费阶层却大量购买国外产品。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已经说明了中国制造业的品质和档次没能满足国内高消费阶层的需求,部分产品品质低于外国产品。产品质量问题固然和一国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消费水平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和制造业本身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工人的技能和敬业精神有关。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诞生了2300多个世界名牌,德国产品成为人们放心购买的产品,就是工匠精神孕育的结果。

国家高度重视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工匠精神培育。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强调“加强质量品牌建设”,2015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要有别具一格的创新思维,抓住市场的新需求,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细节和质量,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适应多样化需求的优质产品”。2016年3月首次将“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5月,第二届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拉开帷幕,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

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是一国经济腾飞的两翼。科学精神引领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工匠精神打造完美、高品质产品。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经济支撑,早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已经不足以承担这一历史使命。正因如此,《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生,为中国经济强筋健骨、搭配骨骼框架。产品细节也要由工匠精神浸润下的工匠们继续打磨和锻造。工匠精神是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制造业提升品质的需要,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统计,世界上延续200年以上的5586家企业中,日本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1]。

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往往也是工匠精神盛行的国家。日式管理的精髓是工匠精神,这就是制造业强国的秘密。产品即人品,产品的质量即是生产者的生产知识、生产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综合体现。海尔产品之所以赢得世界消费者的认可,也是这个道理。产品的品质往往是企业家品位的体现。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在海尔冰箱出现质量瑕疵时,曾经毫不犹豫地把冰箱砸烂。作为一个优秀企业家,张瑞敏对产品品质的追求远远超出了顾客的要求,正因如此,海尔作为一家世界级的家电企业,才能领先世界潮流并赢得市场的尊重。企业家的品位只有高出普通人的品位,才能创造出令市场振奋、令消费者眼前一亮、惊喜暖心的作品,才能够制造经典的传世之作,从而打造百年企业。

2.工匠精神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重心的转移

从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看,大部分大学生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以后要走上具体的工作岗位。从事具体工作的是多数,真正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少数。因此,80%的毕业生以就业为目标,比如德国,2014年德国青少年接受初级职业教育的比例为66%,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23%[2]。因此,从发达国家经验看,高等教育的绝大比重应该是职业教育。

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迈进,需要高等教育从提供大规模定向不明确的人才,转向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教育体制本身要跟上时代发展、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就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行适应性调整。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职业院校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当代工匠精神作为德能知的统一体,是专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的有机集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业化、职业化表达,为专业教育和德育的融合提供了有效载体和形式,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3.工匠精神的内核是劳动者的主体性

工匠精神作为德能知的统一,是一种很高的生命状态和工作状态,其内核是劳动者对于自己专业的学习、钻研和掌握,对自己工作的忠诚、专注和认真,对自己工作意义和价值的整体认知。德能知的统一是一个长期的磨炼和沉淀过程,需要意志和坚持,因此,需要劳动者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的发挥,需要劳动者对于自己的职业始终如一、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坚持到底。

工匠精神的内核是人的主体性,工匠精神的终极表达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体性是人性之精华,体现了人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化生存的能力和意志。“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3]马克思认为“主体是人”[4],有主体性的人,是能够运用理性,按照目标、规划和蓝图来指导自身实践,以改造客观世界,实现自身目的。“人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5]以理论的方式认識客体,以实践的方式改造客体,是人的主体性表达,“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在客体改变了的形态中确证主体的本质力量,同时也使主体本身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才算真正证明了自己的主体性”[3]因此,人的主体性的程度,具体到某一社会实践领域中,体现为人的知识、能力和道德素养发展的综合水平,以及运用理性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人的主体性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主体性的实现,是一个由觉醒到奋进、由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拓展人的力量的能力,他才能完成如下任务:成为自在自为的人,并通过充分实现人的潜在的诸能力——理性、爱、生产性劳作——而达到幸福”[6]。主体性的发挥程度就是人的发展程度。工匠精神的普及需要劳动者主体性的自觉和苏醒。“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人类运用理性的结果,主体性越强的人,越善于利用理性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手段,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三、工匠精神的实践维度: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于工作的认真与执着。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普遍具有工匠精神,这个国家的产业和经济不可能不发展,不可能不强大。

1.加强顶层设计,创造有利制度环境

优秀的精神之所以持续,是因为有制度化的土壤和条件作为支撑,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能够生存发展下去。国家制度层面要切实落实对劳动者的尊重,全面梳理和劳动者相关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条例等。从根本上,国家要建立劳动者的奖励制度和正常工作的上升渠道、劳动者的职业技术等级进阶体制、国家荣誉制度、劳动光荣的观念、先进模范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

在文化环境方面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劳动文化能真正让工人在自己的领域内获得尊严和尊重。需要切实的制度保障、工人技术等级和晋升体系,对工人技术水平的认可和鼓励,最高工人技术级别和教授同级,工资同级。劳动光荣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土壤,倡导对劳动的尊重、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同等尊重,借鉴改革开放前的八级工体制,赋予劳动者技术进阶体制和社会荣誉制度,享受和干部、知识分子同等的社会荣誉、社会地位和社会声望。

为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的长远计,为工人阶级的现实利益,为了国家的稳定和社会和谐计,工人技术等级制度是劳动者主体性的制度设计,是尊重劳动、劳动光荣的体现和载体。只有全体社会成员都自认为是一名朴素的劳动者,工匠精神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业化的普遍表达,工匠精神才能深入人心。

2.职业教育体系加强校企结合

工匠精神是实践性的。工匠精神最终是用产品和作品的品质来说话的。一是积极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以刺激企业的积极性。二是探索职业院校创办机制上的主体创新。创新办学模式,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可以借鉴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以学校、企业、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合作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的实训和企业实践有一定差别。就像军事演习和军事战争的差别,再逼真的演习也无法达到真实战场上瞬息万变的生死考验和极限挑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和企业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真刀真枪的社会产品和服务中,感受最严格的自律和独立的习惯。实训由于没有企业工作的逼真情景,学生的实习实践、对人的锻炼总是有限的。

3.职业院校教育重点聚焦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养成是一个历经千锤百炼的过程。有的人只有精神,没有技能,只有空疏的理想和远大志向,却不愿意脚踏实地地去干活、埋头苦干地去钻研,导致德与能的分离。教师要探索教学艺术,学者自身的理论探索和把理论探索的结果传递、传播给学生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学者自身的理论探索是基于学者自身的学习模式,而理论教育则基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熟知自己的学习模式,又要熟知学生的学习模式,要能在两者之间自由切换,才能既做好科研又上好课。

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专业教师、德育教师、企业技师的相互配合。工匠精神是德能知的统一,不是学校、企业、社会任何一家可以独立操办的,必须齐心合力。对高校职业教育而言,其优势和局限都是明显的。专业老师理论知识储备丰富,但学生实习场所不足或实习机会不够,德育老师思想道德知识丰富,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空白,基于专业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建设从何处着手是模糊的。因此,需要加强专业老师、企业和德育老师的配合与协作。专业老师、企业和德育老师分别从知、能、德三个方面联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要探索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工匠精神中的德既有一般的职业道德,又有和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二者要区分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服务和结合专业教育,又要超越和高于专业教育,因为德育承载的是生命意义和专业价值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付守永.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的进化[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2013.

[2]韩凤芹,于雯杰.德国“工匠精神”培养及对我国启示——基于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的视角[J].地方财政研究,2016(9).

[3]郭湛.主体性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6][美]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08.

(责任编辑:宋 佳)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主体性工匠精神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