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语》的比喻研究

2019-08-01余海洋

大观 2019年3期
关键词:明喻暗喻论语

余海洋

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的语录体著作,《论语》在表达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强喻、博喻、引喻、对喻等。这些比喻修辞手法各具特色,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让人更容易理解,增加了文章的修辞效果,为后世比喻辞格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论语》;明喻;暗喻;借喻

一、前言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相似点,文章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名叫比喻[1]。比喻的运用能把事物描写得具体、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能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作为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论语》在表达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本文试从修辞的角度,对《论语》中所表现的比喻进行分析。

二、明喻

明喻就是直接、明白地用喻体来描写或说明本体的比喻类型[2]。在形式上常以“譬如”“犹”“若”“如”“譬”等譬喻语词来联结本体和喻体。明喻往往用比较具体的事物作比,使人正文看得格外真切。

例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

例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例3: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卫灵公)

例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

以上例子为明喻,例1“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自然现象”比喻施行德政的“为政者”。 例2中孔子把不义的富贵比作虚无缥缈的“浮云”,表达了孔子视富贵如粪土的精神追求。例3孔子把史鱼的言行比喻像箭一样直,表达了孔子对史鱼的言行的赞美之情。例4用追赶不上来比喻学习的急切心情,恰当表达了孔子对于追求学问的态度。

钟嵘说,“因物喻志,比也”[3]。《论语》运用明喻的表达方式,用比较具体的事物作比,表现作者丰富情感的同时,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变陌生为熟悉,变平淡为生动[4]。

三、暗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指不把比喻当作比喻,而当作实有其事来陈述。换句话说,暗喻就是不用比喻词的比喻[5]。不用喻词,直接把本体当作喻体进行描写,本体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的喻体为本体的理解提供知识框架,人们可以通过熟悉、具体的喻体来理解抽象的本体,解决本体和喻体并置產生的矛盾。隐喻不使用喻词让人们在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增加了解码的难度,增强了艺术魅力。

例5: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颜渊)

例6: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子张)

例7:鲁卫之政,兄弟也。(子路)

例8: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脩)

例5孔子把当政者的作风比为风,百姓的作风比为草,通过风与草的关系,说明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为政者的作风对老百姓有巨大的影响,充分发挥这种影响,正是国家管理的真谛。例6土高曰丘,大阜曰陵。日月,喻其至高。这里子贡把“他人之贤者”比作丘陵,而把孔子则比作日月,前者可越过,后者则是无法越过的[6]。说明了孔子的精神和人格是无人能够超越,也只有像子贡这样理解孔子的人才可以对孔子作出这样正确的评价。例7把鲁卫之政当作兄弟,例8把夫子当作木铎。这种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并置矛盾非常突出,需要读者从社会环境和前后文语境出发,结合自己的体验,弄清喻底。“兄弟”比喻鲁国和卫国当时衰乱情况的相似,“木铎”比喻孔子在国家中的作用。

四、借喻

借喻就是指不出现本体,或本体不在本句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7]。如此,借喻较之明喻、暗喻简洁明了,整个比喻的结构和过程需要读者联系具体的语境推导出来。

例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例10: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八脩)

例9孔子只说了喻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对于本体和喻底,就需要读者联系孔子说话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情景,来弄清本体和喻底。弄清之后,读者理解孔子是用松树不避寒冷,在风霜雨雪后傲然屹立的形象来比喻君子坚强不屈的节操。例10只出现了喻体“奥神”和“灶神”,本体没有出现,联系王孙贾的社会地位和卫国的当时的政治情况,得出“奥神”喻国君,“灶神”喻近臣的结论,理解其整句的意思:与其巴结国君,不如巴结国君左右的人。

五、比喻的灵活运用

(一)反喻

反喻也叫否喻,否喻的典型格式:本体不是(或者用不像)喻体。这类比喻否定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实际上是从反面设喻,借否定喻体以强调突出本体的特征。

例11: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例11本体指德才兼备的君子,喻体指只有一种固定用途的器物,在强调君子和器物都有用途的同时,指出了君子与器物用途的不同。反喻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同中之异,通过比较使本体的特点更加鲜明。

(二)强喻

强喻就是用比较的方式来打比喻。对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比较,指出本体还要胜过喻体,这种用法很耐人寻味。

例12: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卫灵公)

例12本体“仁”,喻体“水火”,通过二者之间的比较得出老百姓对于“仁”,比对于“水火”更加急切需要。反喻是对喻体质的否定,强喻是对喻体量的否定,所以强喻的用法更加耐人寻味。

(三)博喻

在比喻的运用中,一般的情况是单用一个比喻,但也有连用比喻的,这就成为了博喻[8]。博喻的几个喻体的连续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使本体的特点更加突出。

例1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

例13用两个喻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说明本体冉有之过。孔子通过两个喻体来说冉有之过,可见孔子语气的严厉。

(四)引喻

引喻的典型格式:喻体,本体或者本体,喻体。这类比喻不用喻词,本体喻体各自成句,并列相引,又称起兴式比喻[9]。

例14: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例14喻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体“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本体和喻体各自成句,好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但是喻体为本体的理解提供了知识框架。引喻吸取了诗经“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即起兴的手法,意味隽永。

(五)对喻

对喻就是多个喻体可能构成对比或者比较。

例15: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张)

例15喻体“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和喻体“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 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之间进行比较,共同来驳斥本体“子贡贤于仲尼”的事实。对喻的喻体和喻体之间形象的比较,使说明的问题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六、结语

以上对《论语》的比喻修辞手法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 虽然很不全面,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论语》大量使用比喻增强了语言的修辞效果,有力地提高了语句表达的形象性、意象性、趣味性,可给人耳目一新、想象丰富的感觉。《论语》作为先秦早期的一部散文著作, 大量使用比喻为后世比喻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对文学修辞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只对比喻修辞手法进行了阐述,没能兼顾其它修辞手法,对于《论语》这座修辞宝库的发掘还不够深入,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59.

[2]池昌海.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234.

[3]李宁.试析《论语》的修辞手法[J].语言应用研究,2008(7):25-26.

[4]王德春.大學修辞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122.

[5]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3:383.

[6]季静.《论语》修辞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26.

[7]黄柏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2.

[8]刘福元,杨新我.古代诗词常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27.

[9]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319.

作者单位: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明喻暗喻论语
冰与火
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戏剧服装色彩的作用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关于“嵌入式”暗喻的思考及其在翻译上的应用
英语词汇修辞运用之浅谈
弗朗西斯·培根《论学习》中的排比和明喻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