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毯,尽在脚下方寸格律间

2019-07-31雷虎

畅谈 2019年13期
关键词:金线金箔王国

雷虎

北京作为多朝古都,每个朝代都有来自全国的优秀工匠被召进京城。全国各地的工艺技术被带到北京,与本地特色相融合,使得北京工艺美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其中玉器、景泰蓝、牙雕、金漆镶嵌、雕漆、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种技艺被合称为“燕京八绝”。

因为铺在地上,宫毯是“燕京八绝”中最低调的手艺,但即使如此,它却是诸多宫廷工艺中最讲“皇家格律”的一个。

在“皇家”消失后的百年,那些为皇家礼仪而生的工艺,大多逐渐失传。在宫毯最兴盛时期,做宫毯的手艺有5000多人,但如今仍然从事宫毯织造的,只有王国英和她的几位徒弟。她们在北京城离故宫最远的城区顺义,日复一日编织着这几近要被遗忘的皇家礼仪。

“格律体”,一花一叶成学问

宫毯是一门以“宫”命名的手艺。历史上宫毯皆出自给宫廷提供御用器物的宫廷造办处,因而宫毯也被称之为“官坊毯”。但寻找最后的宫毯艺人,我们却出宫越来越远,直到出了北六环进入一处偏僻的工业园,这里也是传统手工创意园。

一位看着50多岁的阿姨从屋中走出来,她衣着普通,但袖口和下摆上图案是传统的皇家御用海水江崖纹。她是王国英,宫毯技艺传承人。王国英把我们引进宫毯织造作坊的展示亭。仿古朱漆大门终于让现代的手工创意园找回一点宫廷造办处的感觉。

展示亭四周墙壁上都悬挂着巨幅挂毯,把这里变成工笔国画展:有的织福字、寿字的吉祥图案;也有织梅花、仙桃的花草树木;还有的织仙鹤、蝙蝠等飞禽走兽;更多的还是龙风、麒麟等瑞兽。

“宫毯图案都有严格的构图模式,夔纹居中心,四角纹样对称。学术上称这种构图方式叫‘格律体。”王国英指着一条织了九条龙的巨幅宫毯说。在从前,宫毯因为使用的人群特殊,因而从纹样到颜色都有严格区分。手艺人在织宫毯时,宫廷织造处会派专人监督织造,不允许乱了分寸。宫毯织完,哪一条宫毯送给谁,铺在什么场合,那更是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调度。

她又顺手指出另外一幅,“这图像不像一桌菜,盘在中央的这条巨龙就像桌上的主汤,周围环绕着的祥云、海水、仙鹤和小龙像不像四碗小菜?我们都称这种图案叫‘四菜一汤。”她介绍道。

世易时移,百年过去,宫毯织造逐渐走向衰落。到解放前,整个北京地区只有几家小作坊有几十位工匠会这门手艺。而宫毯中的最高技艺“盘金毯”在这时便已经失传。

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出于出口创汇的需要,宫毯织造才再度兴盛起来。上世纪80年代初,宫毯织造鼎盛期,北京有11个可以织就宫毯的工厂,高峰时宫毯匠人有5000多人。王国英所在的北京地毯五厂,从业人数也有500多人。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机织宫毯大行其道,加上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趋于饱和等因素,手工宫毯市场又走向寂静。

曾经位于京城最中心地段的宫毯厂,因为种种原因停业、改建,目前还有宫毯生产能力的只有北京地毯五厂。

复制盘金毯,复活一个制造体系

2003年,王国英所在单位接到上级通知,要求恢复宫毯织造中的最高品类“盘金毯”。王国英有幸和师父、国家级宫毯传承人康玉生一起加入盘金毯修复专家组。

但盘金毯的复制难倒了修复专家组所有的成员。因为盘金毯是一种特殊的地毯,它的特点是,要用纯金线来织造,正面盘金,背面盘金丝,通常是用来织龙纹,体现皇帝的尊荣华贵。

上哪找这么金贵的纯金线?自民国后期,盘金毯便已经失传,即便当时最顶级的宫毯艺人都从来没有见过盘金毯。

借,跟“宫”里借来看。最终,经过有关部门协调,他们终于从故宫馆藏中看到调出来的两条盘金毯:一条是从未向外展出过的乾隆年间莲花牡丹纹盘金毯,另一条是栽绒盘金银线玉堂富贵壁毯。

故宫方面考虑到盘金毯修复意义重大,在康玉生师徒参观盘金毯时,给他们带来了一只特殊放大镜,这样专家组可以透过放大镜观察到盘金的股理,进而反推盘金毯的生产工艺。

“盘金毯是一种特殊的金线纵经纬交织而成。经纬线越细道数越多,织成的盘金毯就越致密,规格也就越高。师父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故宫馆藏的盘金毯是100道的。也就是每平方英尺(以英尺为单位是毯业惯例)有经纬线各100道,这样织出来的盘金毯,每一平方英尺就要打10000个结。这个水平,在盘金毯中,属于中档水平。所以既然做盘金毯复原,就要啃最硬的骨头,最终我们决定做120道工艺的盘金毯,也就是编制时,每平方英尺要打14400个结。”王国英说。

看清了盘金毯的质地,倒推出织造工艺,但上哪里找纯度为98%的黄金做成的金丝(缠绕棉线)?毕竟盘金毯失传以后,本来随之而诞生的金线制作也难以为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国英跟随师父寻遍了全国,最后在南京金箔厂找到两个已经退休的老师傅——他们在年轻时曾经听他们的师父说起宫毯金线的故事。

于是南京金箔厂成立了金线技艺恢复组,经过两年多时间终于恢复了传统的金线制作技艺。原料问题解决后,修复宫毯的各种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2003年到2005年,宫毯修复专家组辗转北京和南京,历时三年,终于织出了一幅《九龙图》,成功复原了盘金毯织造技艺。在復原盘金毯的同时,南京金箔厂也复原了盘金线织造这项技艺。如今,这两项技艺都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织《女娲补天》

从南京金箔厂定制好金丝,还不能直接把金丝用来织盘金毯。因为这些金丝极细,一两重的黄金要捶打成一亩地大的金箔,最终裁剪成8万米的金丝,还要缠绕在棉线上,方能用来织造。因而每个宫毯织工需要掌握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捻金线。

当金线盘在绒线上成为一根金包绒线后,王国英把两股金包绒线线头对齐,开始像编制麻花鞭一样把两股金包线缠绕在一起。这样织造的金线就变得致密而坚韧,就可以进行织造了。

悬做意匠图是盘金毯织造中最关键的部分,当工匠把意匠图勾画出来后,织手就开始准备各种物料,开始配各种金线、棉线,尤其是金线,因为只有南京金箔厂一家能生产,因而通常需要订制。

编织是整个宫毯生产的重要环节,工匠的技艺水平会直接影响地毯成品的质地。宫毯织造上手容易,要织出精美的宫毯,需要沉得住性子。尤其现在宫毯的用途,已经从铺在地上彰显皇家礼仪的地毯,变成了挂在墙上用来看的挂毯,对织造的要求就更加高了。

就如王国英所介绍,从前的皇家宫毯一般需要织100道,但如今,王国英和她的徒弟们通常都把盘金毯织成120道。但工艺的提高,意味道物料和成本的上升。展览厅里有一幅《女娲补天》的巨幅盘金毯,是整个工匠团队花了整整一年才织成,曾经在拍卖会上派出了3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

而师傅和她一起恢复的盘金毯《九龙图》,售价也高达千万,但因为工程量太大,无法实现市场化生产。为了和市场接轨,王国英推出了《九龙图》的简化微缩版《苍龙教子》,尽管售价约在50万,依然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为什么产能跟不上?她说,是因为现在仅有的宫毯手艺人,绝大部分都是女性。从前宫毯手艺人全部是男性。因为宫毯都非常重,规格又大,需要不断来回搬物料和成品,既考眼力耐力还考体力。现在地毯厂只剩下不到10个工匠,已经无法大规模生产。

这间狭小的宫毯作坊中的宫毯手艺人,便是北京宫毯的全部传承人。“现在每年能织几匹,只要是保护性生产,维持宫毯技艺不失传。”

这是北京宫毯制作工艺最后的保留地。(资料来源:《南都周刊》)

猜你喜欢

金线金箔王国
丢失王国(中)
逃离鼠王国
金箔美食
最威风的王国
深山种植金线莲走出致富路
“药王”
野生金线莲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种植金线莲 效益无限好
金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