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98的“艺术旅程”

2019-07-31周缘邹雅婷

畅谈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七星大鹏画廊

周缘 邹雅婷

“毕加索——一位天才的诞生”展日前在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开幕,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重要的毕加索作品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前来参观。

如果有人问,北京最具活力的文化艺术区在哪里?“798”一定是你能想到的最佳答案。

六十多年前,一片高大坚固的厂房在北京郊区拔地而起,中国第一个电子元件生产基地就此诞生。近二十年前,一群艺术家来到这里,把废置的车间改造成当代艺术的聚集地。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798作为北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旅游景点之一,被世界所熟知。

从电子工厂到文化地标,798的变迁,折射了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位与798有深厚渊源的人,听他们讲述798诞生与成长的故事。

程大鹏:纪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扇深绿色的铁门上,印着“国营七一八联合厂文献展委员会暨文献资料征集办公室”两行大字。推开门,一栋红砖建造的锯齿形房屋映入眼帘,程大鹏的“度·建筑与艺术设计机构”坐落于此。

2008年,程大鹏如愿搬进这里,为了租下它,他等了整整一年。“现在还有许多人排着队想要这个空间。”程大鹏说,“这是798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包豪斯简单、实用的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装修工作室时,程大鹏觉得新家具没特点,想买一些二手家具。他挑中了工厂的长木桌,还顺手收了一批老档案和旧仪器。他对这些过去的精密仪器“一见钟情”,“一看就知道,是非常经典的设计。”电子管厂的最后一个车间迁走时,旧家具、旧设备装了整整10卡车,运进了程大鹏工作室的院子。

室内摆满了他的收藏品。有些是大件的精密仪器,比如一台20世纪40年代出厂的卡尔蔡司倒置金相显微镜照相机,长2.2米,可占一整张长桌。程大鹏花了一年时间与一位70多岁的相机藏家沟通,用一套徕卡相机换来了这台仪器。

另一些则是寻常的生活用品,工厂给第一批职工发放的木质脸盆架,20世纪50年代工人们使用的收音机、手风琴,等等。这些老物件诉说着工人们的旧日生活——718联合厂里曾有篮球队、话剧团、西洋乐队、文学社等,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为了能系统展出这些藏品,程大鹏开始策划展览。2016年,“718联合厂历史文献及设备陈列展”在798艺术中心开幕。718联合厂11研究所原党委副书记庞成奎为展览提供了几千张底片,那是原所长罗沛霖给他的。一张张照片再现了718厂筹建的故事。

718联合厂是由东德援建的重大战略工程。联合厂筹备组组长罗沛霖曾两度赴东德考察,开出一份包罗万象的订单,大到仪器设备,小到量杯、水盆。从1954年到1957年,几乎汇集了全东德的电子工业力量,终于建成了这项大规模、高标准、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工程。

在展览的前言里,程大鹏写道:“以此回顾新中国电子工业从奠基到破土的艰辛而精彩的历程,以此纪念那段充满朴素崇高理想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718联合厂的退休员工从四面八方赶来看展,很多人又送来一些老物件。一位80多岁的老人带着20世纪50年代工厂的《星火报》来找程大鹏,谈起曾经的酸甜苦辣,忍不住落下泪来。“他们给我东西的时候,都会跟我讲故事。”

2017年,718厂落成暨开160周年之际,程大鹏策划了第二个展览,将其命名为“创业家精神之路”。

这个说法来自首任厂长李瑞,他曾感慨,718联合厂能以超常规的速度拔地而起,创造出中国电子工业史上的奇迹,正是得益于全体职工的“创业家精神”。

舒阳:保护旧厂房孕育的艺术区

2001年底,第一次来到798的舒阳,见到的是一派荒凉的景象:闲置的厂房里尘土飞扬,还在生产的车间也没有了往日的活力。由于生产效益下滑,798厂把一些闲置的空间出租给机构或个人。

舒阳供职的新潮杂志社租下798内一个体育馆,将它改造成既能办公、又能举办活动的场所。“房租很便宜,每天每平方米只要5角钱,但整体条件不好,比较乱,旁边吃饭的地方很少,同事们只能一起订盒饭。”

《新潮》报道了许多当代艺术现象,却未对所处的798留下只言片语。“虽然已经有个别艺术家租用798的空间作为工作室,但成规模的艺术园区还没有形成。”1997年起,中央美術学院的师生租用798原95瓷烧窑车间制作抗日战争纪念雕塑。随后,美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在798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出版人洪晃、音乐人刘索拉等也相继迁入。

在几位雕塑家的引荐下,“中国艺术”网站创始人罗伯特·伯纳欧进驻798,2002年2月,罗伯特的艺术书店“东八时区”开业。“来自美国的罗伯特是798第一个境外租户。”舒阳回忆说,不少艺术界的朋友正是因为罗伯特的缘故发现了798。

不久后,由艺术家黄锐牵线,日本的东京画廊在798开设“北京东京艺术工程”,2002年10月,画廊首展“北京浮世绘”开幕。“当时的北京很少有这样的展览,开幕式来了很多人,非常热闹。”沉寂的旧厂房第一次以展馆的形式向公众开放,工业文明与当代艺术的碰撞,给大家带来极大的震撼。

2003年春节刚过,舒阳在黄锐的邀请下办了一场“越界语言”行为艺术活动。此后,“再造798”“蓝天不设防”“左手与右手——中德艺术家联展”等活动也相继举办。798逐渐成为当代艺术的聚集地,人气越来越旺。

然而,艺术家们心里清楚,这样的繁荣景象可能是短暂的。“我们签的都是短期租约。按照七星集团的规划,这一片将要拆掉,建成又一个‘中关村电子城。”舒阳说,大家都舍不得离开这里,因此达成了一个共识:通过举办活动扩大798的影响,改变它将被拆迁的命运。

2004年,黄锐、徐勇、舒阳和黎静等人共同策划了首届大山子国际艺术节,邀请了一些国外艺术家和使领馆的文化机构参与,并请来外媒报道。

26场大大小小的活动,让游离于公众生活之外的当代艺术变得触手可及。“第一届艺术节就吸引了8万名观众。”舒阳回忆,“以往这类活动只有艺术圈的人才关注。有了798就不一样了,社会各界的人都可以在这里直接看到当代艺术。这种公共性,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798现象也进入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2004年2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象群向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提交了《关于原718联合厂地区建筑及文化产业保护议案》。这份议案由798的艺术家们共同起草,呼吁保护这片工业遗产和新兴的文化艺术区。

后来,当政府的调研工作组和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来到这里,舒阳知道,798保住了。

“我是一个在798成长起来的策展人。”自1999年起,舒阳开始在北京做独立策展,当时北京能展出当代艺术的空间加起来不超过10个。2002年后,798涌现出来的艺术空间数以百计,策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中国的艺术市场开始爆发。798的变迁,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是同步的。”

王彦伶:打造国际艺术交流平台

“艺术能改变一个城市的面貌与精神,甚至促成一个城市经济的迭代与发展。”在今年的北京国际艺术高峰论坛上,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总裁、798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王彦伶如是说。

1986年,王彦伶从兰州大学物理系毕业,被分配到798厂磁钢分厂做研发工作。当时的他不曾想到,30多年后,“艺术”会成为他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词。

2000年初,在国企改革大潮下,北京电控公司将798厂等6家工厂整合重组为七星集团。798厂5个效益不佳的车间陆续关停,厂里决定将大面积的空置厂房出租出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厂房鲜有人问津。偶然的机会,一些艺术家发现了这里,798由此与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2年,时任798厂厂长王彦伶考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攻读EMBA。《管理学概论》的第一堂课讲到的“差异化战略”让他产生了一个朦胧的想法,“艺术家、艺术机构特别喜欢798。如果干脆把798变成一个艺术园区,刚好就形成了差异化。”

“21世纪初,国内对当代艺术的认识还很模糊,集团里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让王彦伶颇有些无奈。2004年,集团内部“冻结租赁”的决策通知下来。2005年,事情发生了转机,领导层最终决定,让这个新生的艺术园区继续发展下去。

2010年,王彦伶担任七星集团总裁。如何发展798艺术区,是他反复思考的问题。“798有上百家画廊,我不能再开一家,和我的客户抢生意。我们要做别人做不了的事。”2012年,王彦伶又一次进修,去中央美术学院攻读艺术管理硕士。那一年,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在他看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已经到来。

2016年夏天,王彦伶对798的未来有了比较清晰的構想,“中国在当代艺术领域起步较晚,话语权也比较弱。但近10年来,带有中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很快。我们需要一个与国际艺术界对话的平台,通过对话交流,获得外界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唤起文化自觉与自信。”

2017年3月,七星集团与站台中国、常青画廊、魔金石空间、杨画廊及德国策展人艾墨思共同发起“画廊周北京”活动,18家画廊、美术馆集中推出一系列重要展览。“第一届是探索性质的,第二届画廊周影响就比较大了。300多位嘉宾中有155位国外来宾,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美术馆的馆长、策展人和重要的收藏家。”王彦伶说。

今年画廊周期间,七星集团还举办了首届国际艺术高峰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探讨艺术在推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据七星集团统计,截至2018年,798艺术区内各类机构达到515家,其中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63家境外文化艺术机构。每年在798举办的艺术展览及品牌活动有2500多场。2018年,前往798参观的人次多达808万,其中25%来自海外。

2018年1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到访798。马克龙说,“我来798是想了解当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这更加坚定了王彦伶把798打造成国际艺术交流平台的想法。“交流能促进文化自信和自强,当外国人被中国当代艺术打动,我们的文化传播就真正起到了效果。”

798小传

798艺术区,原是“国营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718联合厂)。它是“一五”计划期间东德在中国援建的最大的工程。1953年动工,1957年10月投产,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1964年,联合厂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单位,原三分厂定名为798厂。2001年,包括798在内的5个分厂与700厂重组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

从21世纪初开始,798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和文化机构入驻。2006年,798被列为北京市首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发展方向确定下来。2008年初,798入选北京奥运会期间六大游览景点之一,朝阳区成立798艺术区管理委员会。

从旧厂房转变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区,798堪称工业遗产转型的成功样本,为国内众多工业遗存的改造和发展提供了积极的借鉴。(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猜你喜欢

七星大鹏画廊
七星瓢虫
看图纸
三棱锥中的一个不等式
刘业伟、王大鹏设计作品
七星瓢虫
画廊
七星瓢虫
画廊
画廊
AComparingandContrastingAnalysisofCooperationandPolit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