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活学活用《三国演义》

2019-07-26

新传奇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东吴周瑜三国演义

毛泽东研读 《三国演义》中所记载的政治、军事斗争及谋略故事,并对其进行科学地参考与运用。他不但研究其中的战争和战法,还研究其组织、矛盾和特点。毛泽东时常引用 《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借古喻今,说明一定的道理,其中也往往蕴含着辩证法分析方法。

“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在指导实际工作中经常引用《三国演义》里的话。1932年,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被剥夺后,有人经常借此批判毛泽东。对此,毛泽东后来回忆说:“指挥作战时,谁还记得什么《三国演义》?统统忘了。打仗的事怎能照书本?”

尽管这个时期毛泽东受到了“照书本打仗”的批判,但他后来的军事著作却一点儿也不避讳引入三国的战例,并且很欣赏其中诸多布置兵力的方法。 1936年,毛泽东在文章中曾明确提到“袁曹官渡之战”“吴魏赤壁之战”;1937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再次提到这两场战役。

由此可见,毛泽东是从《三国演义》中的战例获得一些启发,开拓思路,并结合战争的实际情况去灵活判断,继而作出合情合理的决策,这才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国演义》中的“年轻干部”

毛泽东很喜欢《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这段故事,特别注意其中几位主角的年龄和才干。他在1953年5月谈话时说:“三国时代,曹操率大军下江南,攻打东吴。那时周瑜是个‘共青团员,当东吴的统帅,程普等老将不服,后来说服了,还是由他当,结果打了胜仗。现在要周瑜当团中央委员,大家就不赞成。这行吗?”

1957年,毛泽东再次举三国故事为例:赤壁之战,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大都督的帅印。孔明27岁成名,也未当过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嘛!也是个新干部嘛!赤壁之战以前无名义,之后才当军师、中郎将。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胆提拔?

“刘备不能区分主次矛盾”

毛泽东曾多次谈论刘备这个人物,有褒有贬。他对刘备的赞赏,主要集中在他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有很强的组织能力。

但毛泽东认为,刘备的缺点也很明显,最显著的是他不能区分主次矛盾。在三国成鼎立之势后,曹刘是主要矛盾,孙刘是次要矛盾。孙刘的矛盾是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刘备不了解这一点,所以当孙权数次征讨荆州时,刘备派了根本不执行“以联吴为根本、争夺荆州要有理有节”方针的关羽去驻守。在荆州失守,关羽被杀以后,刘备急于为关羽复仇,蜀军进攻东吴,被东吴将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大败,其原因就在于刘备没有区分与处理好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在谋略中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因此导致了失败。

学习诸葛亮

在英雄辈出的三国人物当中,诸葛亮也是毛泽东非常推崇的一位。毛泽东多次提倡人们要学诸葛亮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毛泽东十分重视诸葛亮的宣传能力。1930年夏天,毛泽东在红四军干部会议上作报告。讲到宣传工作时,他介紹了三国时黄忠大败夏侯渊的故事。他说,我们的战士有着高度的阶级觉悟,用不着使用“激将法”。但是,我们要学习诸葛亮善于做宣传工作。

毛泽东对诸葛亮采用屯田制巩固边防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55年元旦,他在与王震讨论退伍军人的安置问题时说:“可以组织屯垦戍边嘛!中国古代就有屯垦制,管仲搞过,诸葛亮在汉中也搞过呢!开荒就业,治疗战争创伤,巩固边疆,应该是个好办法。”

(朱权利荐自《学习时报》)

猜你喜欢

东吴周瑜三国演义
浅论“太伯奔吴”的历史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诸葛亮治蜀思想研究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论西晋统一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