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与情感

2019-07-26谭杰

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生态理念环境设计

谭杰

摘 要:在不同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产生了不同的情感互动,从而影响人对生态环境的行为,也影响环境设计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生态理念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思想,从历史角度梳理“设计”层面人类对于环境的认知以及设计行为的发展,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和当前“设计”转变的契合关系,并提出设计原则,揭示在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下以生态、文化与情感为基准的当代环境设计内涵。

关键词:生态理念 情感精神 新时代思想 环境设计

一、生态理念中的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思想

1.契合生态理念的传统文化

儒家认为,自然界是有生命的整体,倡导“畏天命”、“知天命”、“制天命”要求人类应按自然规律办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性,以及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合理利用自然。

佛教认为,唯有平等对待一切生命及其权利,包括生态在内,才能建立真正合理的平衡。损害自然,破坏其共存是不合理的。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也将带来对自然的破坏,人类文明随之衰落。寻求人类与众生之间和谐的生存方式,实现共生共荣,这是共同的使命。

在道教文化中,“道”是宇宙的源泉和宇宙的“本源”。万物以道为法,道以自然为法,所谓“道法自然”是古人对“环境”观念最朴素的总结。

无论是老子对自然的顺从,遵循自然法则,还是庄子的“不作为”,都是为了尊重事物的自然本性。先秦时代道家思想所倡导和尊崇的去除多余修饰和人为因素的“朴素”特征,以及“清淡”、“自然”尊重本体美感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当下生态理念最朴素的表现。

2.发展而后思的新时代思想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下全球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人类清楚地认识到,在现代的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运动中,地球家园已经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反思也越来越多,对自然的回归欲望也越来越强烈,生态发展已成为全球意识主流。曾经以牺牲生态环境而盲目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十八大以来的5年,随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乃至引领者,成绩让世人瞩目。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和实践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十九大从文化、情感、福祉、永续基础上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确立为“千年大计”的新时代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战略性安排。

二、“设计”层面人与环境的互动

1.朴素认知下的顺应与创造

在意识朦胧时期,人类对自然存在着无比的敬畏,赋予了自然很多的象征意义。但事实上,自然与人类相互影响和制约,是一种紧密地依存关系。人类是自然的一分子,自然犹如母亲为人类无私地提供生存的庇护:水源、食物、工具、居所。人类在慷慨地接受母亲伟大的恩赐时,也不断认识这位母亲,从而掌握自力更生的生存技能。随着认识的不断发展,不仅利用自然,而且在有利的条件下改造自然,从而创造自然和谐的生存空间。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古代的水利工程、古代的城镇、遗址等等的人类文化遗产显示出环境设计已经帮助人类寻找理想的人居生存空间,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尊重。

2.反思行为的改造与治理

工业革命促进社会快速变化,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工业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钢筋森林压迫人们的生活质量,对自然的渴望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回忆情感形成了著名的“城市公园运动”。

同时,工业化必将带来大规模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的掠夺,人们的生活受到噪音、污水、废气、废渣的影响,灾害频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流失,失望、痛苦、无奈的社会情感使之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以治理为目的的景观环境设计,开始意识到不同的景观类型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形成在评价基础上的环境景观设计和利用。

3.情感与精神的追寻与回归

在经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后工业时代,虽然人类对自然及其环境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生态的过程和大地景观遭到了严重损坏。物种消失,生物多样性支离破碎,城市的恐惧加大社会不安,各具特色的文化在历史潮流中千疮百孔,甚至是消亡等等?譻?訛。人类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是畸形甚至是“忘本”的,因此,维护生态过程和存在空间是维护人类自身环境的根本。环境规划开始从自然生态系统到人文生态系统过渡,自然生态系统作为自然设计的起点,结合人文精神和人文特质,对环境对象进行合理规划与设计。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对自然、对生态、对环境的情感,不单单是从技术方面加以扶持,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和利用已经上升到了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过程形成高度的统一。

三、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与“设计”转变的契合

经过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正全面进入生态文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系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国际公约和文件的颁布表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建设目标和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的号召力所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在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生态问题将得到整合和解决;表达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特别是可持续生态环境的愿望。这种诉求正是人对环境的情感抒发,从价值层面、情感层面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由此可见具有生态文明情感的景观环境,在融合人与自然的同时,也关怀人的精神需求和思想寄托。

从“设计”层面来讲,诞生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机器为依托并由此出现了“以机器为本”的设计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这种“以机器为本”的工业化生产不单单影响产品品质,它还对城市生活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当人们开始关注自我时,自笛卡尔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来,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对立面,“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过多地偏重于人自身的需求和利益,一种非理性的、片面的感受和衡量尺度。不可否认,“生态”乃至“绿色”意识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传播成为整个20世纪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丰碑,“自然为本的设计”、“生态设计”孕育而生,生产消费水平虽然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品质意识却上升到更加显著的位置,強调个人物品和环境、工作机会和休闲的质量,人们更多的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目的是要赋予设计更重要的角色,建立一种新型设计伦理规范,提供自省的思考模式,从而帮助人们寻找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回顾人类设计发展的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物质层面不仅是舒适的设计;在精神层面,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保持事物的本真及探究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相处方式,通过技术改进和设计创新是有效解决生态问题的措施之一。

四、新时代思想下的环境设计原则

1.绿色低碳的“环境意识”

设计中的“生态学”是基于“环境意识”,同时关注当前利益和设计行为的长期利益:设计就是对事物和人之间关系的整体意识。关注自然环境、生物种群、生活环境、气候、资源、污染、开发破坏、保护控制、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包括官员、环境设计师在内的所有民众要怀揣纯净的“环境意识”情感,以人类家园主人翁的精神在先进的环境保护理念倡导下,形成良好的社会共识和行为规范。单从设计角度出发,例如,在材料的运用上注重“适度”、“本土”、“科技”,降低消耗,减少废物产生或增加二次使用的程度;甚至考虑“过度设计”的问题。

2.营造亲近和谐情感的空间场所

环境空间的情感交互指在空间尺度、形态、质感、色彩及装饰的设计中融入某种特定的“情感因子”,从而使人在与其接触点的过程中激发从心理感应到体表感应,在体验过程中引发共鸣并获得精神和心理上的认同。生态设计理念下的环境设计强调空间场所精神,体现空间的亲近之感。根据唐纳德的情感化理论,加强环境设计的自然情感体验是必要的,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即设计应当从颜色、质感、造型、光影等上激起人们的情感与联想。通过“生态”设计实现人们与环境融合的愿望,使其在空间中感受到自然的亲近。这一点,在我们脚下的土地上, 东方环境哲学的智慧与手段,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3.传递空间及设施材质的生态美

生态设计理念下的设计元素来自于大自然以及提炼,在设计中应充分展示和发挥材料的内在美,一种“真实”,“自然”和“纯粹”的情绪:设计师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空间设施材质的设计活动表达出来,真实地传递给接触者,这种情感的传递,在空间乃至材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上运用抽象和具象的视觉语言进行创造,将自然美以艺术形式展现出来。在现代科学技术解构下重新焕发光彩,恢复生态美感,带给人精神境界的提升。

4.继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本土文化情感

环境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传承的载体,所谓“触景生情”,就是人精神情感的寄托。它蕴含了历史的文化建设、时代变迁、信仰沉淀,在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风貌特征。传统,习俗,宗教等都反映了环境的文化精神。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认识地域传统文化的本质,兼顾区域差异、人文风俗和艺术特点,结合元素的现代审美理念加以整合、改造和提炼,形成明显的时代特征,创造环境的地域性特色,回归“生态”,体现对文化的尊重。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古至今,人类历史的演进证明了这一观点,生态良好的区域文明兴旺,生态衰落的区域文明灭亡。他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上阐释“中华文明始终把人的精神生活融入生活和社会的理想中。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融合。”拉近人与环境的距离,关怀情感需求和思想寄托,展现文化自信,作为践行生态理念的环境设计,建设自然——人类——文化——精神相统一的美丽家园为之努力,这已经成为当下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也是国人的共同责任。

注释:

陈德照,庄芳.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里程碑[EB/OL].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 研究成果 时事评论栏目,2012.

中国武当山道教协会. http://www.zgwddjw.com 关于道教的解释和简介.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英】艾倫.鲍尔斯.自然设计[M].(王立非,刘民,王艳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美】唐纳·A·诺曼.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生态理念环境设计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理念的融入
基于生态理念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探讨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环境设计中的装置艺术
关于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凸显探索
乡村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改造与保护略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