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声乐教学中来,到声乐作品中去

2019-07-26于洋

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语文

于洋

摘 要:视唱练耳是从声乐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一门音乐专业基础课,伴随时代的发展,教育信息的多元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如何借鉴其他同类型学科的教学特点来完善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一直是所有任课教师努力研习的目标。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从音程、和弦、旋律线、节奏、力度、速度、表情等音乐构成元素来讲,与语文、英语等语言类学科,在单字、词组、陈述句子、表情达意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处。本文通过分析语文、英语等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特点,力图以面带点,跳出只注重技术训练而忽视音乐作品完整性的课堂教学局限,以声乐作品为例,使视唱练耳教学回归课程原意,即任何视唱与听音技术的训练都离不开为音乐作品服务的本质,离开作品的技术点的训练是没有意义的。

关键词:视唱练耳 完整读谱 语文

众所周知,当代视唱练耳(solfeggio)学科,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与法国音乐学校的声乐专业教学。原本视唱练耳只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训练快速识谱与音准节奏等基本功方面的教学内容,由于它以构成音乐的音高、节拍、旋律、和声、调性等基本要素为训练内容,以提高快速读谱与识谱能力、准确表达乐谱的音准节奏为目的,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专业音乐学校的重视。早在18世纪初,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学校就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我国在20世纪初,伴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视唱练耳开始进入我国的音乐教育课堂,开启了这门年轻学科与中国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之路。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我国的视唱练耳学科也经历了一个从分解音乐要素并极端强调视唱练耳技术的时代,逐渐向着音乐作品中的视唱练耳方向回归。

由于视唱练耳学科脱胎于声乐专业教学,使得在音乐院校众多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中,声乐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具有独特的唯一性,这种唯一性就是“只有它才是真正与视唱练耳学科本身含义相同的视唱练耳学习”。因此,从视唱练耳学科的本源出发,通过对于一首声乐作品中视唱练耳学习因素的辨析,本文试图寻找一条同时提升专业基础素质与视唱练耳技能的共同发展之路。

一、视唱练耳学科的基础性意义决定了教学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如以“听、说、读、写”为代表的语文能力对于全部学科的基础性意义一样,同样以“听、说、读、写”为目的与手段的视唱练耳教学,对于整个音乐专业学习的基础性意义同样无可替代。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审视视唱练耳学科的教学,引语文教学之石,琢视唱练耳教学之玉。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①)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首先是工具性,其次是人文性,最后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统一。工具性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功能与目的;人文性强调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多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视唱练耳课程的地位与重要性,就如同语文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样,视唱练耳课程同样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及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统一三大特征。视唱练耳教学的工具性强调了视唱练耳课程具有读谱、识谱、阅读音乐、理解音乐等功能目的;視唱练耳教学的人文性质决定了该课程必须面向全体音乐专业的学生,并在教学中体现全人类的音乐文化精华、体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视唱练耳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质的统一决定了必须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并使学生们得到基本的音乐素养。

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经历过汉语文学习,回想一下各个年龄段的语文教材,打开课本我们不难发现,每一课首先映入你眼帘的都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要么是散文、诗歌,要么是小说节选。其后,会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设计出本文的难点与重点,如生字、生词、词组、重点句子的理解、重点段落的理解与精义缩写等,最后还不忘留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课外阅读扩展的作业。英语学习同样如此,首先通读课文,然后是单词的拼读与翻译、记忆词组与翻译、重点句子、重点段落的阅读理解,最后是扩展课外阅读。

同样是基础性学科的视唱练耳,我们可以尝试借鉴语文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与教学方法。一节课的教学,从完整作品的读谱开始,首先简介作者与作品的音乐史背景;其次通读乐谱,找出较难的音程跳进、分解和弦、节奏型、分句与呼吸,较长乐段的速度与力度表现等构成音乐的分解要素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再次,针对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音程、和弦、节奏型以及乐句进行听音的训练;再次,对作品的乐理与和声、曲式进行分析,设计相关方向的问题;最后,在作业环节以视唱、背唱、弹唱、节奏律动、二声部等多个表现形式将本节课的重点音乐分解要素整合成为一个完整音乐片段展现出来,并且推荐相似的曲目进行课外扩展练习。

二、从音乐作品中来回到音乐作品中去

在教学行为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材是唯一能够系统展现学科内容、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材料,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选择何种教材进行具体教学实践,就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与教学方式。借鉴语文类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材料就不能是简单的单声部旋律片段节选式的曲集样教材,必须是完整的音乐作品才能够作为教学的基本材料,来支撑参照语文类学科特点设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实施。

从本质上说,视唱练耳是一门音乐综合技能课程,它学习与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音乐表演者的音乐表演技能,完善音乐基本素养。受时代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视唱练耳教学一直拘泥于视唱与听音技术的训练,忽视与作品的结合,将音准、节奏、音程、和弦等独立要素无限扩大化,从而忽视了对完整音乐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与音乐作品的联系。在如此理念的影响下,视唱练耳课堂中使用的教材,要么是如单旋律片段摘录般的视唱曲集,要么是一整条毫无联系的单个音程、单个和弦以及单声部纯节奏、单声部纯旋律的碎片式听音教材,完全忽视了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如此一来,视唱练耳的教学材料就决定了视唱练耳教学极端推崇视唱与听音技术的价值取向而完全忽视了视唱练耳学科的本质。

视唱练耳学科既然脱胎于以声乐教学为代表的小专业技能学习,那就意味着这个学科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小专业专项能力的学习,促进学习者完整音乐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放弃碎片式的、断章取义般的教材,选择完整的音乐作品作为教学基本材料,才是回归视唱练耳学科真正价值的根本之路,即从音乐作品中来,回到音乐作品中去。

三、以歌曲《紫罗兰》(《Das Veilchen》)②为例,借鉴语文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与特点

1.简介《紫罗兰》的创作背景。

《紫罗兰》是莫扎特于1785年6月完成创作的,从音乐是的分期上来说属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一首典型作品。《紫罗兰》的歌词是歌德于1775年创作的歌唱剧《爱尔温与爱尔米雷》中的一首诗文。诗中描写一位青年人爱上了一位轻薄的女子,作者在诗中自喻为一朵紫罗兰,借歌词抒发了对往日爱人的思念和向往,以及至死追求爱情的坚韧与勇敢精神。

2.第一次视唱全曲;唱后开始分段、标记难点音程、难点节奏、难点呼吸与分句等技术要点并分析各乐段调式调性。

⑴本曲从曲式的角度来讲是一个陈述性的单三部曲式,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A      +      B    +     C

⑵本曲有两个代表性的难点音程——小七度与减五度;本曲有一处半音与全音的连接乐句。其中小七度有三处,分别位于18-19小节、28小节、34-35小节;减五度有两处分别位于31小节、39小节;半音与全音的连接乐句在C段的开始的52-54小节。

⑶难点节奏主要有两种:延音线节奏与前八加后十六分休止再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①延音线节奏,位于32-33小节、49-50小节、58小节;32-33小节是四分跨越小节延音线前八后十六;49-50小节是四分跨越小节延音线前八分附点后十六;58小节是四分延音线四个十六。

⑷分句与呼吸。在本曲的分句方面,谱面上已经有了明确的要求,就是根据休止符分句。其中有几处难点,一是由十六分休止符形成的分句,如第17、18、45小节;二是歌曲开始处与短倚音结合在一起的十六分休止符形成的分句,如第10小节;三是长句子的处理,由于旋律線条过长而能力不足的人需要通过人工分句来“呼吸”,如27-35的七小节长句中可以利用附点节奏在29、33小节增加两次分句。35-42小节的长句可以在36小节利用八分音符、39小节利用附点节奏来增加两次呼吸。

⑸装饰音。本曲只是在旋律开始处三个小节以及第34小节出现了短倚音,短倚音的出现增加了“紫罗兰”性格中的忐忑与不安情绪,因此视唱时要特别强调装饰音与本音在节奏重音上的关系,应由本音占据强拍。只有重音表达准确,才能准确塑造音乐形象。

3.技术要点分析完毕后,由老师带领全体学生进行完整作品的视唱。一定要避免数拍子后开始齐唱的情况,从作品的完整性与专业学习的需要出发,必须从前奏开始。能否跟上前奏也理应成为视唱练耳课程训练内容的一部分。

在完整视唱几遍之后,要给学生留出自由练习的时间。在自由练习的时段之内,学生需要使用键盘乐器来辅助学习。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影响,在共同课教室内,不能做到学生人手一台钢琴,因此,键盘乐器可以是电钢琴、可以是midi键盘、也可以是平板电脑上的模拟钢琴。自由练习完毕后,开始第二遍完整视唱与提问及检课环节。

4.分析钢琴伴奏的织体特点。

织体特点:钢琴伴奏的织体与旋律线条的走向是相辅相成的,伴奏织体的跳音与连奏与旋律进行的线条保持了一致。如9-11小节,伴奏织体与旋律同步演奏短倚音与休止符的节奏;第12-14小节伴奏织体与旋律同步演奏连音线的乐句,同类情况贯穿全曲;在长乐句的演唱时,伴奏织体会使用低音加分解和弦的形式对旋律予以衬托,如19-20、35-38、55-59小节。

5.第三次视唱,在准确表达音准与节奏的前提下,要求完整体现歌词原意所需表达的力度、速度、表情等音乐符号。

本曲的歌词分为三段,第一段中作者将自己隐喻为一颗草原上普通的紫罗兰,期待着美丽牧羊女的采摘;第二段描写了紫罗兰为了牧羊女的美丽情愿牺牲自己并且被牧羊女一脚踩在脚下;第三段描写紫罗兰心甘情愿地为了牧羊女去死。三段歌词实际上讲了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渴望并甘愿为了爱情奉献一切至死不渝的故事。由于歌词的存在,导致视唱乐谱时对音乐情绪的表达尤为重要。

在速度方面的变化主要有三处,一是35-42小节配合紫罗兰激动地表达,应稍快速些;二是在44-51小节出现了类似宣叙调般的旋律,在视唱时应稍慢;三是55-60小节为表达紫罗兰为爱甘愿献身的情感,此处应稍快。

在力度方面主要是正常表达力度符号即可,唯有32小节的fp,此符号要求强后即弱,所以小字二组f唱完之后,立即要将力度弱下来,这个地方是力度表达的难点。

在色彩方面有几处分解和弦的色彩需要注意体现。一是27小节,由于间奏是D大调,在演唱旋律的g小调时一定注意大小调色彩的变化;二是31-32小节,31小节是分解的减三和弦a1-c2-be2,32小节是分解的大三和弦bb1-d2-f2,接连出现的减三和弦与大三和弦在色彩上有着强烈的反差,给视唱构成了难度。

6.依据开始标记的重点音程、节奏进行听写与扩展练习。

本曲的构唱难点音程是小七度与减五度,另一个难点是半音阶,此外还有与调性转换有关的大小三和弦及小七和弦。因此可以将上述元素综合,写作针对性的音程构唱练习。如谱例:

在此音程练习曲中,包含了小七度与减五度等重点音程、小小七和弦的分解和弦及半音阶等难点、重点元素。

根据本曲的重点、难点音程与和弦,形成了和声音程与和弦的听写练习,在此练习中,1-6小节、13-15小节,音域集中在小字一组与小字二组,与原曲中音域相一致;7-12小节16-19小节为前述音程、和弦的音域扩展练习,低音扩大到了小字组,使用了大谱表记谱;最后的18-19小节,将小小七和弦的排列法进行了变化,从密集排列变为开放排列,增加训练难度。如谱例:

7.标记重点乐句进行听记与背唱并默写。由于本曲在旋律与节奏风格上相似的乐句有很多,因此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句摘录如下:如谱例:

本谱例选自第8-14小节,其中短倚音与十六分休止符的节奏构成了听写旋律的难点。如谱例:

本谱例选自第27-35小节,其中小七度的音程跳进与跨越小节的延音线节奏构成听写训练的难点;本句的节奏难点在于第六小节的切分音跨小节的节奏,建议可首先进行节奏难点的读谱训练,要求准确表达切分重音,待熟练掌握节奏之后,在进行旋律的听写与记谱练习。如谱例:

本谱例选自第55-60小节,其中由每小节强拍构成的隐伏旋律与延音线节奏构成听写训练的难点。

8.对重点乐句做即兴配唱二声部的练习,如谱例:

这段二声部即兴配唱练习,摘取了8-22小节的旋律即A段的旋律。在二声部配唱方面,根据旋律的风格选择以平行的三、六度进行为主,并且为保证古典主义的风格,在两个乐句的终止处要求使用属音到主音的完满终止。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即兴配唱二声部的要求,但一些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比如不能使用不谐和音程、比如必须要使用完满终止。

9.作业部分,根据本曲的旋律风格、钢琴伴奏和声特点,找出两首类似作品进行扩展练习,如舒伯特的两首艺术歌曲《小夜曲》、《慕春》。

结语

当代视唱练耳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已经极大地超越了它本身字面含义对这门课程的要求即这门课程不能只有视唱与练耳,孤立的音准、音程、和弦、节奏、听音与记谱等音乐构成元素的单独训练,已经不能满足这门课程对于专业学习的支撑。根据学科特点,广开思路,借鉴其他相类似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规律与特点,从音乐作品的完整性出发,以面带点,从完整作品的视角去构思视唱与听音的技能训练。只有将视唱及听音技术的训练与完整作品有机的结合,只有回归到音樂作品当中,视唱与听音技术的训练才有意义;只有回归作品当中,视唱与听音技术的训练才不负为专业技能学习增加助力的初衷。总而言之,视唱与听音技术训练的材料都从音乐作品中来,视唱与听音技术训练的目的就要回到音乐作品中去。

注释:

①新课标全日制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初中通用 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小学初中九年义务教育通用版(平装),2012年1月 ISBN:9787303133178.

②《紫罗兰》(《Das Veilchen》),选自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外国作品(一),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北京第一版,2009年8月北京第36次印刷。ISBN:9787103000861.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浅谈视唱练耳与基本乐理在教学中融合应用策略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视唱练耳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