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长与救赎

2019-07-26马千里

艺术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儿童视角叙事音乐

马千里

摘 要:《小小恋爱物语》是由日本导演永田琴拍摄的一部影片。也许是由于永田琴本人曾经担任过岩井俊二助手的缘故,该片也呈现出一种接近于《情书》、《四月物语》的至美、纯真、感伤而又温馨的叙事和镜语风格。而与以往不同的是,该片从侧面反映了一种社会的全貌,以儿童的视角反观成人的世界。

关键词:小小恋爱物语 儿童视角 叙事 音乐

电影是一门讲究空间感的艺术,它就是一个生命的舞台。人们在这个特殊的舞台上演绎着别人,也释放着自己。电影空间指由银幕体现的基本空间世界,主要包括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再现空间,即逼真复制某个真实场景,强调摄影机的记录功能。二是创造空间,即是通过蒙太奇手段将零散拍摄的一系列个别场景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完整场面,强调蒙太奇的创造功能。

一、 医院:社会全景式扫描。

影片故事的发生地是在一个郊区的医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医院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首先,它涵盖了所有的年龄层,或者换一种方式说,在医院里我们能看到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的状态;其次,它包括了所有的阶层,不管贫穷还是富裕,不管身份的贵贱,不管职位的高低,都有可能共处一室。当人们处于一种远离自己平时生活环境的状态中,处于一种身体受困的时刻中时,往往会不自然地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生命的真诚感悟。此时,所有人的心灵都是平等的,少了万万千千的芜杂,他们最易想到的往往都是最本真的体验。

影片的主人公太郎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热爱棒球,喜欢听广播。但不幸的,是他被查出患上了白血病,所以必須退学留在医院里接受医生的治疗。在医院里单调乏味的生活让太郎意志消沉。某天中午,太郎在病房里听到了广播里传出来的音乐声,他随着音乐声来到了医生爷爷的房间,发现这里是一个装满了音乐碟片、配置了广播系统的地点,他立刻被这种场景深深吸引,并且坐在话筒前模仿起了自己喜爱的DJ。医生爷爷于是提出让太郎做医院音乐广播节目的DJ。太郎的音乐节目开播之后,受到医院里人们的喜爱,他自己也成为了医院里的小明星。虽然影片中太郎和小病友海乃珠之间朦胧的爱情是影片的主要情节,但是影片的深度却是从那些分散交代的病房里大人们的各种经历中反映出来的。

其一,生命的寓言

太郎在入院的初期,身上还处处显示出孩子般的任性。他看到爸爸拿着自己的日记本,就不由分说地将它夺去;甚至爸爸买回来他最喜欢的唱片,他也毫不犹豫地将它抛掷地上。人们往往在拥有某样东西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失去之后却后悔莫及。显然,小太郎一开始虽然已经意识到自己得了很严重的病,但是他并没有感悟到亲情的可贵和父母的良苦用心。而此时与太郎身处同一间病房的结城先生和他的儿子周平却扮演了一个启示者的角色。当看到太郎狠狠地把父亲买的唱片摔到地上的时候,周平默默地把唱片捡起来,递给太郎,并且说自己也很喜欢那张唱片,他告诉太郎能买唱片给儿子的父亲是好父亲。周平是一个比太郎略大一点的男孩子,因为年龄接近的缘故,也因为周平自己也有过和太郎相似经历的缘故,太郎更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因此,在影片,他第一个站出来帮助太郎认识了亲情。当天晚上,结城先生来到太郎的床边,要求点歌给儿子周平,这让太郎很开心,同时也略带疑惑。此时的他还不太懂得如何去体悟一个父亲的心声。

其二,爱情的询唤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自然而然地享受着亲人带来的温暖。这种接受情感是一种被控的情感,同时也是滋长在心底的一抹亮色,任谁也抹不掉的。一个人也只有切身体会到了身边亲人对自己的爱,才会更懂得享受爱情的滋味。也许正是这个缘故,影片中将第二个病友设置为对太郎的爱情观产生影响的人——舍次。舍次是一个设计爆破工程的人,生活并不富裕,性情也略显粗暴。并且在病房里看到小太郎和海乃珠两人在欢快地游戏时,他还进行严厉制止。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外表粗鲁的人,心里却埋藏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他曾经爱上了一个妓女花代,但是当他准备鼓起勇气向花代表白的时候,却发现她已经得病身亡了。这段无始无终的爱情经历成了舍次心中永远的痛。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悔意说给太郎听,并且真心地鼓励太郎向心爱的女孩海乃珠表白。在逃离病房的前天晚上,他作为一个倾诉者,同时作为一个对太郎爱情的询唤者,完成了一次对自己过往的感情寄托和对太郎成长期的情感启发。当镜头以旋转式转向舍次站在山间望向远方的身影时,影片就以一种颇具仪式感的方式结束了第二个段落的表述。镜头的运动和角度也预示了舍次在心灵上的重生,以及他传递给太郎的爱情信仰的绵延。

其三,孤独的救赎

莎士比亚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其实一个骄傲的人往往也是一个孤独的人。病房中的田江婆婆就是这样的人,她总是孤身一人,平时不喜欢同别人说话,住院5年,也没有亲人来探视她。缺少了与人的交流,她自然感觉到孤寂,同时产生了对生活的厌倦感。太郎的电台音乐节目改变了她的心态,改善了她的生活方式。她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直懒散地躺在病床上,而是整衣、梳洗干净、坐起,精神状态也明显好了许多。在太郎晚间淋雨,病情恶化停止了电台节目的时候,医生爷爷在电台里念了一封匿名听众来信,并且说这是一封很长的很特别的信。随着医生爷爷的话音响起,镜头移向了躺在床上的田江婆婆那里,镜头告诉我们这是来自她的信。她在信中道出了自己没有勇气在现实中用语言表达的话语:“高野太郎,你好,其实我是一个离你很近的人,不过我从来没有跟你说过话,我住进这家医院已经5个年头了。这期间,家人从未来医院看过我,不论医院的朋友们对我多么亲切,或是其他病友亲切地向我打招呼,我总是无法坦然面对。对家人也是,如果我能说出自己很寂寞,希望他们来看我,也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但‘寂寞二字我始终是说不出口。因为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一忍再忍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我现在十分的寂寞。因为你的节目停播,而变得非常非常寂寞。因为没有勇气面对你,所以就写信了。没有你的广播,我感到非常寂寞。希望你的节目早日恢复播出,非常感谢你之前的广播。”田江婆婆的一番话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肯定了太郎的成长。

二、音乐:个人心情的诉说。

影片的英文名是《Little DJ》,谈到DJ,当然不能不提到他在电台里播放的那些优美动听的音乐。影片中音乐就像是一个无形的导引者,它从太郎住院的时候起,就慢慢地在画面背景中流淌开来,仿佛一个浅吟低唱者在淡淡地诉说着世间的一切喜怒哀乐。

太郎住院期間,最初引起他注意并且将他带到医生爷爷的秘密基地的曲子就是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钢琴曲短小,精炼,曲风清新柔美,刻画出一位清纯的少女形象。其实在创作这首钢琴曲之前,德彪西就曾经根据一首名为《苏格兰之歌》的诗谱写了一首叫《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抒情歌曲,歌词如下:

是谁坐在盛开的苜蓿花丛中

自清晨就在放声歌唱

那是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姑娘

她的樱桃般的嘴唇美妙无比

在夏日明亮的阳光下

云雀的歌声在回荡

爱情在她的心中发芽滋长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首歌曲并没有出版。虽然如此,我们不难从作者后来的钢琴曲中听出他所谱写的这首歌曲的风格。这首钢琴曲就像云雀的歌声一样闯入男主角太郎的心中,也预示着“恋爱物语”四个字,不经意间以一种自然而深入骨髓的方式将少男少女之间的懵懂感情传达给他。而在后来在海乃珠出院的时候,太郎在电台里送给她一首同名歌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这首歌曲由日本歌手岛谷瞳演唱。歌词如下:

亚麻色的长发 裹在温柔的风里

少女怀中拥着白色的花束

有如羽毛轻盈 步下山丘

去到温柔的他身边

明亮的歌声是因为正在恋爱的关系

蔷薇色的笑容 蓝色的天空

幸福的两人相偎相依

明亮的歌声是因为正在恋爱的关系

如果说一首古典钢琴曲是一杯珍藏已久的醇美的酒,那么这首同时代的流行歌曲更像一杯清爽可口的甘甜的茶,此时的歌曲代替太郎表达着自己对海乃珠的爱慕之情。从钢琴曲过渡到流行乐,这也代表着太郎对爱情的态度从一开始的隐晦到最后慢慢打开心扉的过程。

在结城先生去世之后,太郎送给他一首英国摇滚乐队Queen的歌曲《Somebody to love》。提到摇滚乐队,我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想起一个带着炽热和疯狂气息的氛围,想起一群装扮怪异、举止异常、狂笑着嘶吼着挥舞着拳头的叛逆青年。正是因为人们的这种惯性思维,所以电影中也常常用这种类型的音乐来表现主人公的一种内心状态。比如在影片中太郎和周平都非常喜欢Queen的音乐,这种对摇滚的态度就代表了他们与父辈的一种心理隔膜。而最后,结城先生去世之前请求太郎在电台里播出儿子周平喜欢的歌曲《Somebody to love》,想通过音乐来了解儿子的感受。这种举动就表明了父辈正在向孩子们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共融。当电台里响起这首歌的时候,医院里所有人通过打开窗户这一举动,在共同感受着音乐的魅力和两代人形成和解的心声。

结语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难以感受到来自生命本源的感动。在现实社会中,连最为人所推崇的亲情和爱情也禁不起考验。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了信任危机和情感危机。在情感和信任变得极度匮乏的时代中,往往有一种电影能带给我们感动——以儿童为主角的电影。也许是因为儿童比起成人来,生活的环境更单纯,思想也更简单,他们的行为和话语更接近于一种自然的状态,也更易净化人的心灵。创作者们喜欢让儿童来扮演一个救赎者的角色,让他们在完成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同时影响着成人的世界,反映着社会的问题。

猜你喜欢

儿童视角叙事音乐
尊重儿童视角 生成个性阅读
“基于儿童”的幼儿园环境创设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从儿童出发,构建生态化语文课堂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