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类乡镇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2019-07-26高丽瑛贾文毓

商洛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水文河流乡镇

高丽瑛,贾文毓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涌现了大量的新兴地名,也导致了一些已有地名的变更甚至消失。由于新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催生的产物,具有现代化气息的特点,从而脱离了传统意义上地名赋予的内涵。针对这一现象对全国乡镇地名进行统计分类,以地形类、水文类两个类型的地名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探讨,对全国乡镇地名分布情况进行研究。

地名是人类社会赋予的具有独特意义的专有名称,它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社会环境,是两者综合的产物。此外,地名还是研究地理学、风俗习惯、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地名作为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具有地域性,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地理、历史和文化背景[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地理学、规划、命名规律等角度研究[2-4]。在地理方面,陈晨研究北京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布特征[5]。王彬用 EOF 模型运算,基于 GIS 技术分析广东省地名空间分布规律[6-7]。朱海天对南沙群岛地名进行分析研究,对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重要意义[8]。总的来说,地名的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对中东部省份,以中、小尺度为主。本文拟从宏观上对全国乡镇地名语源类型进行分类,鉴于自然环境要素中地形与水文因素对乡镇地名影响较大,故此仅就数量居于第一、 第二位的地形和水文类乡镇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经过系统研究从而得出普遍性的规律,能为今后地名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也能为今后新地名的命名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全国现有乡镇行政区划地名为基准建立数据库(截止2016年),并进行分类统计。数据库资料主要来源: 中国行政区划网、《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9-11]。

1.2 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首先用分类统计方法,对全国的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进行分类统计。其次,运用GIS 技术将全国地图矢量化并输入相关数据,利用GIS 中核密度估计法得到乡镇地名中与地形类和水文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图,最后分析山水类乡镇地名的空间分布。核密度估计法可以得到研究对象的一个连续密度图示,即以“波峰”和“波谷”的方式体现空间分布模式[12]。所以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可以全面地展现出相关地名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核密度方程的几何意义为:密度分布在每个点中心处最高,向外不断地降低,当距离中心达到一定阀值范围(窗口的边缘)处密度为0[12]。网格中心处的核密度为窗口范围内的密度和:

这里 K( )为核密度方程,h 为阈值,n 为阈值范围内的点数,d 为数据的维数。例如,当d=2时,一个常用的核密度方程可以定义为:

这里,为(x-xi)2+(y-yi)2为(xi,yi)和(x,y)之间的离差。

2 山水类中国乡镇地名统计与分析

本文对地形与水文类乡镇地名进行统计,涉及到 31 个省(包括 5 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据图1和图2显示,与地形相关的中国乡镇地名有7 561 个,与水文相关的中国乡镇地名有5 784 个。与地形类相关的地名在四川省最多有851 个,其次湖南省有486 个,最少的是上海市,有17 个。与水文类相关的地名在四川省最多有611 个,其次是湖南省有446 个,最少的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只有22 个,总体上相关类型地名在各省分布不均。其相关类型地名主要用字如表1所示。

图1 中国各省地形类乡镇地名分布

图2 中国各省水文类乡镇地名分布

表1 山水类中国乡镇地名主要用字分类

2.1 地形类地名分析

根据表1统计可得到,在地形类地名中多出现“山”“坳”“坡”“梁”“塬”“峪”等字样,所用字数有54 个字,其地形类地名出现次数达到7 561 次。其中,“山”在统计中显示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了1 449 次,如“厉山镇”(运城市),镇以山名。以山命名地名还有“苍岩山镇”(石家庄市)、“小元乡”(南充市)等。其次是“坪”分布的普遍,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常见,指局部的平地。如“西坪镇”(南阳市)、“大坪镇”(彬州市)、“上坪镇”(河源市)等。“峰”是山的派生物,指山顶高的地方。如“莲峰镇”(昭通市)因山峰状如莲花而得名;“鹅峰乡”(宜春市)以鹅鼻峰为名。“峪”意为山谷,在地名中共出现91 次,山西省相关地名就出现了30 次,其次是河北省、陕西省出现频率高,如“大峪沟镇”(郑州),因此处谷长沟深,明末郅姓迁此,始称郅疙瘩。后人口增多,就地势取名大峪沟。“谷”一般也是在两山之间地势平坦地带。“谷”字出现频率共26 次,在四川省、贵州省、江西省、福建省、云南省出现的频率高。“谷” 相关地名如“盘古镇”(吉安市)、“岚谷乡”(南平市)、“曲谷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等。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峪和谷在实体的地貌景象中没有明显的区别。从主要的分布省份也可以看出“峪”在北方黄土高原地区和华北平原出现,而“谷”主要在西南地区。“沟”,两山之间狭长地带统称为沟。如“独石沟乡”(承德市)、“沿沟乡”(忻州市)、“芭沟镇”(乐山市)等。与“沟”相关地名主要分布在河北省、辽宁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徽省、山西省、山东省。“塬”,根据《新华字典》解释为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13]。如“上里塬乡”(庆阳市)村处塬上,因此塬最宽处只有1里,故称上里塬,村以塬名。“坝”在地名语源类型中常见的包括地形和工程两种类型,此处本研究主要介绍的是地形。“坝”意为河流的构筑物等多种解释,在地名中最常见的如“田坝镇”(曲靖市)因地处于有良田数百亩的坝子得名;“小坝子镇”(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指的是小块平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较常见。“峁”指山顶上凸出的一小部分比较圆的部分。如薛家峁镇(榆林市)。“门”在地形中指的是两山中间开阔的地方,如“石门镇”(商洛市);在四川省较多。“坑”指山间坑地,如“苏坑镇”(泉州市)、“三坑镇”(清远市)等。与“坑”相关的地名分布在广东省、福建省。“窝”在地貌上呈现为地势低,被周围高山环抱的形态。如,“大窝镇”(宜宾市)、“鹿窝乡”(贵阳市)等。相关类型地名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与河北省。“川”指平旷地带,一般是狭长地带。相关地名在甘肃省出现较多。如“平头川镇”(白银市)、“小川乡”(黄山市)等。

由图3可知,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且相关的字都是山衍生出来的各种地貌。在地理环境中地形并不是只有山,而在地名中用字充分和山的存在有关。

图3 地形类地名主要高频字

2.2 水文类地名分析

由图4可知,水文类地名多以“湖” “泉”“溪”“井”“湾”“江”等字样命名,其相关类地名出现次数达到了5 784 次,所用字共计21 个。在水文类方面也有差异,体现了一定的地域性,在水文类地名统计中与“河”相关地名是最多的。其中“江”和“河”都是对河流的命名,习惯上南方对河流多称“江”,北方多称“河”,流量大的称“江”,流量小的称为“河”等多种说法。如“临江镇”(宜春市)因濒临长江得名。“沙河镇”(济南市)因地处黄河故道沙河北岸,村以河名。如“暖泉村”(张家口市)因泉水严冬如蒸故名。“井”是人类为了利用地下水资源而建造的,如“灵井镇”(许昌市)因村中有一井,旱不干涸、涝不溢出,因此村民命名为灵井。“潭”字在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出现的频次较多。潭出现的频次有93 次,而和潭连用的“龙潭”出现了27 次,“龙”字的使用赋予了地名神话色彩。如“龙潭镇”(榆林市)、“沈潭镇”(株洲市)等。“湖”相关的地名如“西湖镇”(铜陵市)、“鸦鹊湖乡”(上饶市)等。与“溪”相关地名在江西省、湖南省、四川省、重庆市出现的频次多。如“涧溪镇”(滁州市)、“桧溪镇”(邵通市)等。其余水文类“浪”“塘”等词形象地体现了水文特征,也证实了地名在用字上的文化差异。

3 山水类中国乡镇地名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在分析乡镇地名空间分布时,要考虑到中国地域面积辽阔,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的差异。赵济等在《中国地理》中[14]把中国划分为8 个地区,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在不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的基础上,区域内各省份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特征、人文风俗、经济发展水平、未来的发展趋势大都相似。结合本研究所搜集资料的实际情况,由于没有涉及到港澳台地区的乡镇地名,因此在以下的区划中就不多做解释。划分的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图4 水文类地名主要高频字

表2 中国区划详情

3.1 地形类地名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根据地名的地形类核密度图5和地形图6显示,总体上,地形类地名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局面,地形类地名主要分布在中国的第二、三阶梯。晋陕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上,地形类地名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地区。第二阶梯上地形起伏变化大,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四川盆地周围地形复杂,云贵高原地形崎岖。而第三阶梯上相关类型地名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地、丘陵、平原地区,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等,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地区,青藏地区主要分布在昆仑山、 冈底斯山和横断山区一带,该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这样的分布符合中国地形特征,由此可知地形类地名与人们所处的地形环境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分析表明:山地、丘陵对地名影响较大,平原地区则相对较小。山地、丘陵开发难度系数较高,而平原地区易于开发。内蒙古高原地区地名分布少是受地形影响。因此,地名分布和地区发展会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同时也反映了在选择居住地时地形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之大。除了各地区分布普遍的山、坪、峰、坡、岭等字外,在上述语源类型分析过程中可得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圩、坪、陂、坳、坞)、东南地区(陂)、西南地区(谷、岗、坝、坪、坳)、华北地区(岭、岗、坞)出现的频次较多。而西北地区、晋陕内蒙古地区出现少见的“塬”。也说明了地形类地名在用字方面的地域性差异。

图5 地形类地名核密度

图6 中国地形高程分布

此外,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用字丰富,400 mm 等降水量线也是地形类地名的一个分界线。400 mm 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放牧业和种植业的分界线。该线以东地区人们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机械化大生产对地形条件的要求较高,因此成为影响农业大规模生产的重要因素。而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降水和地形的因素造成河流多、土地支离破碎,没有大规模生产的自然条件,因此在土地利用上要求更高,命名上的细分程度也证实了人类精耕细作的特点。而北方地区总体上地形多样、地势起伏大、地貌特征明显,因此对地形的命名更宽泛,从而相关地名用字较少。简单地来说,如东北平原是大规模生产的典型,由于地形平坦开阔,为粮食生产提供大规模种植的可能,从而在地名的命名上较长江中下游地区少。此外,当地形对某一地区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大,而人类又无力改变时,相关的地名也会出现。

此外,自古以来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注重地形条件,尽管在经济快速发展、交通便利的当下社会,地形对地名的影响依然存在,人类在居住地选址时会选择地势较为平坦的地方,也体现了山地、丘陵地区密集的特点,这也与传统“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有关。

3.2 水文类地名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图7显示,水文类地名与我国的河流分布一致。我国的400 mm 等降水量线也是水文类地名分布的分界线,在400 mm 等降水量线以东水文类地名较多且分布集中,线以西相关地名分布少。

结合图8得到,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相对集中,尤其是长江流域比较明显。据图7可以直观地看出水文类地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地区分布多。且在上述语源分析中可以得出各地区普遍使用的字有:河、泉、井、湖、塘、浪、江。其余各地区出现的主要水文类字,如西南地区11 个字(泽、潭、海、汤、洋、溪、池、源、滨、湾、沱)、华北地区 10 个字(泽、潭、海、洋、溪、池、源、滨、湾、沱)、长江中下游地区 12 个字(泽、潭、海、汤、洋、溪、池、源、滨、湾、浦、沱)、东南地区 12 个字(泽、潭、海、汤、洋、溪、池、源、澜、滨、湾、浦)、东北地区 10 个字(潭、海、汤、洋、溪、池、源、滨、湾、浦)、晋陕内蒙古地区 6 个字(海、溪、池、源、滨、湾)、西北地区4 个字(池、源、滨、湾)、青藏地区 1 个字(海)。根据各地区使用的水文类字,再结合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图也可以看出,在河流分布密集地区不仅核密度值高,而且也注重对水文特征的区分、用字上也丰富多样。

图7 水文类地名核密度

此外,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和“胡焕庸线”大体上是一致的,也进一步说明了人口分布对地名的影响[15]。水是生命存在的前提条件,河流的分布情况是人类在选址时考虑的重要条件,“逐水而居”是人们的居住理念,不论是生活理念还是自然因素都决定了水资源成为人类考虑的首要因素。尤其是在长江流域表现明显,该地区河网密、地势低平,是影响种植业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南沿海地区次之;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河流域;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地区。东南沿海和西北地区水文类地名的分布情况也反映了降水量对地名的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年降水量达到了1 600 mm 以上,而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和天山北部年降水量最多为800 mm,北疆地区天山山脉受到北部大西洋和北冰洋气流的影响,在风带影响下降水较多,且高山冰雪融水会带来季节性河流和绿洲的出现,也间接反映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水的依赖性突出。季节性河流利于牧草的生长从而吸引牧民在此驻扎居住。北疆地区的绿洲农业发展,水资源占有重要的地位,且北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295.9 mm,区域范围内降水量较多,对西北地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结合河流分布情况,南疆河流分布较北疆多,南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是71.3 mm,据图7显示水文类地名北疆地区比南疆地区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得出水文类地名在干旱缺水地区也会出现。在新疆东部地区河流分布稀缺、年平均降水量为52.6 mm,水资源缺乏且蒸发大,水文类地名的出现反映了该地区人们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吐鲁番地区坎儿井的发展就是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最好见证。哈密瓜产区降水量大约为1~200 mm,水文类地名的出现是该地区缺乏水资源的体现。河流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分布,随着生产发展河流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用越大相关地名就会有所涉及。

图8 中国主要河流分布

最后,不论是否有河流经过,在居住地或者是地方命名上都会有所涉及,一方面是人类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应,另一方面是受到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文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 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 分析地名,采用GIS 核密度的方法分析中国乡镇地名的空间分布。通过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地形类地名所用字有54 个,水文类地名所用字21 个。在地名的命名上用词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国地形的多样性。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该地区水网密布、土地支离破碎,人类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耕地需求促使人类在土地上精耕细作的特点。在空间分布上,地形类地名主要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第二、三阶梯上的盆地、丘陵、山地地区分布密集。而水文类地名和400 mm 等降水量线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线以东地区相关地名分布密集,以西地区分布稀少。大气降水是河流重要的补给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降水和地形决定了河流的分布情况,因此随着人类定居、生活用水、工业、运输业的发展,河流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依存度越高,促使相关地名出现并能够不断地延传至今。从刚开始的选址定居到后来工业经济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加深,使得河流不仅仅是自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核密度图直观地反映中国乡镇地名中地形类、水文类地名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总体上,地形类、水文类地名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和400 mm 等降水量线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体现了自然环境对地名的影响,地形、河流是人类选址定居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地名是对现存自然环境的客观反应,也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依存度高的表现形式。与“胡焕庸”线大体相同,说明人口对地名的影响,人口聚集地区相应的地名就较多。

3)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布一致。如中国的长江流域范围广,水文类地名也密集;中国四川省的地形复杂,在四川省的西南、东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分布集中,与该省的山地、丘陵、盆地分布有关。而在东南丘陵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布范围广,地形类地名分布多。也进一步验证了人们自古以来“依山傍水”的居住理念。

4.2 建议

1)地方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客观反应,自然环境对地名的产生具有基础性作用,人口的聚集是地名产生的前提条件。通过地名语源类型的分析研究,也能验证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因此人们在生产开发中一定要注意环境的保护,珍惜人们的生存环境和永续发展。

2)地名文化是研究一个地区发展史的重要参考文献,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地名的科学保管,地名规划也需要科学的依据和理论支撑。命名时,考虑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传统的文化意义。

3)全域旅游背景下各地区不断开发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地名对景区的规划、宣传、品牌塑造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一定要注意发掘地名的文化资源。

猜你喜欢

水文河流乡镇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河流
乡镇扶贫印象
流放自己的河流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