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渝山地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特征分析
——以重庆彭氏民居为例

2019-07-25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

重庆建筑 2019年7期
关键词:回廊宅院天井

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

(1重庆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1320;2重庆工程学院 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重庆 401320)

袁玲丽,庞春勇,符繁荣.巴渝山地传统合院式民居空间特征分析——以重庆彭氏民居为例[J].重庆建筑,2019(7):13-16.

0 引言

重庆为西南地区典型的山水城市,以彭氏民居为代表的山地传统民居广泛存在,平面类型多以“日”、“凸”、“凹”字形为主。目前在巴渝山地传统民居的研究中,对山地合院式空间特征的研究尚缺乏系统的分析,理论总结较少,本文以彭式民居多庭院空间特征为切入点,在对其进行测绘、勘察、访谈的基础上,以多视野的角度分析该民居空间特征成因。其目的是为了传承和弘扬山地传统民居独特的空间物质,同时也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地域特征及历史背景

彭氏民居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温泉白鹤村,该地区地形复杂,由南向北沿长江河谷与连绵不绝的大巴山纵横交错,以丘陵、山地为主,素以“山城”之名而闻于世。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降雨丰沛,多集中春夏之夜,故以“巴山夜雨”称之。

彭氏祖籍江西,明清年间的文科状元,先后为吏部尚书、四川布政史司等。彭氏家族随之迁移四川,族中后人发扬光大,在道光二年间开始营建彭氏民居。民国初期,彭氏家族吸食鸦片,家道中落至衰亡,宅主彭瑞川病故,宅院由国家接管,民国时期蒋介石在此地创建“中央政治大学研究部”,后中共南方局和中共四川省委在此组建“西南学院”,现为重庆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2 彭式民居多庭院空间特征

彭氏民居是一座典型的三进式院落,由多个小天井组合而成,为院中院的空间组织(图1)。该民居有大小房间77间,房与房之间以回廊式连接,形成一个房房相连式合院。巴渝地区随着外来人口的迁入,多元聚居文化的融合,往往一处宅院具有多处异地建筑特色,营造上不局限于固定的建筑形式,在符合当地地域气候的情况下,以巴渝本土建筑文化为基础进行筛选重组,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空间形体,从而形成多庭院构成的空间形态(图1)。

图1 彭氏民居平面图

2.1 “天井式”平面空间与“一颗印式”线性空间的结合

彭氏民居的空间营造借鉴了我国东南地区“天井式”与云南地区“一颗印式”的布局手法。该民居由多个天井进行面状空间组织,其屋檐挑出1m,皆为深出檐,利于建筑墙体防潮与防晒,同时为院落交通提供避雨空间,屋顶的雨水由天井口直接由上而下汇入地面排水通道,民间又称“四水归堂”。该民居天井的分布与巴渝其他古建筑相比更为变化多样,巴渝山地传统民居,多以“凹”字形或“日”字形为主,受地形与气候及风俗习惯的影响,彭氏民居天井大小各异,其分布较为巧妙,形状独特。

天井的布置也对院落内部的采光与通风纳气有很好的作用,同时可调节院内小气候,解决了巴渝地区闷热多雨的问题(图2)。天井作为整个房屋的面状空间,其大小与房屋空间的组织有着密切联系。彭氏民居在堂屋与敞厅之间利用较大的天井作为中心,对敞厅、堂屋等重要房间进行平面空间组织;其两侧偏房在外,厢房在内,两者采用狭小紧凑的天井用于空间间隔,让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空间的交通流线主与次分隔开来,突显出中国传统礼仪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伦”的层次空间关系,使其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有着巧妙的间隔,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图3)。

图2 天井形成的穿堂风

图3 彭氏民居交通流线分析图

彭氏民居的交通道路线形空间及结构采用云南地区 “一颗印式”的建筑布局,其空间布局手法成熟稳定,经济适用性较强,与其地形地貌非常符合,且具有防震、防盗和挡风的作用,在空间尺度上又能与“天井式”紧密结合。“一颗印式”的基本布局为:“三间两耳倒八尺”,正房三间两层,两耳厢房较矮(图4)。彭氏民居在“四水归堂”的基础上大多遵循其布局原则,院落为一楼一底的两层空间,正房四间,底层为两明两次间,左右为一楼一底的吊厦式厢房,底楼走廊纵向通进深18.5m,这有利于夏季雨水较多时方便整个院落的人流交通,以至于“走路不湿脚”[2]。彭氏民居和大多数“一颗印”相比也有变化,首先是设置了更多天井空间,以至于获得了较多单独的功能空间,产生主次和动静更丰富的层次;其次宅院与外界的通道有多处,让交通更方便快捷。

图4 一颗印平面

彭氏民居在空间布局中,根据巴渝地形气候特征,巧妙地融合了“天井式”与“一颗印”的空间布局手法。这种灵活的空间布局,使院落空间的主与次、里与外、闹与静分隔开来,保持一种井然有序的生活关系,使其建筑空间与人的活动空间相适应。

2.2 回廊式合院

彭氏民居为一座外封闭内开敞的回廊式合院,四周环绕,房房相连,形状方正。该宅院的开间为单数,多为3到5间内,每间面阔3~4m,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m,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回廊相连,以院墙相围。彭氏民居采用回廊式的空间组织,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布局灵活,体型美观,实用性较强[3]。

该民居的敞厅与前后两厅之间,构成两个庭院,回廊沿天井内环绕,设置在庭院开放空间周边,呈环状的空廊,由于回廊平面闭合为两个“回”字形空间组合,所以称其为回廊式合院[4]。左右两侧大大小小的偏房与厢房组合而成的合院也是如此,均采用回廊式的空间组合,其形状大小相同,平面为矩形,但与前者两个庭院回廊式空间不同,规模较小,使其主与次活动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图5 砖石封火墙

彭氏民居整座院落四周由5~7m高的烽火墙环抱而绕(图5),从外部看为一座大型封闭式四合院,其宅院内为半敞开式的空间组合,各个院落空间变化各有不同,错综复杂。由外而内的空间组织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所形容的,以层层深入之势营建。为方便人流交通,院与院之间皆采用回廊式连接,主次流线依轴线渐渐深入,如此的空间布局,有利于保护其房屋空间的私密性及安全性(图6)。

图6 回廊式院落

3 彭氏民居空间形成解析

彭氏民居复合回廊式合院的空间形态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巴渝地区独有的地形地貌及地域气候等特点,依山就势而营建。该民居构造体系较为复杂,其中蕴含了中国传统风水理念中“天人合一”自然因素与传统儒家的宗法礼教制度的人文因素以及独特的地域文化,经过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巴渝本土气息的独特空间形态[5]。

3.1 选址——自然空间格局

在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念中,院落大多沿中轴线遵循坐北朝南的风水格局,然而彭氏民居并未严格遵循其原则。该民居所处的巴渝地区,山脉众多、水系发达、山体河流连绵交错,属于多山多水的复杂山水格局,其建筑主要是因地制宜,顺应其地形地势而建。彭氏民居朝向为坐西北向东南(图7),其中也受其周围环境小气候影响,夏季偏南而来的穿堂风大部分进入整个宅院,绕院落天井出风口而去,带走该民居内部的潮湿之气;冬季不受寒冷的偏北风影响,因为仙人山的存在有一定的遮挡,因此朝向对其木结构建筑的防潮及人口的居住都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汉代王充在《论衡·图宅术》中记载:“商家之门不宜南向”,其宅主彭瑞川乃当地盐业巨商,也因此十分注重该宅院的朝向格局。

传统建筑风水学认为“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是住宅的最佳选址标准,彭氏民居所处的地形位置正体现了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水特征。该民居面朝花溪河畔凸岸,近有案山,远为朝山,河流来水缓慢,曲折蜿蜒绕前方流去,院后依靠风景秀丽的仙人山,山体犹如长龙延绵不绝,植被丰茂,云雾缭绕,呈一片祥和之气,宅院左右远处有低山丘陵环绕,为环抱之势,山环水绕,形成“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图7),为院落营造了天然的空间屏障,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风水格局。

图7 彭氏民居风水选址示意图

3.2 布局——儒家礼制传承

彭氏民居这座传统建筑的空间营造深受儒家传统礼制影响。进门而入,两侧的偏房以接纳外客为主,布局紧凑,光线较暗,与中厅之间以天井分割开来,偏房以天井相隔处为厢房,厢房主要由家庭内部成员居住,主客分明[6]。其敞厅分布在整座院落的中心,前后天井相对,呈敞开式布局,为迎接宾客和进行礼仪活动的主要场所,敞厅装饰最为丰富多彩,同时也是彭氏家族权力地位的体现(图8)。院落堂屋位于明间正中,为整座宅院的核心区域,面对庭内天井呈半开敞式布局,此处设立祠室,用来祭祀先祖、供奉神位,也是宗族人氏聚集的重要场所,以达到维护宗族内部和谐稳定的作用,也是宗法制度的体现。该民居房屋结构各有所不同,沿纵轴线,由外到内房屋大小、装饰、私密度逐次增加提高,反映出当时在房间分配上,依旧遵循着儒家“长幼有序,父为子纲”的宗法礼教制度[7]。

图8 院落核心区域

该宅院独特空间的构成、天井的开辟和宅院的大小体量息息相关。同时,由于彭氏垄断西南地区盐业,富甲一方,造宅纳妾以至院落房舍众多,这种布局也符合宅主彭瑞川当时在宗族中显赫的地位。其院落大大小小的房间组合以回廊式连接,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庭院的回廊式合院。

3.3 构造——地域文化融合

巴渝地域文化有着强大的包容性,据历史记载,此地从古至今历经了六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形成了带有移民色彩的地域文化,促进了巴渝建筑文化的发展,使其多元共融。巴渝传统民居中不同建筑类型有着不同地域的建筑构造,如彭氏民居合院形制吸收了北方合院的构造,但由于受地形气候等因素影响,也保留了巴渝干栏式与挑台式的手法。在空间的构造上,充分利用了北方官式建筑中的“抬梁式”,并与其本土原有的“穿斗式”相结合。其中,为满足较大空间的开间需求部分就采用抬梁式,其余部分采用穿斗式减少材料使用,促使内部空间格局变化灵活。沿院落成封闭式包围的烽火墙,其做法源于徽派建筑中的一部分,为防火防盗而建,结合巴渝地形考虑,把烽火墙做成平行阶梯形,使整个院落呈外封闭、内开敞式的空间格局,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外轮廓的韵律节奏。巴渝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建筑空间的构造有着重大影响,彭氏民居建筑的构造也是巴渝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的山地传统风貌特色。

4 结语

彭氏民居复合回廊式合院,是巴渝山地传统民居最具地域特色的典型代表,充分体现出时代的建筑艺术。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加之巴渝地区气候潮湿,该民居房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附近厂房的修建,使得民居周围环境受到一定的污染,再加上周边道路狭窄,交通不便,邻近街道商业经济萧条,以至于这座历史民居渐渐被人们遗忘。当前,国家日益重视对山地传统民居进行保护与再利用,以此为契机,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此类民居进行保护,如何将这座传统民居重新展现在人们眼前,如何将其选址布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模式延伸到现代城市建设之中,以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文化载体,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本文对彭氏民居的空间进行了一番探究,初步了解了巴渝传统山地式合院民居的空间的成因,其中包括地形气候、地域文化、风俗民情等等,以此为基础,我们还将继续对之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猜你喜欢

回廊宅院天井
时光回廊
宅院
《回廊亭》延期上映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驾驶黄昏的人
老宅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雨天
白居易洛阳履道里宅院的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