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契机、挑战与路径

2019-07-24胡振兴李蓓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胡振兴 李蓓

【摘 要】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重申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时代给创新型国家建设赋予了难得的历史契机: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技术日新月异;也带来了严峻的现实挑战: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精准脱贫处于决胜期,三大关口进入攻坚期。通过PEST和SWOT分析后发现,提升公民创新素质、弘扬企业创新精神、贯彻政府创新意志和优化社会创新环境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未来路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历史机遇;现实挑战;未来路径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给中国人民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但也带来了不能回避的挑战。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历史契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契机。用政治(P)、经济(E)、社会(S)和技术(T)构成的PEST思路来描述这一历史契机。

(一)政治清明

十八大以来,政治改革全面深化,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展开,依法治国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民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并初见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四个全面”战略统筹实施。同时,政治风气明显好转,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体表现在: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实事求是的政治态度,重实际,办实事,讲效率;民主团结的政治气氛,不搞独断专行,不搞推卸责任,不搞拉帮结派;艰苦朴素的政治操守,以身作则,克己奉公,勤政廉洁。

(二)经济繁荣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GDP从54万亿元增长到8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经济建设成就具体表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000亿斤;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全面破题;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三)社会稳定

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为我国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格局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种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组织机制不断健全,社会管理得到不断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良好。

(四)技术日新月异

十八大以來,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技术市场不断优化,涌现出众多高新技术产品,创新型人才不断涌现,这些举世瞩目的技术进步成就具体表现在:农业技术领域的杂交水稻技术等已居世界领先水平;航天事业领域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人类基因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国家基因库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国家基因库;桥梁及隧道工程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中国建造的大跨度桥梁数量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超级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2017年中国超算上榜总数又一次反超美国,夺得第一;随着我国科技发展的加快,我国国际地位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寻求与中国进行科技交流与合作。

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实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契机,也是挑战。用优势(S)、弱点(W)、机遇(O)、挑战(T)构成的SWOT思路来分析这一现实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从需求侧意味着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层次提高了,也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了新的追求;同时,从供给侧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压力大大增加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迫在眉睫。

(二)精准扶贫处于决胜期

十九大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当前,距离2020年确保7000多万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的奋斗目标还有2年,精准扶贫工作进入决胜期,不容有失,毕其功于一役。决胜期内,时间越往后,我们面临的扶贫任务越重,脱贫难度越大,因为余下的贫困地区和人口往往是条件更差,基础更弱,程度更深。扶贫工作千头万绪,扶贫对象千差万别,扶贫情况千变万化,需要我们拿出啃“硬骨头”的冲刺精神。

(三)三大关口进入攻坚期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第一,伴随着一部分传统产业生产规模达到上限,不能再依靠扩大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这不仅会降低投资效率,还会增加金融风险。第二,钢铁、煤炭、有色、石化、电力等工业行业接近或达到上限,如果再通过不断扩大制造业产能来推动经济增长,将会导致资源配置低下、生产过剩和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第三,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大幅下降,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土地供给日趋紧张,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不能再依靠大规模资源和生产要素投入来推动经济增长,必须加快由依靠生产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为主的增长动力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为主。

三、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未来路径

通过PEST和SWOT分析,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针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结合创新主体和对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未来路径为:

(一)提升公民创新素质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公民创新素质势在先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是创新的关键,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教育是创新的基础。

1.积极转变科普方式。利用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科技知识,特别是要深入乡村,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科普方式,面向农民尤其是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其了解科技知识。

2.周密组织科普活动。通过由政府组织的“科技创新宣传周”等大型活动,向广大群众分享科技创新带来的丰富成果,激发公民创新参与意识,让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3.不断丰富科普资源。结合“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全国科普日”,进一步提升用于公民科学创新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幅度提升全体公民创新素质。

(二)弘扬企业创新精神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企业创新精神至关重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政策、人才、平台”向企业倾斜,使企业真正成为科研成果的原始开发者、直接转化者和最终应用者。

1.树立一流的创业观念。只有树立“抓创新是抓发展,谋创新是谋未来”的思想意识、“英雄不问出处”的社会心态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企业原则,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营造一个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创业氛围,优秀的企业家才能脱颖而出,真正的创新产品才能获得市场成长机会。

2.铸就优秀的创业品格。一个企业家的成长,除先天秉赋外,往往需要后天培养:科学探索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献身科技创新事业的内在动力;敢闯敢干敢担当的坚强作风;甘冒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勇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3.构建包容的创业文化。当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讲教育时,除了积极传播以马云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的成功经验外,也要对创业失败案例进行总结,给予创业失败者足够的理解和敬意。因为任何创业创新都是在不断发现缺陷和寻找改进措施的过程中进行的,只有宽容的民众心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才能承载起“中国梦”的创新。

(三)贯彻政府创新意志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贯彻政府创新意志不可或缺。政府创新意志作为国家创新意志的表率和象征,是公民创新意志和企业创新意志的精神支柱。

1.原则性。政府创新不仅仅是限于少数高官,应当鼓励中低层官员积极投身于社会管理事业,促使更谙业务和更接地气的基层干部,实施更有效的创新。政府创新不仅仅是针对重大战略规划,应当立足于应付日常问题和矛盾。政府创新不仅仅是一味强调高压问责,应当引入试错机制,提倡渐进式创新。

2.灵活性。另外,目前我国的科层管理带有“属地化”的痕迹,往往在各自管辖的区域或部门,呈现孤立化、碎片化状态,实现区域或部门跨越,实现创新扩散。

3.激励性。通过设立专门奖项,表彰那些做出巨大创新的公民和企业,让一切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释放巨大的创新潜能,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期待创新、能够创新的社会氛围。把科技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与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最终达到整体增强创新意愿的目的。

(四)优化社会创新环境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社会创新环境日渐迫切。具体措施:

1.深化“放管服”改革。各地政府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行政氛围,放宽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力度和频率,完善服务平台,释放各地营商红利。

2.增大科技人才吸引力。各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要力争政府支持,通过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海内外优秀创新型人才,高度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后续教育和培训,利用各类科技创新大赛、企业孵化器等交流平台,提高全社会的科研创新能力。

3.提供知识产权保护伞。承认私有产权,尊重知识产权,及时打击侵权行为,努力打造公平竞争、激励创新的法治环境,切实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罔顾知识产权的无序竞争,创新会得到无穷的抑制或扭曲,开始会毁灭个人的创新欲望,最终会消磨整个民族的创新冲动。因此,必须改革产权制度尤其是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产权法律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市场管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M].人民出版社,2016.

[2]贺德方.创新型国家评价方法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06):117-128.

[3]梁宏辉,龙在飞.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2):114-117.

[4]李玉梅.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体制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04):5-8.

[5]邸乘光.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18,(0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