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的另一种存在
——两节课和一本书的思考

2019-07-24

师道(人文) 2019年7期
关键词:真学特级教师理念

吴 鸽

以前观课,是不能忍受 “不热闹” “不花哨” “不连贯”的,认定拿出来的课势必要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以为,这是执教者功底的体现,同时又是开课班级素养的展现。前不久在常州听了两节课后深有触动,分别是特级教师周益民的 《变什么》和特级教师薛法根的 《金子》。之前也多次听过这两位特级教师的公开课,但这一次,似乎更为特别一些,他们的课堂,及课后他们阐述的近阶段对语文教育的思考,让我原先的想法有了改变。

重听会场录音,两位特级教师的表述中,有这些话语真值得每位老师反复咀嚼——

周益民老师:

1.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大胆,我无非就是对课堂不放心,我需要有一个确定性的东西在心中,所以第三次,我能不能索性大胆尝试一下?我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问题全部列在黑板上,学生自己选择话题。选择什么话题,我不做任何的干涉,不做任何的控制,你们所选的一定是你们最感兴趣的,最想说的。

2.我们看到课堂上有种探险的感觉,小组成员上来会说什么,我不知道,小组成员之间会怎么互动我不知道,课堂充满了不可预设性,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不可预设性,带来了某种精彩。精彩往往是我们在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

3.今天我上的是神话,是传说,我心里想的是:神话和传说有什么特点,我如何抓住神话和传说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神话和传说,具有传奇性、神奇的色彩。同时神话和传说口口相传,一代代传下来,里面积淀了很多民族文化,那么我要揭示这些文化的因素,揭示它的文化性,我就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设计教学的,也就是我主观想的是,我的教学,我的设计要体现文体的特点。所以我们要依据文体特点进行文本教学。我们知道好多年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是不注重文体特点的,无论是怎样的一个文本,我们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薛法根老师:

1.频繁地变换教学内容,造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是教过了,而不是教会了。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学内容过多、过散、过碎,没有整合。

2.语文课效率低下的问题症结: (1)目标不聚焦,一节课不知道你要干什么,你好像要做很多事; (2)内容不确定; (3)活动不充分。所以语文老师教得很辛苦,但收效甚微。

3.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研究、分析语言的人。仔细想想,我们很多语文课都是研究语言,分析语言,而不是运用语言。

4.我们要创造各种各样的语言应用的环境。所有的都要指向运用,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设计各种不同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孩子频繁地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话语方式,包括句式、段式,以达到熟能生巧。

这些阐述,无一不表达着他们的教学理念。他们的课堂是承载着教学理念的。 “理念”从我踏上讲台的那一天,听到今天层出不穷,满目纷繁,更多时候它只是作为一个纸上的词语,静静地躺在老师们的脑海中。这次在会场,在听课之后,它突然再次冲出来,蹦到每个在思考的老师们面前,语言的表述也好,课堂的实践也好,它就那么真实地剖析给你看。它真实而有力地指导着教师的课堂,并且在课堂之外展现出一个更大的教育空间。如果教师真正懂 “理念”,有正确的教育教学 “理念”,就能游刃有余应对课堂上或热闹,或沉闷,或词不达意等各种预料不到的状况。因为教师清晰地明白:40分钟的课堂,我和学生要一起走到哪里去。

反复回味两位名师的课及他们的思考,名师课堂呈现出来的精要让我想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冯卫东先生的最新力作 《为 “真学”而教》。这本书,是冯老师30余年沉浸课堂、观察课堂、思考课堂的智慧结晶。他从正反两方面给当下教师18条 “改课”建议,一针见血地指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从假教、假学走向真教、真学,让学习真正发生。 “真学”,就是他给老师们提出的最关键的教学理念。

“好课和真学是孩子的发展说了才算。” (建议三 《真学,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学生的获得来衡量》)课堂是要看到生长的,儿童带着原经验走进课堂,通过40分钟的学习、交流,经验应该得到叠加、重组、生长。细想,要有 “叠加、重组、生长”,儿童势必要经历思考,而思考的过程是安静的,甚至是要耗点课堂时间的,是需要老师等待的。反观我们的课堂,老师不愿意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时间,不愿意等,也等不起。一等,整个课堂就安静了,这是教师的通病,生怕课上冷场。对此,台湾教师李玉贵老师曾直言不讳地说: “我在大陆上课很紧张,因为只要发言的小孩说得比较慢,只要他说得磕磕绊绊、支支吾吾、断断续续,马上就有十几个尖子生争着举手。这时候,如果老师没有专业自主又喜欢热闹的场面,他就真的会去点其他举手的孩子,还会对原来发言的孩子说一句: ‘下次想好了再说’。”

两节课,和一本书,应该说是把课堂实践和教学理论进行了结合,这种结合让我照见自己的课堂,当一切敞亮地在脑海里一遍遍回顾时,我承认有种汗涔涔的感觉。

再说一个真实的观课经历——曾经现场听福建林莘老师的课。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不多,三个板块串下来,一组问题出来,学生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讨交流,老师步入其中,进行指导。一定时间后,全班交流,老师点拨、提升、总结。我坐第一排,整堂课听得相当认真,不过整个会场的听课氛围却不尽人意,说话的,玩手机的,偶尔声音大至影响课堂了。其间林莘老师走下舞台,提醒了三遍,每一遍她都穿插了这样教学的理念: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交流空间,无限相信孩子的力量!

这样的课的确不热闹,较安静,不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可如果你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长,真的会有无限的惊喜。这和周益民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研究、讨论一样,和薛法根老师课堂上目标聚焦,活动充分一样,他们固守的教学理念是 “让儿童在课堂上生长。”有时 “生长”需要老师引领,点拨,有时 “生长”交给儿童自己就好,同伴互助,交流探讨,以达到张开思维的力度、言说的广度、合作的宽度。

不过,要真正达到这样的课堂状态谈何容易,要知道林莘老师就直言:他们学校的课堂自从采用这样的理念之后,推出去的参赛课基本和获奖无缘了。或许有些评委专家离开一线教学太久了,或许有些就不是真正的专家,既如此,那就暂时放弃功利心。冯卫东先生在他的书里是这样告诫所有的教师的:“理念不是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教师真实的教学行为透视出来的,是流淌在血液中、浸透在骨髓里的一股劲,是教师行为 ‘本能’的一部分。口头讲出来的不一定是理念,犹如坐在课堂中念念有词的行为未必都是真学一样。我们是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真学如何在教室里发生。”在阅读中,我在这段话的旁边写下:我们每天努力要做的,是让学生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

“少就是多: ‘改课’应持的一种行动哲学。” (建议五 《“多多”就能 “益善”吗》)这又使我想起常州之行,薛法根老师的微报告多次引起全场语文老师共鸣,掌声多次响起。这并不是因为他辞藻华丽,讲得多么精彩,相反他是用近似直白的话语,说出了广大语文老师的心声。比如他说: “语文老师太累了,要教的内容太多了。打个比方,学生上课就像看电视,不断地换台,2分钟一个台,20个频道换过去,问他看了什么,似乎都看了一遍,实则什么都没看到。”前文我也摘录了他的总结: “频繁地变换教学内容,造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学过了,而不是学会了,是教过了,而不是教会了。”这就是我们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教学内容过多、过散、过碎,没有整合。

冯卫东先生在他的书里对当下“假学”的课堂有过这样的诊断:“快、浅、短,它们其实是紧密关联的,若有快,则必浅,而且短,反过来说也成立。再往深处想,它们都肇端于多,而归结于少,少是其间一种更本质也更及要害的东西:教得过多,必然是出多而入少,予多而得少,学多而化少,始多而终少,因多而致少;还会冲淡乃至湮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抗学习,这已然不是少的问题,而是一种 ‘教不如不教’的 ‘反教学’ ‘负行为’。”细想的确,语文教学包含的内容很多:识字、朗读、句式、感悟、表达、写作等,一节课,以课文为载体教语文,教什么、怎么教,是由语文老师把控的。这时的老师就好比是语文海洋里的舵手,主宰着学生行走的方向、行走的兴致。好的舵手得有涉水的经验,这是长期对课堂有观察、有反思才能积累下来的,这是不断学习他人,观照自己才能拥有的经验财富,要达到绝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不间断的学习、汲取、矫正、实践、研究。这样方可练成 “火眼金睛”,当文本呈现在你面前时,教学目标聚焦,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形式有意义。老师们得有静心研究之心,静坐钻研之力。

常州行听课,唯独对周益民和薛法根两位老师由衷钦佩。我多次向他们学习,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城市听过他们的课。他们是全国知名的教师,在小语界是权威的存在,他们的发声似乎都是言之有理的。尽管如此,我却看到他们每一年都不一样。他们在变,这种改变通过他们的课堂以极大的震撼力传递着。

在一次次的传递中,我就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清醒地意识到,观摩名师的课堂,就如看大海上的冰山,看到的只是露出的十分之一,而真正让他们的课堂与众不同的是海面下那庞大的十分之九。这个十分之九是他们的底蕴、智慧、才华,坐得住、钻得进的所有的凝聚。在当下浮躁的社会中,这样的名师就如一股清流,保持着自我的风骨。我视他们为偶像,希望我的课堂也能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幸福。

有了想法,便去行动。我以阅读思考为积淀,以课堂录音为手段,以每节课写反思为实践,不断矫正课堂问题,不断凝聚属于我的冰山下的十分之九。当教师存在的方向如同课堂上的方向一样清晰时,成长成为必然。几年下来,我越发感觉到人的思想就是那么有意思,它会越磨越锐利,越磨越深刻。迄今为止我写下的教学随笔已有50多篇,常常会再回看过去的文字,思考文字背后这一堂堂或满意或沮丧的课,然后带着新的思考继续走在教育的路上。我想这种强烈持久的意愿始于人的教育情怀,无关名利,无关他人。我只想让自己的每一年都不一样,让和我相遇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的课堂上有喜人的生长。

两节课,一本书,自己的成长的经历,在此次常州行之后再次融为一体,唤起我不竭的前进动力。

猜你喜欢

真学特级教师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从“余数”探秘中指导学生“真学”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建构“真学”课堂要注意的几点
让学:“真学”课堂的本质追寻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