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水环境现状及治理

2019-07-24谭辉

中华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雨污管网污水处理

谭辉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决定城市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以B城市为例,对城市的水资源现状及治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简要介绍了B城市的水环境概况,并分析了导致水环境恶化的原因。重点从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污水排放以及污染物处理四方面出发,以改善水环境为目的,为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增多,市区水环境逐渐恶化,居民的环境卫生以及用水安全已经遭到了巨大的威胁。为改善居民水环境,我国各省市均提出并实施了大量的举措,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因不同城市水环境概况不同,必须根据其特点调查水环境现状,以此为基础对水环境进行治理,使城市的水环境得以进一步改善。

一、城市水环境现状

B城市位于国内某地,市区范围内共包括河流66条,其中含有1级支流19条,二级支流21条,河流总长度275km,流域总面积397km2。通过对B城市水环境特点的调查发现,该区域的水环境相对较差。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地表径流问题:B城市河流属雨源型河流,地表径流相对较小,且集中在汛期。枯水期径流基本由生产生活污水组成,水生态环境差;2.利用率问题:通过对水资源利用率的观察发现,B城市汛期降雨量较大,但因河流槽蓄条件差,大部分雨水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3.防洪问题:B城市河流密度较大,水系较为发达,洪水影响敏感性较强,防洪压力大;4.感潮河问题:区域内感潮河流居多,感潮河段占总河长约50%,沿海片区河涌和排水管渠极易受潮水顶托造成内涝,且由于近海污染严重,海水涨潮倒灌,对河道水质造成较大影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B城市水环境不甚理想,水环境治理迫在眉睫。

二、城市水环境现状形成的原因

1.城市建设因素

近些年来,以B城市为代表的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建设速度均显著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规划缺少系统性、科学性,导致城市建设挤占了原有的河道,河流的廊道功能显著减弱,水环境不断恶化。河流沿线楼宇污染物的排放同样增加了河流的自净压力,增加了水污染问题发生的风险。调查显示,目前B城市66条河流中,共45条存在暗渠化,长度达57公里,占河流总长20%。受长期排污问题的影响,B城市河流内的生态体系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2.基础设施因素

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水环境质量。调查显示,截至到2017年,我国平均每市的城中村数量占市区的比例仍高达37.5%。与市区相比,城中村存在着排污设施欠完善、水务条件差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与水务设施衔接不够,城市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不配套,城市粗放型建设造成排水设施混乱,城中村、工业区、农贸市场等普遍存在雨污混流、错接乱排现象,大量污水及点、面源污染等混接入雨水管网,导致城市水污染问题进一步加重。排污设施为城市水环境治理需依赖的主要设施,该设施如存在分布不合理、设备欠完善的问题,污水的处理效果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除上述因素外,河汊及河道暗渠化严重的问题,在我国部分城市中仍有所体现。

3.污染排放因素

污染物排放量过大,是导致城市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随着城市地区的不断发展,工厂的数量不断增多。以印染、化工为代表的工厂,均存在着污染严重、污水排放量大的特点。如工厂所排放的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效果未达标,城市河流的水资源质量将逐渐下降,对城市居民的用水安全造成威胁。此外。居民生活用水、农贸市场污水、餐饮企业、汽配厂的污水同样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以汽配厂为例:根据国家要求,洗车场需安装水质净化装置。但目前,大多数洗车场均未安装水质净化装置,洗车污水伴随泥沙废弃物通过人行道直排入雨水管网污染河道,可见,有必要对其进行治理。

4.污水处理因素

目前,B城市的污水处理厂共包括4座,全区境内污水处理总规模为76.5万m3/d。但通过对市区污水产生量的观察发现,污水处理规模远小于实际产生污水量,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雨污混流进入污水处理厂导致进水浓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造成污水处理厂低负荷运行,难以充分发挥效益。长期处于上述状态,不仅容易拉低污水处理质量,且易对污水处理厂的经济及环境效益造成影响。为解决上述问题,增加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是关键。可见,为改善城市水环境,有必要提高污水处理水平。

三、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措施

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受河流周围居民倾倒垃圾、建设违章建筑等因素的影响,B城市水环境已经呈现出了“微容量、重负荷”的状态。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城市排水管理水平是关键。对此,城市应加大对排水主体的监督以及控制,针对河流区域的建筑,应重点对其污水排放情况进行监测,强化流域监管执法,推进依法治水管水,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行为,一旦发现污水排放量超标的问题,需立即予以处理。此外,城市地区还应建立排水许可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排水小区的排水许可,“以证促治”,督促全区商铺、工地等项目做好雨污分流,提高城市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建立长效管理台账机制及定期复查机制,积极巡查,及时发现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使水环境得以改善。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改善水环境,应首先完善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一是正本清源,雨污分流,从源头上治愈“水污染”顽疾,提高雨污分流水平,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雨污分流。二是补齐老旧管网。对现状雨污分流管网进行排查,判断有无缺口,针对伴有缺口的区域,应及时予以补齐,避免污水漏排,同时提升整个污水管网系统运转效率。三是加强截污系统建设。通过建设河道截污工程,防止污水进入河道中,污染水源。例如:城市可在沿河道路中敷设截污管线,使污水以及初期雨水能够经管线流入污水处理厂。雨季,当截流井中的水位高过溢流管后,雨水将自行排放至水体中,达到稀释水体污染物、提高水体清洁度的目的。采用上述方法设置截污管线,还可达到收集雨水、满足旱季灌溉需求的目的,对城市水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四是多源补水,通过城市再生水、城市雨洪水、湖库塘水、清洁地表水补给实现河流多源补水,不仅可增强水体流动性和环境容量,改善河流水质,还可逐步修复河流生态环境,重构河流水生态系统。为确保基础设施的功能能够有效发挥,城市还需组织河道巡查单位、管网运营单位加强河道及周边管网巡查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及时对溢流排污口及新增排污口进行整治。

3.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是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根本。首先,应对市内各小区的排水管网布置情况进行排查、改造,避免雨污混乱,确保污水能够被单独治理。应以“每栋楼实现雨污分流”为目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片区,根据不同片区原有排水管网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完善及改造,新建天面雨水立管和地面雨水管渠,使污染物的排放问题得到解决。此外,城市地区还应在实施河道综合整治、雨污分流管网工程时,在沿河雨水口广泛建设弃流井或调蓄池,在雨水系统末端控制或利用初期雨水。为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城市可考虑通过建设海绵城市的途径,净化化学径流水质,缓解初期径流化学污染,提高城市的水环境治理水平。

四、结语

B城市在分析自身水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措施对水环境进行了治理,不仅减少了污水排放量,且保证了居民的饮水卫生,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我国各城市应以B城市的水环境治理经验为参考,详细分析本城市的水环境特点,在此基础上,积极完善基础设施,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主动改进污水处理技术,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高水环境的治理水平。

猜你喜欢

雨污管网污水处理
市政雨污分流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市政管网雨污管道工程施工的质控对策研究
吉林省延吉市雨污分流改造及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利用理念的市政雨污分流改造对策
城市集中供热管网的优化设计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供热一级管网水力计算及分析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市政道路给排水管网设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