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吐鲁番

2019-07-22梁凤英

百姓生活 2019年6期
关键词:坎儿井火焰山葡萄沟

梁凤英

新疆吐鲁番,古称姑师,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连接内地、南北疆及中亚地区的交通枢纽。历史上,吐鲁番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自两汉以来,一直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伊斯兰文化,萨满教、佛教、道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交融交汇。由于这里独特的气候特点,盛产葡萄,因而又被人们誉为“葡萄城”。 吐鲁番历史悠久,旅游资源富集,现在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其中交河古城和高昌古城两处遗址,于2014年6月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苏公塔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吐鲁番是建筑的天堂,各种风格的智慧之光在此碰撞出绚丽的光芒,许多杰出的建筑大师在此演绎着心中的灵感和向往。迄今已有230多年历史的苏公塔,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苏公塔位于吐鲁番市东郊2公里处的葡萄乡木纳尔村,它是一座造型新颖别致的伊斯兰教塔。苏公塔也是新疆境内现存最大的古塔,它建成于公元1778年,是清朝名将吐鲁番郡王额敏和卓出资7000两白银建造。该塔没有横梁,也没有任何木头支撑,全靠石砖砌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青灰色石砖所构建的塔身直指苍穹,似乎要与神圣的天庭融为一体。塔身前方的额敏和卓雕像,环绕四周的青草绿树,还有与其相邻的清真寺,与高耸的苏公塔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近看苏公塔,穹形的拱顶,造型美观的马蹄形券顶,众多的壁龛,幽暗的布道小室,处处显示着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和浓厚的宗教气息。透过石室的拱门,可换个角度更美地欣赏这简洁神圣的伊斯兰经典建筑,而拱门上沿弧形的前景,也为画面增添别样的魅力。走上层层的阶梯,苏公塔呈圆锥形、下大上小均匀收缩的塔身触手可及。塔的表面,分层砌出三角纹、四瓣花纹、水波纹、菱格纹等15种几何图案,循环往复,变化无穷。站在塔下抬头仰视,就如置身一幅复杂而变幻的装饰画前。塔身周围不同高度和不同方向的数扇天窗,在通风采光的实用价值背后,也应被赋予了某些宗教上的含意。

葡萄沟

在新疆,有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在这一民谣里,吐鲁番的葡萄,位居新疆4种知名水果的榜首。而吐鲁番的葡萄沟,更是名闻遐迩的葡萄之乡,也是新疆的旅游胜地。所以,游人到了吐鲁番,必去葡萄沟。

吐鲁番的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

吐鲁番夏天的高温可是出了名的,夏季每天的气温基本都在42℃以上。我们到吐鲁番是7月,在葡萄沟,几条小溪穿沟而过,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细看葡萄架,虽然好多葡萄尚未成熟,但已经看出到处是果实累累,丰收在望。

葡萄沟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在葡萄沟的葡萄人家,我们见到几位90多岁的长者。问他们长寿有什么诀窍,他们说,这里气候好,葡萄的营养高,夏吃鲜葡萄,冬吃葡萄干。每天还可以在葡萄沟里散步,心情好,寿命就长。

火焰山

火焰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主峰海拔831.7米,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是吐鲁番最出名的景点。火焰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火焰山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名火焰山。

关于火焰山曾是一片火海,史书上有记载。有学者在考察火焰山时,发现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过烈焰熊熊的时候,这是因为构成山体的地层中含有煤层。其中有的煤层厚达11米,它们曾发生过自燃,接近地表的煤层已经自燃殆尽,而且还可以看见那留下的紫红色燃烧结疤。

火焰山景区入口处,对称排列着佛教艺术壁画,画面极具立体感,人物造型逼真、表情生动,底色和火焰山自然色相似,让人耳目一新。

《西游记》使火焰山名闻天下,走进“西游文化长廊”,长廊两侧是24幅《西游记》中家喻户晓的故事,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达摄氏70度以上,沙窝里可烤熟鸡蛋。景区内有一根“金箍棒”,是个真实的温度计,显示火焰山当天最高气温为41℃,而地表温度达到67℃。为什么火焰山会这么热?原来,火焰山四周的高山阻挡了太平洋、印度洋暖湿气流的进入。火焰山就窝在这个四面不通风的锅底中,盆地内的戈壁沙漠吸收太阳热量快,不能散发出去。因此,吐鲁番就成了世界著名的“火炉”,夏天十分炎热,有“沙里煮鸡蛋,墙上烙大饼”之说。

坎儿井

在吐鲁番,我们还见识了中国古代新疆伟大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坎儿井,是一种井、渠相联的引水工程。它是新疆先民在长期与风沙斗争之中的一项伟大创造。由于新疆沙区干旱少雨,地表河流少,不利于耕植,当地人民便创造出坎儿井,利用地下水来灌溉耕地。坎儿井不是单独的提水井,而是与渠道沟通的“联井”;渠道也不是筑在地表上的明渠,而是埋藏在地下的“暗道”。然后再在各竖井的底部相互挖通,从高到低,以洞相联,形成一条地下渠道,宛如串珠一般。

新疆先民巧妙而科学地利用山前平原的倾斜地形,和地下水天然坡度等特点,将汇聚的地下水,顺渠道而流至坎儿井的终端,引水出地面流入渠沟,再进行灌溉。这种聪明的设计,正好克服了当地蒸发量大、风沙大的不利因素。藏于地下的渠道,不仅免于被风沙淹埋,也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据统计,新疆全区共有坎儿井2000余条,其总计长度在5000公里以上。有人称坎儿井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是新疆特有的“万里长城”和“地下运河”,它曾是新疆干旱区绿洲的生命线和生态脉。怪不得当年林则徐勘察吐鲁番水利时,曾惊叹这一奇特工程为“诚不可思议之事”。

猜你喜欢

坎儿井火焰山葡萄沟
坎儿井基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疆坎儿井研究及未来的发展
哈密坎儿井发展现状及保护应对策略
火焰山
甜甜的葡萄沟
Aqueducts
火焰山下葡萄沟
国家AAAAA级景区葡萄沟
葡萄沟写意
火焰山下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