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戴焱淼:做电竞研究的垫脚石

2019-07-21杨直

电子竞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垫脚石专著共识

杨直

Q:记者

A:戴焱淼

Q:我看您在书中相当于用赛事给电竞画了一个圈?

A:我在序言里面也说了,画地为牢嘛。因为最近几年的讨论中,电竞一直没边界。没边界的话,这个事情就弄不好,太乱了。作为学者可能也就这一点点价值,给大家画一个参考边界。“仅供参考”,这本书从头到尾,我一直秉承这个定位。

Q:您是第一位写电竞领域专著的学者,您如何看待这个事情?

A:学者的身份可能让写作的目的相对单纯一些,圈外人的身份也能保证一定的客观性和抽离感。书里我也提到了,从我的职业生涯来说,一直在帮大众解决一些疑问,电竞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但竟然好长时间都没有人来解决。

Q:所以解决大众疑问就是创作这本书的初衷?

A:最初是想做教材。大概有将近100万字的原始材料,看完之后觉得还不如自己写一本,因为根本没有足够的严肃的材料去支撑这样一个新兴领域的研究和讨论。连一个基本的认识,或者说较大范围的共识都没达成,这个事情怎么往前走呢?

Q:是学者的身份让您很关注基本认知这类定性的讨论么?

A:如果所有的游戏都是电竞,那电竞产业单独发展也没有意义,还是回到游戏产业里面去吧。到最后,我认为还是要关注人。这么多年轻人到这个产业里面去,如果产业发展不健康不稳定,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人怎么办?万一这成了一场大秀,那些职业选手怎么办?职业俱乐部怎么办?为此付出的社会公共成本怎么算账?这些也不算定性分析,更多是开放式讨论。

电子竞技有着独特的话语体系,所依赖的技能与现实生活的兼容性很低。很多时候,新产业的新政策出来之后,如果方向不准的话,会造成更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应该是由政策造成的。好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共识,在一个阶段内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我就是想把迷雾拨开,或者说给一个参考方案,以便形成共识。争吵估计还会持续,我也从来没寄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什么标准或定论,但是至少各方都能多一个可参照的文本。

Q:我看到后面有几章很理论化地在讨论电竞是什么?

A:对,11章到13章,特别是11、12两章。我自己认为还是有点生硬,但是好歹开了一个口子。从理念上讲,我不想做成传统的学术专著,这应该是一本半学术性专著。大部分人应该能够看懂,甚至希望中学生都能看懂。这是以前作为媒体人的一种习惯,现在作为学者也同样有这种责任。其实算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Q: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A:在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下,不能让商业利益主导。不是说否定商业化,当然要各方一起合作,大家有钱赚,才会发展得更好。但是,一旦利润至上,很多人就只看眼前。如果把电竞泛化甚至神化,与之相关青少年问题怎么解决?行业垄断和公共利益的关系怎么看待?这是无法回避的。

我最大的希望是大部分人都能读得下去。不管是写作方法,还是编辑方法。比如说排版,其实这些细节在最初动笔的时候都考虑到了。现在大家已经很不习惯读长篇大论,所以我宁可让书厚一点,也把版面排得松一点,分段分得多一点,都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多看几眼。如果大部分人看不完,你只要看完第一部分,也知道我要表达什么。如果你还是看不了那么多,你只要浏览里面的粗体字,核心观点全标出来了。其实目标还是,无论你什么年龄,什么身份,对电竞持什么态度,只要你想了解这件事情,把这本书打开你就能看下去。

Q:我看到您使用了很多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

A:对的,这个过程很痛苦,我不同程度地翻看了两三百本书,差不多已经溺亡在大师们的思想海洋里。其实,最开始是想把游戏和电竞分开的,后来发现完全分不开,这也是一种经验主义,有点随大流。当我把那些学术理论放进去的时候,像媒介的,视觉文化的,体育史的,全球化的等等,发现整个就完全混乱了。因为所有的研究一定是讲源头的,讲逻辑关系的。我发现这么一堆砌,没源头了,也没内在联系了,所有的理论都变成了空中楼阁。所以,最后还是做了很多取舍,要去寻根溯源。当然,有的地方可能也不是特别恰当,或者说是浅尝辄止,因为我还是不希望写得太晦涩,那些学术的支撑尽可能融化掉、铺开它,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虚张声势。

在書封的作者简介里面可以发现,我把电竞研究放在了一个很低的地位,为什么这么写?说实话,我称不上电竞专家,只是用学术和媒体的语言、逻辑去分析电竞的一个新学者。一些更年轻的学者可能还驾驭不了,年长的前辈可能对这个领域确实不熟悉或者没兴趣,我捡起来、做出来,也是个巧合。我知道自己的功力远远不够,还有很多不足。但是这个工作总要有人开始,我就做那块垫脚石吧。

猜你喜欢

垫脚石专著共识
一石二用
一石二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专著
商量出共识
小知识·专著、编著、编书、教材的界定·编书
漫画四幅
专著推介
《再生医学- 转化与应用》大型学术专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