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激发

2019-07-19童贵金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黑板个数苹果

童贵金

摘 要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学生的学习地位,应试教育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状态。这样,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关键词 数学 思维激发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思维激发,首先要摒弃应试教育理念。应试教育是教师中心,教师主宰课堂,搞注入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没有充分思考的机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素质教育,教师转变了角色,由主宰课堂的中心变为启发诱导的主导。象导演一样,只是导而不能代替演员。在导之有法的前提下,演员们一是按导的内容导的方法去做,一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演出个性鲜明的角色来。数学教分也是如此。教师要激发思维的积极性,首先要激发兴趣。对数学有了兴趣,才有思维积极性的产生,无兴趣,老师在上面讲,他在下面打瞌睡,激发数学兴趣的方法很多,一是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二是课堂教学的激发艺术。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可以讲我国的数学发展中的成就,引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以讲数学在当代的重大成果,可以讲生活中的数学。对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的数学最亲切,最有用,讲那些不懂数学的笑话,可以从反面说明数学的重要性。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总的興趣有了,那就看课堂教学的艺术了。

化抽象为形象,激发思维。数学是抽象学科,小学生形象思维很强,但抽象思维不强,这就要化抽象为形象。

例一,教10以内的数认识。一般以数代表的个数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线线,画点点,比如了画三个点或三根线段。但点点与线线在生活中找不住,应接着把点线线扩展到实物。有位教师在黑板上写上1—10个数。教1,画一个点,在桌上摆上一个苹果,教2,就画两点,又在桌上摆上两个苹果。以此类推,一样的教法。1—10教完了,认为学生全掌握了。但当抽问检查时,说1是什么意思。回答是1就一点一个苹果,问8是什么意思。回答8就是8个苹果。令人啼笑皆非。这显然是把学生教死了,没有激发思维的积极性的结果。因为如此,若拿出8个洋芋,学生便不知是多少了?这不是笑话吗?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可以用以下方法。如教2,在黑板上画上2个点,强调说,这两个点代表什么?什么事物都代表。如两个苹果,在桌上放两个苹果,两个洋芋,再放两个洋芋,两个乒乓,再放上两个乒乓,再让同学们举出同类例子,还有两个什么?这是学生的思维便激发起来了。他们能回答两本书,两个人,两棵树,两块地,两个馒头。好,这样,每个数的代表功能就理解透彻了。当拿出6个鸡蛋让学生用数表示时,他们会写出6,写出6,而不致于拿出别的东西就不知怎么办了。这就是化抽象为形象激发思维的例证之一。例二,教除法时,道理也是抽象的。若没有实际情境的加入,也很难把学生讲懂。如教10以内的除法。先教等分除法,先让学生理解等分除法的意义是把一个东西分均分成若干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的方法,接着在黑板上画上8个点,表示8个物体,用线段把它2个2个地隔开,表示平均分成了4份,问学生看一看8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学生能回答分成了4份,每份是2个。这样,似乎学生已懂了。其实还有不懂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激发思维才行。这时老师说,同学们你们不要以为已经懂得除法了,但在实际生活中,还要遇到问题呢?这句话就有启迪思维的作用。什么问题呢?说来听听。这时老师见求知的兴趣被吊上了口味,因为,生活是每个学生都遇到的,所以他们迫切地要知道一些东西。老师接着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树林里,猴子给小动物们分发苹果,一共有9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小白兔、小松鼠、小山猫各一份。想一想他们每个可以分得多少个苹果。大家9?=3,回答“3个苹果”。又问分平了吗?“分平了”。但是小白兔垂头丧气地不高兴了。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吧。小白兔分到的全是小苹果,而松鼠和山猫分到的都是大苹果。都是3个,但公平吗?不公平。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学们想想怎样才会公平?这句话又激发了积极的思维。有的说,大小兼搭着分,他是在生活中看见过分东西的。有说,不分个数,分斤两,大小兼搭着分。他是在生活中看见过分东西的。有说,不分个数, 分斤两。老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聪明思考。这时老师才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这个问题的问题出在哪里吗?同学们百思不得其解,老师接着说,问题出在分的依据上。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这个东西总的价值以什么为依据。是重量还是个数。如果以个数为依据,9个苹果,分3份,每份3个,没错。但如果以重量来分,就要先称一下总重量是多少?比如6两,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两。苹果有大有小,就决不会每份3个。那就用什么方法解决呢?让学生回答,经思考回答,把苹果切碎,用秤称。好老师又给予充分肯定。这时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题让学生评定正误。人把一堆玉米平均分成3份,你能分吗?经启发形成共识,缺少了依据。一堆玉米,是按斤两分为依据,就称一称决重量,然后再分。如果以体积为依据,就用容器量,比如用盅盅一盅一盅地摆在地上,看看有多少盅,再分。这时老师又给出一个问题。有个农村的村民组长要把一车甘蔗平均分给全组的人,他叫来一个人,对他说,把这些甘蔗平均分给每一个人?这个人能分吗?回答不能。问为什么?回答,缺了依据,应怎么说,回答是按斤两平均分给大家或按根数平均分。好,老师给予肯定。学生对分的依据终于搞清楚。

参考文献

[1] 任顺元.素质教育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黑板个数苹果
擦黑板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长在黑板上的诗
晓黑板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