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宝生 走好智能时代中国教育发展道路

2019-07-19陈宝生

中国教育网络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能发展

编者按:

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路”为引,以智能教育为“轴”,通过回望中国教育“走过的路”,盘点中国教育“探索的路”以及思考如何走好“未来的路”发表了主旨报告,为与会者分享了走向智能时代,中国教育的思考和探索。

陈宝生 教育部部长

站在智能时代门口,回望中国教育“走过的路”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一个历史的关口,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回望走过的路,很有意义。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确立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让13亿中国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

中国有各级各类学校51.89万所,在校生2.76亿人,规模世界之最。我们积极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国家公共财政投入制度。建成了全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2018年资助困难学生1亿人次,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700万学生。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及,中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9%,盲聋弱智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达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学前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都在80%以上。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上线在线开放课程1.25万门,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选学人数突破2亿人次,超过65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更加便捷、即时、个性化的学习途径,促进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201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1.7%;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2018年全国92.7%的县(区、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59.12%和86.22%;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96.65%和92.1%;高等教育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开放大学办学组织体系立体覆盖全国城乡,建立3000多个学习中心,在籍学生340多万人。

让孩子们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生活、就业和能力的准备,无疑是当今教育的重要命题。

面向智能时代,盘点中国教育“探索的路”

智能时代,我们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既是探索者也是传播者,既是分享者也是受益者。我们深刻认识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此中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孩子,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随着近年来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中国又相继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面对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正在组织研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对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发展作了一些新的思考和规划,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比如,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在职业院校,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积极搭建研究平台,计划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培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团队和专门高级人才。通过采集和挖掘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等全过程大数据,为教师的智能教学提供支撑。尝试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基地,组织开展智能教育领导力研修和教学能力研修,努力帮助教师在观念、态度、素养、能力等方面作好准备,迎接智能教育时代的到来。同时,大力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开源人工智能研发平台或展馆,鼓励人工智能科普创作,支持社会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能培训。

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今,面对人工智能技术一步步走出实验室,走进日常生活的现实,我们已经开始了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走进智能时代,思考如何走好“未来的路”

人工智能是实现教育生态重构的有效手段,相关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广泛应用,将彻底改变教育的时空场景和供给水平,将实现信息共享、数据融通、业务协同、智能服务,推动教育整体运作流程改变,使规模化前提下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教育成为可能,进而构建出一种新的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教育生态体系。智能技术对教育行业的渗透打破了传统教育系统的固有生态,使其开始向智能教育的新形态迈进。在高度关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密切关注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如人机关系的伦理困境、个人隐私的滥用危机和新技术应用的数字鸿沟等。我们要秉持积极审慎的态度,踏踏实实走好未来智能教育发展之路。

在我看来,未来智能教育发展可能有这样几条路——

普及之路。及时将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变化提炼概括为新的话语体系,根据大中小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让人工智能新技术、新知识进学科、进专业、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教案,进学生头脑。同时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中设置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培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我们还要在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在全民科普活动中,增设有关人工智能的课程和知识,进一步推进全民智能教育,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养。

融合之路。人工智能是一项存在无限变量的技术。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将可能以超乎我们想象的速度增长。我们要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起教育与人工智能产业的对接对话机制,将产业界的创新创造及时地转化为教育技术新产品,稳步推进包括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设施的智慧校园建设,提供更多更优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基础设施。

变革之路。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校治理方式变革、推动终身在线学习中的作用。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建立教育教学数据支持体系,以智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体系,推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助力实现因材施教,构建智能化的终身教育体系。以智能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决策的科学化、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提升教育治理能力。以人工智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和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的水平。

创新之路。我们将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力量,深入开展智能教育应用战略研究,探索智能教育的发展战略、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积极推动建立长效投入机制,汇聚优质学科资源和高校、企业等方面的研究力量,优化产学研用一体的智能教育技术研发体系,充分挖掘现实发展需求,整体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发展,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教育领域的转移转化。同时,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数字公平”,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特别是企业界、产业界的积极性,努力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加大投入、配置更多资源、提供更优服务,让技术弥合差距、缩小鸿沟。

(本文来自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讲话,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2019:人工智能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人工智能与就业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数读人工智能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