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和师生关系对课程的影响问题

2019-07-17兰青青

文教资料 2019年1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兰青青

摘    要: 本文旨在研习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下的理想师生关系内涵,优质的师生关系应建立在课程教与学、评价的基础上,学科核心素养应以“共同体意识”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创新教学研究视角,“评价成果产品化”是师生关系得以良好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思想政治学科师生关系的建构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    师生关系    共同体意识

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语境中,师生关系仅仅是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学关系吗?师生关系的内涵和质量对课程与教学有什么样的影响?课程与教学对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怎样的独特功能?或许可以通过解读和反思新课程标准和学科教学管中窥豹,本文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为例探析师生关系对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一、树立课程共同体意识

构建“课程共同体”师生关系。帕克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共同体”一词,他认为“真正的共同体承载着教育的使命”“令求知者和被知者成为合作和共谋的伙伴”①。共同体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不是课程,课程只是师生共同体意识的学科活动之一。师生共同体本身包含的意蕴更深,不仅表现在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实施中,而且表现在师生互动中,在师生互动中各自生成课程意义和学习意义。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转化成为“课程—师生—评价”模式,而不是以往的“教师—课程—学生—评价”模式。

但是强调共同体并不意味着忽视师生个性发展。根据2017版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师应该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独特德育功能,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师应该运用个性化教学构建双主体型师生关系,但是这样的双主体必须有共同的课程意识,即要创建以“课程共同体”为核心素养的双主体师生关系。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理解何为“个性”,何为“个性化”。“个性”不等同于“个别”,“个性化”不等同于“个别化”,“个性”是指“个人的某种具有特征的性质与性格,是通过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方式的差异、兴趣与爱好的方向和学力差异把握个性的”②。同理,个性化的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并且适应学生个性的教学,体现在师生互动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课堂情境的创设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将师生关系置身于课程要求的“教学做合一”中,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成为思想政治课程的“主体”,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则成为师生关系的“共同体”意识的主导。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引导、预设、评价”上,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体验、反思、自我生成”上,此处的“个性化”情境的创设方式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置有激励性质的评价监督机制,促进师生在情境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促进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此处特别指出的是评价机制的个性化、多样化、综合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评价机制应该由师生共同制定、共同参与,即首先评价机制的制定既有老师的参与,又有学生的参与。其次评价者既是教师,又是学生,最后评价对象既有教师,又有学生。思想政治教师不仅是课程情境创设者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体验者,而且是个性化评价机制的设计者、参与者和目标对象,学生与教师的学与教都置于彼此的评价范围内,这样的教学才是个性化教学,这样的評价机制才是具有鼓励性和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基于这样的角色定位和评价机制才能真正建立双主体型师生关系,思想政治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师生的“共同体”。

二、构建教与学的共同体意识

无论是“学生中心主义”还是“学科中心主义”思想,都存在这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那就是虽然都能突出某一个主体或者客体的教育功能和意义,但是难以找到两者或者多者之间的联系,而联系应该是教育主体和客体能够真正产生教育作用的关键。关键是找到这个能够将教育的主体客体相联系的事物,现在学科素养可以成为这样一个关键的联系事物。学科素养并不意味只是为学生的成长打造的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学科教师量身定制的教育教学要求。学科素养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本学科知识后的最高层次的培养目的。另外,教师教学生学习之前必须着力提升的内在素养,与其说是课程联系着师生的教与学,不如说是学科素养联系着师生教学关系、生活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思想政治教师在学科教学之初怀有如此的教育教学态度,那么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传递、社会公民公共活动的参与引导才能有底气、有创新力地通过课程施于学生。

以目前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中的“政治认同”和“科学精神”为例。首先政治认同的引领,因为在现实学科教学中存在部分学生群体单方面地在教科书理性书面语言的灌输中“承认”政治认同这一学科素养,师生之间缺乏理智层面的逻辑影响力和情感层面的心理感召力,要在学科教学中实现“政治认同”的基础应该是师生关系的认同,师生双方在情感和理智上的双重认同,这个空白是通过建立在师生认同的基础上实施学科素养政治认同,让师生认同成为学生与学科素养政治认同之间的过渡。其次是科学精神,人们往往对政治学科这一文科特质十分明显的课程提出“科学精神”学科素养存在很多异议,但是只有深入研究中学政治课程才会发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学理源起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想最大的地方在于“唯物辩证法”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正是现代科学世界运转的核心理念,所以师生关系对于培养这一学科素养的成效至关重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首先需要将人的本质——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辩证唯物地灌输给学生,师生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也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关系,所以师生关系不仅是一个过渡基础,而且可以成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实践内容之一。

三、创造评价共同体意识

首先需要创造富有“评价成果产品化”式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需要增强学到的知识的“成就刺激”,陶行知提倡的“小先生”式教学便是通过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成就刺激”实现师生关系的创造和再发展。比如:设置“有多方参与”的思想政治作业。

设置思想政治课程作业的目的应该符合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培养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而且需要创造具有检验性质的思想政治课程作业培育。比如政治认同学科素养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成就后,不一定就能形成政治认同的学科素养。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担任“小先生”的角色,向他的学生教授自己学到的政治知识,这里的“学生”对象比较宽泛,可以是他的同学、朋友,也可以是家人甚至是老师。通过这样的作业练习,学生不仅更加相信和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而且对教给他的知识和教师有更亲近的关系。从这一点上可以说“小先生”式的思想政治作业不仅是一次思想政治课程作业形式的变革,而且是思想政治学科师生关系构建方式的一次创新。再以“法治意识”学科素养培养为例,法治意识在中学政治学科素养培养中最具体的体现是“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可以运用在思想政治作业设置上,由于思想政治作业具有很强的德育功能,关于德育方面的作业可以通过设置一系列依靠规则意识才能完成的活动实现,比如关于家庭教育的主题汇报(和家人相处的规则意识))、社会规则的遵守记录(社会基本规则)、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实践作业(比较普遍的伦理道德准则)等形式。

其次,以往的课程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之后“学得怎么样”,“小先生”式的课程评价方式不仅着眼于评价学生学得如何,而且着眼于将这个评价标准设置为学生“教得如何”。学生如果学得好,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自如的,这会对学生完成“小先生”的作业有重要影响,同理,如果学生将“小先生”作业完成得很好,那么从实践意义上讲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比如在学生学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成就后,将所学的知识教授给其他人或者运用于实践后形成了怎样的结果,把这样的学习结果汇集在一起形成小组汇报或者成果分享会,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辅助内容。雖然这里要考虑学生的“小先生”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但是主要考验的是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解透彻、传达透彻,因为根据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语言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这个评价过程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而且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的认知发展。

四、结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师生关系之于课程与教学的作用、课程与教学之于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会产生更加有教育精神的发展,健康、质优的师生关系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过程的重要纽带。新课程和新的教学生态必然会促进人们对于提高师生关系内在质量的需求。师生关系绝不仅仅体现在上课的几十分钟里,更应该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与评价的重要参与因素,同时师生在参与过程中将教师的课程力和学生观融入师生互动、师生互评中才是课程与教学赋予师生关系天然的教育关系和伦理关系的重要功能。

注释:

①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9.

②钟启泉.尊重个性,消除“学习落差”[N].中国教育报,2018-1-10(5):1-2.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9.

[2]钟启泉.尊重个性,消除“学习落差”[J].中国教育报,2018-1-10(5).

[3]徐万山.论教师课程力及影响[J].中国教育学刊,2011(8):39-41.

[4]徐碧波,卢钰,项耀明.中小学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J].决策与信息,2016(1):159-166.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后浪&前浪 艺术史上的师生关系
生成性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改善的几点策略
浅谈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方法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在硕士点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氛围的研究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