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刻“造物”视角下的艺术对平面的初探

2019-07-16王宇恒

参花(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字体设计造物标志

摘要:篆刻作为一种具有“造物设计”的作品,在其发展中一脉相承,并有内涵独特的“设计元素”贯穿其中。篆刻艺术为标志、字体、海报设计创意构思的源泉,对篆刻中文字图案的章法进行解构、重组、排列组合,可以表现出具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的设计作品。

关键词:篆刻艺术 标志 字体设计

一、三代时期印章风格与标志设计

提到篆刻艺术不得不提到汉字,可以说字体是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骨架”。据史料、文献记载,汉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传承并一直沿用至今的象形文字。远古先民的结绳、契刻、画符号记事,至象形文字的萌芽时期所创造出的富有生命力的符号图形,都可以称之为“汉字”设计的范畴。新石器时期的先民们,在陶器与石壁上刻画的抽象或具象的图腾与符号,是汉字字体“设计”的早期形态。《古文字学初阶》中谈及汉字的起源,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1]据《说文解字》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早期彩陶、黑陶上面刻画象形文字的符号、意味着早期的符文出现伴随刻画的痕迹。从符号刻画到甲骨文都是用镌刻的方式记载着最初文字设计的演变过程。随着符号、象形、早期文字的发展,印章艺术也就逐渐出现萌芽状态并一步步发展而来。早期的印章艺术与象形文字造物是相辅相成,也是相成相辅的。于省吾的《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记载印章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历史。[2]

从玺中可以看出,“印章艺术符号”在当时的制作之时就体现出一定的“造物设计”思路。设计思路就是简单的图形,图形就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在设计语言中它是特定的象形文字符号。但在思维语言中,它既是文字的,还可能是形象的,更可能是综合性的符号。在图片中可以从整体的造物设计上大致推测三代时期印章艺术符号图形的“造物设计理念”线条上多以简单的短线条为主,符纹上以某种神秘的图案处于视觉中心,画面感很强烈;排版上在方寸的空间之内,符纹设计处理都具有均匀的对称性;空间结构有舒有紧、有合有散,有序合理的排版初具审美“造物意识”的倾向;在艺术风格上具有一定的装饰意味,在视觉上产生耐人寻味的感觉;在表现主义上出现的符纹主要还具有一定的象形意义,实用主义的功能鲜有;三代时期的印章,在符纹的设计、空间的结构排版、线条的结构疏密处理上,与当代标志设计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论在设计形式上、还是深层内涵上,都体现出印章符号对于设计用简单的形式传递丰富内容的理论意义。对当代大视觉整体上都以白底朱文为大节奏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结构上全封闭式格局架构;标志装饰手法处理上都运用规矩、简单的线条,几何硬边的线型处理字体和图案之间的空间关系;上紧下松的排版布局,根据黄金分割比例视觉中心略高于图形中心,排版布局上部要尽量紧凑,下半部则宽松,部分留白,这样有松有弛达到视觉和审美上的均衡;视觉中心的内部图案呈中心对称性,使字体及图案之间的比例、规则、动势构成十分和谐的画面;标志设计更大的优点是跨越民族性语言的交流。

二、篆刻的“解构”与重组

篆刻中对章法的节奏与韵律、均衡与统一、形式与表现,以及对形体结构的概括、穿插、延伸与挪让的表现手法及装饰性的表现能力,都让人为之惊叹。这门“方寸之内”的中国传统工艺有着千姿百态的字体演变与空间布局。其字体结构上“拆分”“嫁接”与“重组”,字体处理上朱白文演变的表现形式、留白与纹理多样形式,字体布局上印面的各种布局效果,采用各种各样的装饰手法,印面穿插丰富的表现效果,都可以称之为“解构”与再设计。仔细研究发现,这些篆刻艺术的“解构”特征对于当代的字体设计、字体排版、字体创新有着巨大的再设计意义。

笔者认为,如果说篆刻造物是篆刻艺术的骨骼框架,那字体的“解构”就使篆刻艺术在造物设计上有了血液、生命和灵魂。“解构”对篆刻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章法解构讲究的是整体的布局,这个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各个空间、各要素组成的,彼此相互呼应和联系。因此,篆刻艺术的章法是各字体是灵动的、和谐的、有条理的,“解构”“重组”相互排列,是一种有设计、有意境、有升华的字体设计整合。这种有设计、有意境、有升华的字体整合理念,既要继承篆刻工艺也要结合时代特色。解读其中的“造物”设计理念,再同空间、不同材料进行交叉,

设计成一个新主题、新形式的字体。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篆刻中“造物”元素的解读发现,它的风格在各种篆刻作品形式中传递着设计元素的语言。提取篆刻艺术造物设计中的章法、布局进行高度概括,然后进行重组、排列组合再设计,把握好传统的篆刻艺术“造物”理念对设计上秉承古中出新的思路,融入时代设计元素思路进行升华,可以开拓出一个更具有篆刻艺术内涵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沙孟海.印學史[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王宇恒,男,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学)(责任编辑 肖英奎)

猜你喜欢

字体设计造物标志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认标志
造物美学
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探析
医改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