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县城区水系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初探

2019-07-16刘张翅

智能城市 2019年11期
关键词:无为县环城西河

刘张翅

(无为县水务局,安徽 芜湖 241000)

1 项目背景

1.1 基本概况

无为县隶属芜湖市,地处皖中,南濒长江、北依巢湖,承东启西。无为县为江淮重镇和江防前沿,县名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全国四大名城”。无为县,现辖20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全县总面积2 022 km2,总人口121.4万。

1.2 中心城区水系治理的必要性

2016年6月,无为县统一部署“环城河综合整治”;2017年,推出《无为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进行入河排污口排查,制定《入河排污口整改方案》;2018年4月,排查饮用水源地及备用水源地风险源;2018年6月,实施环城河清淤工程;2018年9月,启动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

开展无为城市水环境系统治理,是提升无为城市品位,打造“水脉绿城”的需要,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

2 现状及问题

2.1 水安全现状及问题

(1)中心城区水系现状及问题。中心城区水系主要由外围花渡河、西河,老城区环城河,城南新城水系和晏公圩水系组成。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工具变迁,为完善交通系统,环城河上先后修建起了13座桥梁或断坝,将二纺闸至小河口、二纺闸、小河口城防站间环城河隔断成互不连通或连通性很差的若干段水体。

(2)防洪体系现状及问题。中心城区防洪体系由外围西河大堤和花渡河堤、花渡闸、二纺闸、小河口城防站以及江西桥至上三溪之间人工河道组成。

通过二纺闸、花渡河堤、小河口城防站、西河防洪堤抵挡来自花渡河流域及西河流域洪水,通过花渡河下游人工河道疏导花渡河流域洪水,进而达到防洪目的。

(3)排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心城区划分为8个排涝分区,其中,花渡河自排区、风河自排区通过自流方式排水,其他分区均通过水泵抽排方式排水。

2.2 水环境现状及问题

(1)水环境现状。外部水系水质优良,水质稳定在Ⅲ类;内部水系水质较差,水质为Ⅳ~V类。

(2)水环境问题。污水收集系统不完善,控源截污能力不足。

①老城区雨污合流,支管不足。内部水系存在溢流污染和污水直排;城乡结合部支管覆盖率不足,外部水系存在污水直排;无为县污水厂规模4 万t/d,城东污水厂规模2.5 万t/d,城区污水厂规模经复核仍有1.5 万t/d左右的短缺。

②面源污染问题不容忽视。老城区和新建城区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初期影响显著;外环水系仍存在分散农村生活、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

③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筑坝修路和闸站建立造成环城河水系内部及与外部均不连通,水体基本不流动,水体自净能力几近消失。

④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内部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堤坝周边滞水区蓝藻水华频繁爆发;环城河环城北路等河段岸坡防护生硬,滨水自然生境退化严重。

2.3 水景观现状及问题

(1)建设不系统,达不到“水脉绿城”的总体要求。滨水景观建设缺乏连续性及完整性,且部分建成区品质不高。已建设区及已规划区域也缺乏系统的绿道规划,配套服务设施不足。

(2)历史文化体现不充分。无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现有滨水景观整治缺少文化展示,水文化氛围淡薄,未能体现无城千年古邑之地位。

(3)缺乏城市水系总体规划的引导。作为水网密集、水城相依的水乡泽国,水景观资源丰富,但缺乏对水网、绿网生态功能的整体性考虑。

3 综合治理方案

3.1 总体思路

3.1.1 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把解决护城河水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满足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

(2)突出顶层,全面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全面梳理“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文化)”等要素,以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因素,统筹规划,形成系统方案一张蓝图干到底。

(3)重点突破、系统治理。以水安全保障为基础、以水环境改善为核心、以水生态修复为补充、以水文化提升为引领,重点实施环城河截污和水系活化工程,打造无为生态绿城。

(4)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施治、公众参与”的水系治理模式。全面落实河长制,统领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加强衔接,协同推进项目实施。

3.1.2 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无为县“水脉绿城”的特色定位,对无为县中心城区水系治理进行系统规划,依托环城河、花渡河与西河骨干水系,统筹“防洪、排涝、水生态、景观、历史与文化”等要素,通过“控源截污、河道清淤、生态修复、活水补水、文化提升”等措施 ,重构河流水系、提升水生态景观、重塑历史人文,实现“安全无为、生态无为、文化无为”的目标,恢复无为历史荣光,提升无为人民在水生态环境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技术路线。

无为县城区水系综合治理规划如图1所示。

图1 无为县城区水系综合治理规划

3.2 水系规划方案

(1)规划原则。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分期实施、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2)工程规划方案。近期:为连通花渡河、环城河与西河,新建二纺厂闸—植物园间2处、大安桥、小安桥、滨河路—无仓路间2处共6处桥涵,新建小河口防洪闸,挖除二纺厂闸—植物园间养殖分割坝并清理疏浚河道。

远期:为构建城南新城与环城河、花渡河和西河的联系,扩建锁埂节制闸、未家村节制闸。

3.3 水质提升方案

(1)提出“控源截污、水系活化、生态修复”等综合措施体系,并通过建立入河污染物—水质目标响应关系模型,科学提出分区治理措施,做到“精准施治,一河一策”。

(2)控源截污工程方案。扩建无城污水处理厂;城区排水管网进行系统检测并修复管网病害;对老城区雨污合流管网进行改造并增设初期雨水调蓄池,延伸支管及城乡结合部支管。

(3)活水工程方案。

①基本原则。

安全性原则:引水时段应同城市防洪排涝有效衔接,优先保障城市安全,引调水主要安排在非汛期。同时,应确保引水水源水质不低于环城河水质。

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如新建花渡闸、二纺闸、城南泵站等,充分发挥现有水利设施的功能。无为县治水工程方案如图2所示。

图2 无为县治水工程方案

②综合调度方案。

非汛期(10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非汛期花渡闸闸上水位拟定控制在9.5~10.0 m,调节控制二纺厂闸上水位为9.6~10.1 m,环城河景区水位控制在9.5 m。小河口闸、二纺厂闸均为开启状态,花渡河水汇入环城河经小河口闸自流入西河。

适时开启锁埂节制涵、城南4号泵站涵、未家村节制涵引花渡河水入官圩、晏公圩并通过城南1号、2号、3号泵站抽排入西河,实施城南新城水系换水。

汛期( 5月1日至9月30日)。当西河无城站水位<9.5 m时,花渡闸闸上水位拟定控制在9.5~10.0 m,调节控制二纺厂闸上水位为9.6~10.1 m,环城河景区水位控制在9.5 m,继续实施换水排污。

城南各排水片区可根据水质状况,适时开启锁埂节制涵、城南4号泵站涵、未家村节制涵,实施换水排污。

(4)目标可达性分析。

模型搭建:收集河道地形、水文气象、闸泵、污染源排放等资料,建立二维水量水质数学模型。

边界条件:入流边界给定水位边界,二纺闸水位控制在7.6~8.1 m之间(进水流量为1~8 m3/s),水质类别为Ⅲ类;控制小河口防洪闸出流水位为7.5 m,水体实现自流。

初始条件:水位为7.5 m,环城河本底水质类别为Ⅴ类。

水质可达性分析:充分考虑控源截污工程、活水工程等实施下,利用构建的模型分析水质改善程度,确定最优的水质提升方案。

经预测,二纺闸不同控制水位(7.6~8.1 m)下活水流量在1~8 m3/s,相应的水质达标换水时间约为1~5 d。

在控源截污工程实施条件下,活水工程可有效改善环城河水质,换水后水质可稳定维持在Ⅲ类。

环城河引水方案通过水位高程差(0.1~0.6 m)实现自流活水,运行费用少,经济可行。

(5)生态修复方案。

内部水系:结合景观规划种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并辅以微生物生态修复后投放底栖动物及鱼类。

外部水系:进行滨水带修复。

3.4 水景观打造工程方案

(1)突出重点,水城融合。结合现有规划,统筹考虑中心城区环城水系,以“三大圈层、四大策略” 完善“水脉绿城”的城市营造格局。

①三大圈层:古城文化圈、魅力都市圈、产业复兴圈。

②四大策略:连水润城,交织蓝绿图底:联通水网,盘活水系,与城市公共绿地、生态廊道、城市绿楔有机织补,构成蓝绿交融的生态图底。文化固城,彰显古城风韵:以环城水系为文化坐标,以西河、花渡河及其他支流为环蔚,形成由内向外的多个景观风貌圈层。活水营城,重塑魅力水岸:贯通慢行交通、完善服务配套,结合周边用地及河流自身特色,打造有辨识度且多样化的水岸休闲空间。水城一体,激活滨水空间:以文化产业的孵化激活水岸空间,传承文脉,实现无为县的绿色创新发展。铸造核心,复兴文化:以环城河景观整治为基础,融入历史文化元素,策划文化复兴工程,重现“全国四大名城”历史荣光。风貌塑造:突出无为历史文化,改造提升环城河8座桥梁,贯通环城文化旅游航线;疏解老城密度,整治滨河建筑界面,强化公共艺术系统设计,塑造“团城环河”古城风貌。文化激活:依托古城墙修复,策划夜游环城等沿河文化旅游项目,展示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吸引人气,复兴千年古邑无为城文化 。

猜你喜欢

无为县环城西河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浙江省金华市环城小学教育集团第二小学
机械发泡温拌沥青技术在贵州兴义环城高速公路的应用
环城旅行
西河水云间
作品赏析(8)
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