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小城市停车系统规划
——以于都县中心城区为例

2019-07-16

智能城市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于都县泊位停车位

梁 诗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00)

1 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8.52%,其中56%的城市属于人口规模小于100万人的中小城市,且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了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面对城市化、机动化快速发展阶段,停车系统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选择。对中小城市而言,由于历史遗留原因,配建标准低下,停车政策与管理落后以及财政支持不足等原因,导致中小城市的停车供需矛盾与大城市比较更为突出,“停车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与“焦点”。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城市的停车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2 中小城市交通与停车特征分析

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区的交通出行与停车特征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次数方面,相应地停车将会出现不同的需求。

(1)出行目的以通勤为主。通过调查,由于中小城市居民的生活较为简单传统,在中小城市以上班、上学为目的出行占工作日出行总量的85%以上,日常的停车需求目的地也以行政办公为主。

(2)出行距离短,出行次数多。相比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城区面积不大,出行距离约为5~8 km左右,因此,相对于大城市一般只有早晚两个高峰,中小城市还会出现午高峰,是由于中小城市一般有回家午休的习惯。相对于大城市的日均出行次数2.3 次/d,中小城市的日均出行次数在4~6 次/d之间。因此,中小城市对于短时停车的需求相对较大。

3 中小城市停车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停车供需不平衡

社会公共停车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距较大,城市停车供需矛盾突出。按国标社会公共停车场面积0.8~1.0 m2/人的标准,中小城市远达不到这个标准,中小城市的现状是住宅配建停车标准较低,配建停车场缺乏。

3.2 停车设施布局不合理

停车泊位的分布也非常的不合理。现有独立占地公共停车场的数量非常少,且规模小,而且占用了部分城市的广场、绿地、交通通道等空间,对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贡献比较小。路内停车有很大比例分布在交通集散程度高的主干路两侧,泊位周转率低。

3.3 停车建设标准单一

3.4 停车管理手段落后

路内停车收费不合理,缺乏合理有力的停车管理制度,是造成车辆随意停泊、长时间停放的主要原因。由于对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不到位,违章停车、随意占道停车比例大。此外,停车收费管理手段落后,如电子停车收费、停车收费咪表等缺乏。

4 中小城市停车发展策略

针对中小城市停车系统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分区域、分时段实行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给。

(1)大力推进绿色出行,缓解停车矛盾。提高公共交通系统服务水平,减少出行时间,增强服务的便捷性,缓解停车矛盾;通过政策有序控制小汽车的增长趋势,控制中心城区停车总规模。

(2)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缓解停车供需矛盾。根据车辆发展阶段,提升与优化建筑配建停车指标,增加配建泊位供应;注重公共停车场的规划建设,缓解重点地区的停车供需矛盾;鼓励建筑内部挖潜改造,引入立体停车设施,缓解周边停车矛盾;因地制宜设置路内泊位设置,调节停车运行状况。

(3)建立停车政策分区,明确差别化的停车政策,优化车辆分布。根据不同地区的交通特性需求,优化车辆分布,实现动静态交通的供需平衡;不同地区公共停车场采用差别化的鼓励政策,有效实现交通资源分配;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停车收费标准,一般中心区高于城市外围地区,通过价格杠杆实现交通均衡分布。

(4)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和执法力量,加强停车违章处罚力度与覆盖范围,保障停车有序。加强停车执法力量建设,改善管理手段,提高停车管理覆盖率;引入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提高泊位资源的利用效率;鼓励配建开放,建筑泊位错时共享,提高公建利用率;路内停车引入咪表管理技术,提高停车管理水平。

5 于都县中心城区停车系统分析

以《于都县中心城区停车设施专项规划(2017~2030年)》为例,介绍适合中小城市的相关停车发展战略。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邻瑞金市,南与会昌县和安远县交界,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县城距赣州市65 km。于都县域总面积2 893 km2。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为123.8 km2,2030年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45 km2。2016年,中心城区现人口约27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20.48 km2。

5.1 于都县中心城区停车设施现状

于都县中心城区有社会公共停车场共4个,位于南门广场、龙都市场门口、规划建设局前空坪、长征广场,总占地10 400 m2,共提供停车位176个。共有28条道路设有路内停车设施,包括长征大道、红旗大道、渡江大道等,路内停车泊位共有4 230个。

我有些纳闷,我真有这么大的能耐吗?我如果既不懂得疼痛,又可以穿墙越壁,我他妈妈的成了什么?是神吗?不,我是一个鬼了。鬼是和神有着一样神通的啊。

现状的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主要为近年来新建的小区,仅供小区内部居民使用,不对外开放。现状开发小区地下停车场面积共计329 147 m2,每停车位按30 m2估算,约提供10 962个停车位。

5.2 于都县中心城区停车发展策略

于都作为发展中的中小城市,近期缓解重点地区的停车难问题,严格执行停车配建标准,鼓励配建停车场在满足自身停车要求的前提下向公众开放,优化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远期实现对动态交通的平衡调节作用,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促进城市整体交通的良性发展。以人口、建筑密度、公交服务为主导因素,兼顾老城保护与重点地区发展,于都的停车政策分为三类区域。

一类区为停车控制区,主要为于都旧城区由雩山大道、站前路——站前南路、古田中路、渡江大道围合的片区。此区域现状为旧城区,用地高密度开发,主要采取满足基本车位的适度供给,提高经营性停车设施比例,制定高标准停车费率的政策。

二类区为适度供应区,主要包括站前片区、古田片区、贡江新区,此区域是城市快速发展新兴地区,未来建设规模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主要采取调整各类建筑的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增加公建和住宅的建筑配建水平,通过公共停车泊位调节地区停车需求,调整路内路外公共车位的构成关系。

三类区为弹性指导区,主要包括工业新区、木梓岭片区、跃洲片区。此区域是城市外围地区,执行停车收费低标准,拉开停车收费与城市中心区的级差,重视停车设施建设,停车设施配建标准应适当高于二类区。

5.3 配建停车场标准制定

转变传统思路,立足于停车系统的长远健康发展,采取中心区低状态配给、外围区高状态配给的差异化标准,如表1所示,通过差异化的停车配建反向调节停车配置,以此刺激人们选择公共交通,疏散核心区的机动车流量,来实现机动车交通的有序疏导。

表1 于都县建筑物停车设施配建指标建议

5.4 路外停车场布局(见图1)

图1 路外停车场规划

路外停车场是配建停车场泊位的补充和调节,应重点布置在综合性商业区、服务和活动中心、改造潜力小的建成区、交通枢纽等;停车场布局力求符合“就近、分散、方便”原则。规划保留中心城区内现有路外停车场2个,为长征广场、规划建设局前空坪,共提供停车位68个。南门广场停车场、龙都市场门口停车场占用公共空间,建议取消。规划新建65个路外公共停车场(库),停车场位置尽量设在与线网内各线路最短的距离范围内,提供13 566个机动车停车位,每个停车场的服务半径为100~300 m。

5.5 路内停车规划

根据道路条件、现状交通流量以及道路两侧用地发展情况,对于都中心城区道路实施完全禁停、限时停放、不限时间停放三种路内停车方案。

5.5.1 24 h禁停道路

城市交通性主干路及车流量大的生活性主干路,不设置路内停车泊位,24 h禁止停车。包括北外环路、红军西路、凤形路等20条道路。

5.5.2 限时停放道路

部分主干路位于城市郊区,或交通量较小区域,可考虑夜间22:00~次日7:00停车。其他根据交通流量及两侧的用地情况,单侧或双侧设置路内泊位,实施限时停车。包括:芦山路、上欧路、红旗大道等共19条道路,提供7 074个限时停放车位。

5.5.3 不限时停放道路

车行道宽度6 m以上的次干路与支路、小区内通道实行双侧或则单侧设置路内泊位。共规划43条次干路、支路双侧或单侧提供停车位,提供8 917个停车位。

6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大城市才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中小城市同样需要重视。制定合理的停车发展战略、差异化的停车配建标准是其中的关键问题,引导城市路外停车、路内停车规划发展,使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得到相互协调,规划良好的停车系统,有效改善中小城市的停车难题。

猜你喜欢

于都县泊位停车位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基于泊位使用特性的停车共享策略方法
公共停车场内过饱和停车诱导研究
蹲守停车位
于都县中小学武术开展状况调查研究
俄要为免费停车位“瘦身”
车位上的数
启航
赣州市于都县第二中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分析
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