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让国皇帝”耶律倍

2019-07-15滕济楠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滕济楠

摘要:东丹王耶律倍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照常理推断他本该是下一任皇帝。但在阿保机死后,耶律倍却未能继承皇位,反而被迫将皇位让给了弟弟耶律德光,最终客死异乡。然而争夺皇位的失败并不能说明耶律倍在政治上就是毫无建树的,也不能掩盖其文学上的成就。

关键词:耶律倍;东丹王

耶律倍是辽朝早期历史中一位重要的人物。作为契丹第一位皇太子,耶律倍却没能继承皇位,在死后才被自己的儿子耶律阮追封为“让国皇帝”。从他早年的政治经历来看,耶律倍本人也并非没有才干,导致他“让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耶律倍的生平

耶律倍在899年出生,936年去世,享年38岁,契丹名图欲,皇后述律平所生。916年,耶律阿保機建元称帝,作为长子的耶律倍被册立为皇太子。这一年,耶律倍17岁,他的弟弟耶律德光15岁。

耶律倍在少年时便跟随父皇耶律阿保机东讨西伐、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辽史》中记载,耶律倍随阿保机北征乌古部,为先锋都统,大破敌军,俘获甚众,迫使乌古人投降。920年,耶律倍亲率契丹铁骑南下,攻掠云内、天德等地。924年6月,阿保机西征吐谷浑、党项和阻卜诸部,命耶律倍留守皇都监国,处理朝政大事,以保证阿保机在外征伐没有后顾之忧。926年1月,耶律倍又随耶律阿保机灭了渤海国,阿保机在原渤海国之地建东丹国,取东契丹国之意。需要注意的是,在征伐渤海的过程中,耶律倍与耶律德光同为先锋。有人认为,这是辽太祖让兄弟二人公平竞争的表现。我认为,太祖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主持东丹国政务,已是一个十分明显的讯号了。这个时候的耶律倍军事、政治方面的才能都有所显现,可以说是一位合格的皇位继承人。

同时,耶律倍不仅政治军事才能突出,文学素养也很高。耶律倍“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工辽、汉文章,尝译阴符经”,知识渊博。他嗜书为乐,文武兼备,擅长汉文化。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积极将儒家文化引入契丹,促进了文化交流。从耶律倍自小学习儒家文化这一点,也可以看出阿保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是偏向支持的。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耶律倍文治武功,对辽朝早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灭渤海国班师途中病逝于扶除城。随之,皇太子耶律倍与二弟耶律德光展开了皇位之争。最终的结局是耶律德光在母亲述律太后的帮助下继承了皇位,是为辽太宗。而身为太子、皇储的耶律倍在让国之后,又屡屡被疑。于是,耶律倍被迫浮海投唐,受到了唐明宗李嗣源的礼待,被赐名李赞华,冠以“李”姓。在这段时间里,他虽然受到了礼遇,却没有实权,生活依旧苦闷。936年,耶律倍被李从珂加害,死于非命,葬于医巫闾山。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即辽世宗继位后,谥其号为“让国皇帝”。

二、耶律倍让国的原因

东丹国立国半年后,九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辽太祖阿保机患病死于扶余,朝廷大权落人述律皇后手中,全权裁决军国大事。耶律倍被迫让国的原因,普遍认为是述律后偏爱少子,且反对耶律倍过多接受中原文化。但这样看问题,未免有些表面,我认为导致耶律倍让国原因有三个。

一是,太祖离世突然。辽太祖早已将耶律倍封为皇太子,这就意味着他指定耶律倍为其皇位继承人的。在阿保机的多次征伐中,耶律倍大多随军出征,紧随太祖左右,耶律倍的少年时期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度过。太祖若不属意他为继承人,完全没有必要带着他四处征战,悉心培养,锻炼他的能力。但在926年,太祖在出征途中染疾而死,这就意味着耶律倍骤然失去了强大的靠山。而且,太祖虽然与中原王朝一般早早立下太子,却在生前并没有像中原王朝一样拟下圣旨,明确下一任继承人。辽朝毕竟是少数民族政权,继承人问题按契丹旧俗是由世选制推举产生。缺少强有力的遗嘱证明,也就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和耶律倍竞争的失败埋下了巨大隐患。

二是,述律后的干预。述律后在太祖死后掌握大权,当时辽朝人心不稳,外有周边政权虎视眈眈,内有契丹贵族和汉臣施加巨大压力。虽然述律后采用了残忍的手段暂时稳住了局面,但是维持政局的稳定一味地用暴力是行不通的。述律后必须要有足够的势力来震慑投机甚至反对力量,稳定朝局。一般来讲,皇后把持朝政会依靠自己的母族,述律后急于安抚朝中的混乱局势,所以述律后选择了次子耶律德光作为下一代皇帝。述律后选择次子耶律德光,而不选长子、皇太子耶律倍的原因,很多人认为是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而我认为,这是因为耶律德光的妻子既是述律后的外孙女也是其侄女,而耶律倍妻子的家世对其皇位的争夺并无助力。为了辽朝的稳定和家族的兴盛,述律后选择了支持耶律德光,而不是因为偏爱次子。

三是,自身实力弱小。耶律倍被封为东丹王,但是东丹国不是一个简单的国中之国,东丹王病没有完整的实权,必须听从皇帝调遣,自己不得擅自做主。军事实力尤其微弱,《辽史》中记载:“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这就可以看出,东丹王耶律倍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连辖地的叛乱都需要耶律德光的帮助才能平息,更不用说对抗述律后和耶律德光了。手中无权的耶律倍无法维护朝中为自己说话的大臣,只能被一步步的架空和削弱,处境艰难。最终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让”出了皇位。即使如此,耶律德光还是不放心,逼得耶律倍逃到后唐。

我认为耶律倍让国的关键原因就在于实力的不足。耶律倍作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并非没有治国之才,只是没有强大的外戚的支持,难以和耶律德光相竞争,只能被迫让国。

三、耶律倍的影响

在辽朝前期,以游牧生产方式为主的契丹人刚刚进入中原地区,耶律倍倡导儒学的主张也被阿保机所接纳,对儒家的治国思想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付诸于实践,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在对东丹国的治理中,采用“因俗而治”的原则,对汉人和契丹人采用不同的统治政策。这种政权体系虽然与辽代在夺取燕云十六州以后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北、南两面官制的组织形式还不能并论,但却为后来辽代政权机构的演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的范例。

在文化方面,耶律倍自幼好学,接受儒学文化熏陶,并以亲身经历践行儒学思想。他勤奋好学,热衷学习儒家文化并推广之,把中原文化引入契丹社会,促进了契丹文化的发展。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流亡到后唐,更加促进了契丹与汉族间的文化交流。他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也很显著,有少量流传至今,如《骑射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在诗作方面,生活的坎坷也在诗作中留下了影子。耶律倍在逃到后唐之前,曾写过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可以看出,耶律倍被迫离开家乡的酸楚。

耶律倍死后,他的一些后世子孙仍秉承其好学之家风,痴迷于汉儒文化,为汉儒文化在塞外草原的传播与普及做出了卓越贡献。

耶律倍在其短暂的38年人生岁月中,经历了由一国太子到被迫让国的转变,最后落得了客死异乡的结局。他早早地被封为皇太子,却没能即位,而他的儿子、孙子却都是皇帝,这样的对比不得不说是有一些讽刺和悲剧色彩的。在耶律倍与耶律德光之后,辽朝的皇位继承仍是争夺不止,且大多通过政变取得皇位,有辽一代的皇位继承的混乱局面,便是始于耶律倍与耶律德光两系的斗争。

参考文献:

[1]何俊哲.耶律倍与东丹国诸事考[J].北方文物,1993(3).

[2][元]脱脱,等.辽史(卷72):义宗倍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耿涛,李佳桧.浅析耶律倍未能继位及其被封东丹王之因[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1).

[4]耿涛.试论耶律倍皇太子身份的特殊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

[5]刘肃勇.东丹国与东丹王耶律倍[J].辽宁师院学报,1982(03).

[6]袁成.浅谈耶律倍为何成为“让国皇帝”[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