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爱》四个译本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2019-07-15李倩雯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衔接对比

李倩雯

摘要:以Haliday&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支撑,以付悦、宋兆霖、冯小晏、黄源深的《简·爱》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其中对衔接手段的处理,总结原文中不同衔接手段在中文里的处理方式。通常的处理方式为保留衔接方式,解释内容以及转换衔接方式。

关键词:《简·爱》;衔接;对比

一、引言

60年代中以来,语篇研究发展还处于不平衡的状态。19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出“衔接”的概念。《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额正式创立。在本书中,Halliday与Hasan提出了五种衔接手段,即:指示(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并指出语篇分析必须以语法为基础,又必须讲求功能与意义。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来对比各个译文对不同衔接手段的处理方式。语料选择小说的第九章内容来统计文本中出现的五种衔接手段,对比四个译本的原文和译文 总结其在语篇衔接手段的处理方式,以期指导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工作。

二、文本简介及相关研究

(一)文本简介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第九章则讲述的是简爱跑去看望因为肺病即将去世的朋友海伦·彭斯的场景。

(二)《简·爱》译本研究

《简·爱》作为世界文学名著,其译本也是百花齐放,其中为人称道最多的属宋兆霖的译本。而人们开始对《简·爱》的各译本进行系统比较是开始于二十一世纪初。接着便慢慢出现从不同理论角度来比较的译本的趋势。而真正从语篇衔接角度去分析不同译本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初。

马琴(2008)从语篇衔接手段的角度对《简·爱》三个译本(黄源深,祝庆英,吴钧燮)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虽然指出英语里对于五类衔接手段都常使用的同时,强调汉语里常使用的重复。折相菲(2009)从语篇衔接手段分析英文文本第二十三章内容。对衔接理论有了充分的了解而且概括了衔接理论在英语小说中的应用。张丽君(2014)从语篇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分析了黄源深和李霁野的译本。付宇(2015)从词汇衔接对译文质量的影晌分析了两译本部分段落翻译。宋安琪(2017)从语法衔接手段分析了黄源深的译本。

这些都只是在引起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对语法衔接手段的重视,而对于翻译文本中汉语对英语里衔接手段的处理方式并未做过多的总结。而笔者研究的重点除了分析英语中的语篇衔接现象还初步分析总结译者普遍对衔接手段的翻译处理。

三、衔接在第九章四个译本中的体现

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8)—书中,胡壮麟先生指出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也是语篇研究能否站得住脚的关键。他提及衔接的多层次模式,并将衔接分为四类:指称、句法衔接、连接和词汇衔接。如表1所示:

由此表可知,在第九章内容中,使用最频繁的衔接手段是指称,其次是连接。而原本与译本个部分使用频率相差最大的还是指称衔接与替代衔接,下面笔者将从各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指称

指称指的是段落或篇章中的一成分作为另一成分参照点的现象,是语篇中的指代成分(Reference Item)与其所指对象(Referent)之间的一种语义上的相互解释与指称的关系(胡壮麟,1989:151)。就实现指称的手段而言,Halliday和Hasan(2000)将指称关系分为四类:人称指称(Personal Reference),主要通过人称代词实现;指示指称(Demonstrative Reference),比较指称(Comparative Refernce),分句指称(Clausal Reference)。

1.人称指称

人称代词及其相应的限定词和名词性所有格所表示的指称关系称为人称指称(Halliday,Hasan,1976:42)。英语中具有指称属性的人称代词包括;you,I,we,them,he,she,it等,名词所有格如her,his,their等。相应地,汉语中的人称代词包括:你、我、我们、他们、他、她、它等。

例1.(原文)...shook loose its tresses;it became all green...

(黄译)抖散了它的秀发,处处吐绿;(宋译)抖开了它的秀发,处处翠绿

(冯译)开始展现它的秀美,轻轻一抖,一片绿色;(付译)披散了她的秀发!到处洒遍浓绿!

分析:例子中出现了两处使用人称代词的地方“it”和“its”,行文雖然是短句构成,但又不失上下文逻辑连贯。对比四处译文可见,在第一处“its”的译法上,四个译者都选择将“its”译为本意“它的”或“她的”,这样做使得译文言简意赅。而在第二处“it”的译法上,四位译者又不约而同的省略了“它”的译文,由于这一部分属于景色描写,在语句上会略有考究,但在对人称代词的使用上,汉语偏向使用本意或者直接省略。

2.指示指称

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 来确定所指对象。在英语中主要由“this”和“that”(以及here/there,now/then)体现,在汉语中则为“这”和“那”,以及派生的词语(如这时/那时,这里/那里),以会话参加者所在位置和时间作为参照点,“this”和“这”指近,“that”和那指远,这些词语均可指时间和空间。只是在指时间时呈现单向的直线关系,指空间时则是立体的。

例3.(原文)this pleasure consisted……

(黄译)那种愉快……(宋译)那四周……(冯译)那种愉快……(付译)这种乐趣……

分析:由上述的译文可见,黄源深,宋兆霖和冯小晏都不约而同的把“this”翻译成了“那/那种”,而付悦则遵循原意译为了“这种”。译为“这种”表示主人公离“高大围墙”比较近,而译为“那种”表示主人公离“高大围墙”比较远。由上下文语境可知,主人公是置身于这片花园美景之中的,所以在这里选择距离近的表达是较为可取的。

由上可见,在汉语译文里,为了符合汉语以人物为主语的叙述习惯,以及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主要内容,译文出现“她”的频率明显比“他”多。尽管原文出现较少的“这”和“那”,但英语译文里却较多的使用这两个词,而且译文里还会根据上下文将“这”和“那”替换使用,使得译文有远有近,比较立体。

(二)替代

替代可进一步分为名词替代、动词替代和小句替代(胡壮麟,1994-70)。在英语中,替代的使用通常是为了避免语言形式上的重复,并且在篇章中间接起到了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因此,在语篇中,替代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

1.名詞替代

在英语中,可用作名词替代的词汇有:one,ones,that,those,the same等。

例4.(原文)I count the hours till that eventful one arrives...

(黄译)那个重要时刻;(宋译)那一重大时刻;(冯译)那个重要时刻;(付译)最后那重大时刻

分析:在此文本中,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这里的“one”并非替代的是某一人,而是某一事,某一时刻。所以可以看出的是,“one”这个词所替代的不仅仅局限于替代人和事,也可以替代某一时间,这里的确定还需根据上下文语义来判断。但是由这四个译本可知,他们均把“one”所替代的内容翻译出来,而不是对应在汉语译本中体现替代这一语篇衔接手段。

2.动词替代

动词性替代在通常情况下由动词do的一定形式(do,does等)来充当(Halliday&Hasan 1976:112)。语篇中的动词替代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衔接上下文是其主要作用之一。汉语中也有与“do”用法相同的词,比较常用的有“干”和“来”,带有地域色彩的词还有“整”“搞”等。

例5.(原文)it entered my mind as it had never done before。

(黄译文)我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想法。

(宋译文)一个从未有过的念头,突然浮现在我的脑子里。

(冯译文)我的头脑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想法。

(付译文)脑子里浮现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想法。

分析:通过分析文本可知,这里的“do”替代的是“entered my mind”这一动作,而在这四个译本中,译者都译为了“有”这一动词。其实这里的“有”还可以译为“想”,这是由于前文“我突然想到”,而后文就可以替代成“这是我从没想打过的”。

3.分句替代

分句性替代,即所替代的不是句中的某一部分,而是整个从句(Halliday,Hasan,1976:130)。英语中常用的替代词包括:so,not,if so,if not等。与之对应地,汉语用“这样/么”、“那样/么”替代(胡壮麟1994),化及“不然”、“要不然”、“不尽然”、“不然的话”等短语。

例6.(原文)...and so were her hand and wrist...

(黄译文)她的手和手腕也都冰冷……(宋译文)手和手腕也是这样……

(冯译文)她的双手、双脚都是冷的……(付译文)手和腕子也是一样……

分析:此文本中“so”所替代的是“都很冰冷”这一短句,宋和付译为“都/也是这样”,而黄和冯则把替代的内容表达了出来,即“都是冷的”。根据汉语表达习惯,通常重复某个词或某句话目的是为了突出表达,而这里是为了突出小说人物海伦身体状况的恶劣。

综上所述有关替代的三中类别(动词替代、名词替代、小句替代)的翻译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将替代的内容直接表达出来,以期行文感情突出,达到情调的表达效果。

(三)省略

省略指的是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它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地一种修辞方式。省略在语言交际中不但不会引起理解上的困难,反而会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

1.名词省略

名词性省略指的是名词词组内的中心词的省略,中心词与部分修饰成分的

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例7.(原文)“Very poorly,”

(黄译文)“很不好。”(宋译文)“很不好。”(冯译文)“很不好。”(付译文)“很不好。”

由上述四个译本是对名词“海伦·彭斯”身体状况的回答,由省略处理可知,英语原本是名词省略衔接手段而译文依旧保持省略的形式,简单明了效果。

2.动词省略

省略指某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信找回。从根本上来说,这两者指的是同一过程。省略可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无替代,有的语言学家把省略称为零式指称。

例7.(原文)She kissed me,and I her...

(黄译文)我吻了她;(宋译文)我也吻了她;(冯译文)我吻了她;(付译文)我回吻了她

鉴于第一句话而言,后面半句只是顺着前半句做了一个补充,故没必要重复。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原文所省略的部分,特别是动词省略部分,在进行汉语翻译时都会把省略的部分表达出来,这是遵循了汉语语句以“主语+动词”的习惯表达方式。

3.小句省略

小句和多个小句省略最常见的是出现于以肯定句或否定词回答的句式中。这种句式我们可用“归一性词语+(小句)”来表示。有时,一个小句,通过“级转移”(rankshifting)作为另一个小句的成分而被省略,这在心理过程中最为常见。

例8.(原文)...“May I go up and speak to her?"“Oh no,child!”

(黄译)“孩子!那不行。”(宋译)“不,孩子!那可不行。”(冯译)“孩子!这可不行。”(付译)“不,孩子!那可不行。”

这一例句中,简问能不能和海伦说会话,答话人很坚决的回答“no”,其实完整的意思是“你不能去看看她”这一小句的省略。而在译文里,四个译者无一例外都将使用了省略的表达,并且为了缓和语气,衬托人物形象,是人物更加生动,都在其后使用了替代的语篇衔接手段,即“那可不行”。

综合上述对省略语篇衔接手段的案例可知,对于动词省略,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选择直接将省略的动作表达出来,而对于名词省略和小句省略,通常情況下是保留省略衔接,若想行文拥有更加具体完整的表达,译者可在省略的句子后加以补充说明。

(四)连接

连接用来衔接前文的一种逻辑关系,在小句之间,通常要有连接成分来把他们联系起来,表示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和相互依赖关系。作为语篇衔接手段,在汉语和英语里有着相似之处。常用的连接有“but”,“then”,“hence”,“for the reason that”等,对应在中文里就会有“于是”,“因此”,“后来”等。

例9.(原文)And then my mind...

(黄译)随后我的脑袋……(宋译)这时,我的脑子……(冯译)接着,我平生……(付译)这时,我的头脑……

在此例句中,“then”所在的句子体现的是连接这一语篇衔接手段,由于“then”的翻译不定,所以在这个句子的汉语的翻译也没用固定的译法,但离不开其主要的意思“随后,然后”,目的都是起到承上启下的逻辑作用。

(五)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复现和同现等关系实现语篇衔接和语义连贯。词汇衔接手段主要有重复(repetition)、同义词(synonym)或近义词(near synonym)、上下义词(hyponym)、搭配(collocation)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了词汇衔接在句内和较短片段中的组句成篇和传情达意的功能。事实上,在小说语篇中,各种词汇衔接手段往往综合在一起,构成一条条词汇链,贯穿全文始终,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理论上对不同的衔接手段都有一般性的处理方式,但是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对不同文本的衔接手段处理方式还是不尽相同的,具体的处理方式还需根据不同的文本以及上下文语境来处理。

四、总结

本文以名著《简·爱》的第九章为语料,对汉英语篇中的衔接手段(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及四个译本进行分析,初步归纳了其汉英翻译的策略,即保留衔接方式,解释内容以及转换衔接方式。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小说语篇中衔接的这些特点,根据表达效果和语境采取恰当灵活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gman Group Ltd,1976.

[2]Charlotte Bronte,Jane Eyre[M].Shanghai:Shanghai Yuew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1998.

[3]付悦.简·爱[M].江西:百花洲文艺,2013.

[4]冯小晏.简·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5]付宇.词汇衔接对译文质量的影响——以《简·爱》两译本部分段落翻译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4(1):115.

[6]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7]黄源深.简·爱[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

[8]宋兆霖.简·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9]宋安琪.《简·爱》与黄源深汉译本的语法衔接手段比较[J].鲁东大学学报,2017(1):22-25.

[10]马琴.《简·爱》三个译本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1):12-26.

[11]折相菲.语篇衔接手段在英语原版小说阅读中的应用——分析《简·爱》的第二十三章[J].广西大学学报,2009(31):209-210.

[12]张丽君.语篇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以《简·爱》的两种中译本比较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1):124-125.

猜你喜欢

衔接对比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论刑事技术与刑事侦查的衔接与配合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