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梵高之美

2019-07-15张星纯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审美美学

张星纯

摘要:“是身如焰,从渴爱生。”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向生活妥协,作为殉道者的梵高,对于艺术的爱,那种激烈那种纯粹,使得他能够进入无我之境,能够守住自己心中的窗口,这种纯粹的艺术之美。他极度的疯狂与极度的安静,看似两个极端的两极出现在梵高的身上,疯狂时像一束火焰将生命的杂质全部炼化,《自画像》在疯狂中看到自己的灵魂;安静时他坐在窗边看到了奇迹般的《星空》。梵高的美美在纯粹;美在孤独;美在炽热;美在他内心决不妥协的倔强,他守住了他的纯粹,他进入了无我之境。

关键词:审美;美学;无我之境;美的特性

一、美学即审美学

美学即审美学,一提到审美,我们总是按照自己或者大众的标准来评判它是否符合我们所规定的美的标准,那么为什么梵高在去世了很久之后人们才觉得他的作品是美的呢?是因为我们都在用自己头脑中的经验与认知对对象进行了评判,这样与审美对象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会带抵抗状态,从而审美就并不是审美了。也是因为梵高的信仰与对于艺术的爱太过于纯粹,太绝对,使世俗的人感到害怕,正是因为他的不同于他人对于生活的妥协,正是因为他的另类,世俗的人评判它、害怕他,却没有人认真的放下评判感受他的纯粹。

美所经历的过程都是站在人的角度上,天地之间无仁爱,世界万物对待一切都是包容,对于天地来说没有好坏、没有美丑。美与丑都是人们的认知与角度,审美只关乎于人,有标准、有认知,有判断美的标准,是人的分别心分别出了美与丑。审美,“审”不是评判、审视、批评的意思,真正的“审”是觉察、真实、谨慎、警觉,“审”字是房子里有野兽的足迹,当房子里有野兽的时候,我们不会评判,只会小心谨慎的感受信息,是身临其境的状态,此刻你就是当事者、你就是美本身。美并不是評判而是感受,审美不是居高临下的批判,没有条条框框的评判标准。真正的审美是将自己放入情景之中真实的感受,你就是审美中的一部分。

二、美的形象性与感染性

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特点,美也如此,美的事物具有形象性。美是具体的,是可以直接感受的到的。感性的形式中往往蕴含着美的事物,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探讨美的本性时,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艺术家最后美的结果,也就是眼睛只看到了艺术家创作完成的结果,结果也称表面形式,往往注重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内在的情感与创作美的过程。当然美需要物质形式的呈现,物质与内在想法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美的形象性也是在统一中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会随着思想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不能用形式来套用美的特性。同样的形式,有内容的形式就像是有了灵魂,没有内容的形式便显得空洞乏味。形式是内在意蕴的外在表达。

创造美的过程就像创造有思想的生命,思想是灵魂,形式是身躯。思想有赖于形式的传达,形式依赖思想赋予生命,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外在的躯壳不可能真正意义上被复制,在艺术中这样的复制也毫无意义,真正的美是表达自身,表达真实的自己,梵高做到了!他表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最纯粹的自己。

美不仅仅是具体的形象的,美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也是美的特性中的其中的一个特性。美的感染性这一特性,让我们与画面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担忧他们的痛苦;关心他们的命运;感受他们的快乐;享受它们的美。例如《吃马铃薯的人》画面描绘了一家农民,微弱的灯光使整个画面让人感受到一种郁暗深沉,让人觉得透不过气的沉闷与寂静而色彩明亮的《向日葵》让人感觉处处散发着太阳般的温暖与灿烂。当美不再被限定在美的概念中的时候,劳动是美的、拾荒者也是美的,美的作品一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作为人类独有的一种社会活动,离开了人类社会,美的本质也就无从谈起。作为一名布道者的梵高令他牵肠挂肚的是对生命的救赎之爱,受社会主义浪潮影响他在早期的作品中表现了人生存的重量,表现了劳苦者的庄严与崇高,他去穷困的煤矿区布道,他以劳动者为素材,他关心最真实的人本身,他想要救赎妓女西恩,如实如是的描写他们的生活。信仰是梵高最早的奉献,他生命的起点不是艺术或许他生命的终点也不是艺术。在经过生命与生活中的挫折后,梵高明白了真诚的信仰不等于教会,画面美也不等于艺术。1885年《吃马铃薯的人》是梵高前期画作的总结,画面色调整体阴郁低沉,让人感到压抑与苦闷,他疯狂的救赎他人却发现他无法救赎他人,他不再救赎他人他要开始救赎自己。

最黑暗的地方必定会迸发出光亮!1886年梵高来到了巴黎,印象派敞亮的色彩驱赶了梵高生命中的烦闷与绝望。他们热烈、活泼、明亮,对未来充满希望,梵高之前的作品笔触大,色彩黯沉到了巴黎后受印象派影响,色彩上饱和度高画面更加明朗,笔触受“点描技法”影响分析、分解色彩,色彩被理性的排列组合。

形式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始终不变的是梵高纯粹而真实的内心,他依旧热爱绘画;他依旧坚持绘画,他的内在生命依旧充满生命力与创造力,更加具有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具备了美的特性。

三、美的创造性

美的创造性在自然美中得到体现,自然界的美的根源不在其自然属性而是在于自然属性同人类社会的生活的客观联系。自然只有成为属于人的自然,自然美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同样的自然美景、同样的星空正是因为梵高具有个性的美感享受,才能让我们看到仿若奇迹美丽动态般的星空,充分体现出美的创造性。

在巴黎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少的是梦想,这里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团叫做梦想的火,是他们的火照亮了梵高的画。但是在巴黎一味模仿印象派的他几乎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他只身一人来到了一个偏远小镇阿尔。

受写实画家米勒的影响,梵高从自然风景中得到了启发,在自然中寻找到了救赎的快乐。《麦田落日》整个构图将麦子与天地连成一线,前景采用大笔触描写麦田,将天际线推到很远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的崇拜,这一转变使之前一直爱描绘人为主的梵高明白了“自然”超过“人”的力量。

在阿尔他的五感全部释放给大自然,他变成天地的一部分,他就是美本身,这与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在本质上自然与人没有什么不同,天人合一,天就是人,人也就是天,人要顺应自然的规律那么人与自然便能和谐共生。

内容源于思想、环境以及感受生活;源于内在深处的体验;源于五感的体验;源于生活中的所听、所看、所闻、所触、所感、所思、所想。所谓打开无感,五感是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能调动五感反之五感能够深度表达视觉,看与看见不相同,听与听见不同,一切与美都相关,看见、听见、感受到、觉察到是如此的重要,美一直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存在、它们那么美好那样本资具足,我们忽视、冷漠、无意识、漫不经心、毫不在意,忽略它们把它们当废物当垃圾当不重要的东西,忽视了生命就等同于忽视了创造力,所以匮乏、单薄、无意义。

艺术的美在于创新,打开了五感就开启了接受创意的大门,眼睛看到了自然中最真实的一面,也就真正看见了自然中最美的一面最具生命力的一面,因为真实所以美丽,所以我们才常常感叹:真美啊!正是因为梵高看见了自然最真实的面貌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命力,所以他的作品具有创造力,具有了美的特性。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表达客观真实、精神力量和生命力量,带着情感、生命力。

四、无我之境

意境又称境界,是审美形态中的一个形态,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范畴,所谓意境就是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的结合。艺术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艺术,哲学是对生命的追问而艺术本身也是表达生命。无我之境是抛弃自我、小我、放下痛苦,不是头脑中分析理性固有的认知,而是大我是感受、感觉、是哲学的。

我们看到梵高的画面时,超越了具体的、有限的事件进入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在阿尔的梵高极致纯粹的表现出了个人感性的显现,形成了极具风格的美学。梵高在《星空》这幅作品中,突破了现有的有限的“象”,将我们带入星空的“境”中,让我们感受到圣洁与华美,为星空所震撼。而梵高在经历过人生的各个事情之后完成了从有我——无我——大我,这一巨大的转变。

“象”是大象无形,是一种气韵是一种感受;是一种思维;是一种动态;是无时不刻在运转中;是变化着的;是无形的;是能够感受的到的。梵高的作品美在表达出了“象”而不是表达出了“相”与“像”,“相”是指相貌,也不是像普通人一样仅仅表达出了“像”,“像”是指表层的形式、外在的躯壳。

1888年,梵高的系列作品《向日葵》问世了,这是为了迎接好朋友高更的到来,在他看来向日葵是那么热烈明亮用来表达他对于这份友谊的心意再合适不过了。《向日葵》采用古典构图,主题摆在画面的最中间,类似留白的艺术效果运用单色的背景凸显主题。画作因颜料堆砌会像浮雕,这一系列作品是他燃烧生命中纯粹的热情留下的灿烂形式。梵高做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他的外在形式真正做到了为他的本心与本性所服务,思想特立独行的梵高,也拥有着属于他自己特立独行的形式,艺术的独特与美便来自于思想与生命的独特。

创造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创作,更是一种全新生活模式的创造实验,梵高与高更彼此欣赏但却不能相互兼容,但是短暂的相处却激发了创作的火花。同年十二月,梵高精神失常举刀割耳。系列自画像像是他在审视自己,他的热情、焦虑、热烈、纯粹、愤怒全部在一系列的自画像中得以体现。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他看见了最纯粹的自己,他像是一個旁观者,冷静的观察自己并且通过画笔记录下了真实的自己。

当生命只剩下了一个小小的窗口时,梵高守住了这一个小小的窗口,他在这唯一的窗口里看到了每一个清晨;每一条山峦;每一朵白云;每一颗耀眼的星辰,都是“奇迹”。正是因为这绝对的纯粹与疯狂,梵高看到了窗口每一帧的“奇迹”。他看见了,看到了无所不在的“美”的存在,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视觉,他的作品让我仿佛觉得身临其境,我的双手好像能触摸到坚固的山峦,能闻到树木和麦穗的香气,能感受到草原的温度和星空与天空旋转时风的声音,能够听到星星的呢喃。梵高保持着绝对的自我绝对的纯粹,孤独坚定的完成自己生命的颂歌。艺术与生命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星空》安抚了饱受心灵痛苦的梵高,他用拉长的笔触狂喜的书写着他与漫天繁星的对话。《麦田群鸦》是他生命最后的挽歌了,横向的画幅,一波一波的长笔触麦浪堆叠,一朵乌云罩在空中,乌鸦飞在天空中,画面安静的压抑,没有复杂的旋律,一切还原到最简单、最纯粹的形式,还原到一首简单的儿歌。

梵高的美,美在生命力;美在思想;美在灵魂;美在大象;美在纯粹;美在真实;美在炽热。

参考文献:

[1]蒋勋.蒋勋破解梵高之美[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2]曹飞.艺术美学讲义.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3](日)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俄)康定斯基.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审美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生活美学馆
纯白美学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