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园贷引发的大学生德育现状思考

2019-07-15李寅寅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校园贷德育大学生

李寅寅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众多的网络贷款平台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逐渐涌入大学校园。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2016年所做的调查显示,曾使用过网络分期贷款平台的学生占到62.7%。针对大学生购买能力与经济能力不匹配的特征,校园网贷采取门槛低、到款快的借贷模式,助长了大学生盲目攀比、注重物质享受以及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大学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应当对大学生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因而,加强高校德育工作就显得格外必要。从德育教育角度出发,思考校园网贷盛行的原因,提出对策,正面引导,以期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贷; 德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72

“校园贷”是以在校大学生为目标群体,通过p2p贷款平台、校园分期购物平台和电商平台的分期付款等形式吸引资金短缺的大学生,诱导他们过度消费,最终因为无法偿还而造成众多负面影响。2018年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大二学生小李,因陷入校园贷无法偿还高额利息,最终选择在宾馆自缢身亡。2017年4月,广州某培训机构打着“培训课程费”的幌子诓骗大学生进行“即分期”贷款,导致270名学生受害。像这样的校园贷受害案例还有很多。

大学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学会做人;二是学会做事。德育旨在培养人的品格,高校德育的本质因是探索人生活的意义,进而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校风、师德建设。因而,加强大学德育工作,使民族精神和兴国情节在大学生身上得以继续和发扬显得尤为重要。

1 当代大学生德育现状

《教育部2016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逐渐深化,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环境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革,西方新思潮与本土价值观的不断冲撞、融合,使得当代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1.1 价值观主流向上但功利性凸显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整体评价和看法。伴随着“互联网+”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的到来,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虽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主流价值导向仍然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当然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呈现出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看中“实惠”,过分在意金钱和物质享受;功利心重,学习和人际交往都呈现出功利化的特点;平时生活中见利忘义、缺少诚信等行为增多。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薪酬高放在第一位,另外有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往往是出于日后发展等目的。

1.2 道德情感淡漠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基础上,以自我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为出发点,对现实存在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所产生的爱好、憎恶等心理体验。当今社会通讯科技、网络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倾向于在“虚拟社会”中与人交往。根据浙江大学的一份调查,有64.8%的大学生经常上网。这个数据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并不夸张。我们周围的同学,甚至于自己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网络。大学生上网聊天特别是上QQ、微信是很普遍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于整天沉溺其中。在网络世界中,大家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吐露心声、抒发隐痛。并且不用担心遭遇现实社会中的尴尬和羞涩。但是过分依赖网络世界,已经影响到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表现为当前大学生之间的交往减少,即便是一个宿舍的同学之间也很少交流。平时在宿舍,大家各自沉沦于网络中,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关心越来越少。有新闻报道,某大学同宿舍学生彼此间竟有一个月没说过话的情况。此外大学生见到老师也很少打招呼,和家人的通信也大大减少。互联网世界让孤单的学生越来越孤单。此外网上各种思潮泛滥,是非界限模糊,给大学生带来的是不断地冲击与吸引。当代大学生奇装异服,男生做头发、戴耳环,女生穿着暴露、染头发。此外女生向中性化发展;男生却越来越趋向女性化,伪娘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大学生没有建立自己的评判標准,往往出现道德意识欠缺、道德信念淡化、道德感情冷漠等情况。以至于被媒体戏虐为“有知识,没教养;有智商,没智慧”。

1.3 德育知行脱节

知行脱节即个体对道德的认知与自身的道德实践不相匹配,存在冲突。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的涌入,使得处于社会剧变期的大学生成长为充满矛盾的一代。一方面他们在认知上有较强的道德意识,持有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对他人的不文明言行和社会阴暗面常常痛心疾首,但同时在自身的道德实践上却降低标准,缺乏自我约束,不能一视同仁。比如他们对国家反腐斗争坚决支持,对社会不良风气深恶痛绝,对别人的拉关系、走后门反感厌恶。然而一旦落到自己亲朋好友身上,又能够同情和宽容他们的不道德行为,甚至于有荣誉感。再比如,对于在凉山森林火灾中牺牲的英雄,大学生纷纷表示感动和惋惜。但假设让他们身处其境,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表示有所顾虑,不会奋不顾身去救火。因而处在当前社会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复杂心态导致了他们出现德育知行脱节现象。

2 当代大学生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中的德育缺乏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教对个体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养成都起着默化潜移的作用。《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古文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先贤对家庭德教育的重视。然而随着我们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德育却呈现出日渐弱化的趋势。

当前面对严峻的社会竞争压力,多数家长只注重就业和未来规划,忽视孩子的道德品质发展。升入大学后,离开父母的管教和陪伴,大学生身心愈发自由,加之外界诱惑和西方思想的涌入,一些制止力差的学生开始步入歧途甚至出现人格发展不健全等现象,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俗话说“有样学样”,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和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甚至处事方式、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等的确定。然而仍有些家长把大学当成托儿所,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归于学校和老师,认为只要把孩子送来学校就可以袖手旁观。以上种种都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事实上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三方联动,各司其职,才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2.2 学校德育中的问题

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要把握好“培养什么人”这个首要问题,要坚持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我国学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然而也仍存在一些弊病。首先是知识化路线,教育者简单地将德育理论灌输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德育都重视社会发展、社会理想这些大问题,脱离了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忽视了附着于日常生活中的德育问题,比如在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诚信危机等问题。其次是技术化路线,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客体,忽视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说教多,情感陶冶少;灌输多,启发少;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人类道德言行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个体主动习得与参与。然而在我们的学校德育中,学生却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再次是我们的德育过分强调时效性和回报。因此,要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尊重人、关注人生意思的领域,我们的德育必须进行改革,从根本上让德育成为一种创造人生意义的精神实践和可能生活。

2.3 社会环境对德育的影响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曾出现一系列道德退步现象,比如“诚信危机”、“金钱至上”等。当前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大学生开始接触到更加多元化的价值观和新思潮,但这些信息往往没有经过任何过滤,与此同时网络行为的增加,也使得他们淡化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感,行为约束逐渐减少,于是他们开始做出一些不当甚至是不法行为,比如网络欺诈、倒卖他人隐私等等。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观开始出现偏差,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开始影响他们的生活。买名牌、高档化妆品、出门旅行,高昂的开销使得他们接触校园网贷,拆东墙补西墙,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3 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时效性的应对之策

3.1 以学生为本,发挥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德育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帮助大学生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三观。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实事,急学生所急,以学生需要为导向,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之間的关系。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创建班级微信公众号、qq群等方式,线上线下联动,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帮助学生自我管理和个体未来发展。同时各院校还应发挥全员育人精神,在上好思政课的同时,也要关注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将德育工作渗透在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2 德育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

习总书记说,思想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要跟上时代步伐,要了解工作对象和工作环境的变化,要做出改进。当今社会大学生关注的焦点不是单一的理论说教:不是大道理、空教条,而是对他们生活中和思想中困惑的解答。因而我们的德育必须要深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衣食住行到处世为人,从技能培养到择友就业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走出德育过于理想化的怪圈,从高大上的理论说教到接地气的关注实实在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校园贷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