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模式研究

2019-07-15程艳霞王武峰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23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

程艳霞 王武峰

摘 要:阐述了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动因和背景,对其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依据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后按照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中的作用,对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进行了分析并论述。

关键词: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发展动因;发展模式;应用技术研发与转移中心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025

1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动因

国内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率较低是阻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内科技产业链上游的硬伤。高校内部开展的应用性科技研究,通常以研究文献为主要方式,以行业研究等途径为辅,由于研究人员不能贴近市场和客户的实际需求,导致科研成果可能脱离于市场真实需求,因此,从专业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来确定科研项目选题,往往造成科研成果的产业转化率很低。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促进产学合作,推动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国内高校和企业在借鉴国外著名共性技术科研组织建设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共同探索创建了很多高校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等科研开发与转化机构。这类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各具特色,对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区域产业升级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高校和政府联合建设的地方产学研研发机构为主。这类联合建设的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出现,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对高校技术服务社会的创新要求,进一步拓展了产学研合作形态,形成了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模式创新。各类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围绕产业链整合各类资源,让科技成果直接在当地进行转化、孵化、产业化,使高校驻外研究院成为科技成果孵化和转移、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平台的新高地,成为催化产业技术变革、加速创新的策源地。

2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内涵与类型

2.1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界定

本文所述的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包括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联合创建,或由高校自主成立的跨行业、跨学科、虚实结合、以实体机构为主的技术创新科研机构,其主要发展功能包括技术人才的培养、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技术的产业化。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通常设立在创新发展诉求强烈的城市,充分发挥高校的学科和资源优势,政府或企业投入建设资金,同时给予扶持政策,以地方主导产业的创新发展定位为目标,为地方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核心动力。

2.2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类型

除了以人才培养为主要职能的“教学型”研究院之外,可以按照不同的维度将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类机构划分为不同类型。

(1)以主要职能为分类依据的机构类型。

“产学研型”研究院:“产”是产业,指研究院拥有技术产业化的平台;“学”是人才培养,指研究院拥有教育教学等人才培养平台;“研”是科研,指研究院拥有独立或与企业、政府联合建立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例如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其主要发展目标是通过科研机构平台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应用发展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等方面。

“专业型”研究院:是以区域产业的发展定位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设立专业型的科研机构。例如清华大学创建的苏州汽车研究院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为依托,紧扣国内汽车的安全、环保、节能等主题,推进打造中国汽车的“硅谷”。

(2)以创建主体为划分依据的机构类型。

高校自主创建研究院:是高校综合校内学科和资源优势,自行设立单一学科或多学科的研究院。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对校内专业技术资源、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优势整合,成立了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目的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校地共建研究院:目前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以此类为主。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建设研究院使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研究、服务社会的作用在地方得以释放,也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作用。例如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都是由国内高校与当地政府联合共建。

校企共建研究院:是高校依据自身的学科专業优势,与有技术创新需求的业内企业联合建设科研机构。目的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能力。例如山东大学与山东鲁南制药股份公司整合各自的专业技术、市场资源、人才与资金资源,共同建设山东大学鲁南天然药物研究院。

3 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发展模式

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多家校地共建研究院的组建与发展模式,按照各类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的不同发展定位,尤其是其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产业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作用的差异,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如图1所示。

3.1 应用技术研发与转移中心

这种发展模式的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以高校科研成果和资源为依托,将技术转移给企业和其他有技术创新需要的组织,这种模式的形态包括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等,主要由高校来主导实施。例如中山市武汉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校地共建的技术转移中心是立足地方产业发展规划,以学校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为依托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学校特色优势,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

技术转移中心的运行主要依靠技术平台、组织平台和资金平台这三大平台的支撑。其中,技术平台主要负责对大学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加以整合,联合企业和大学开展关键性、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负责技术应用评估,对技术的市场前景和价格进行研判,对科研技术进行筛选;负责技术服务,帮助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技术项目,为企业提供与技术转移相关的法律法规、投资、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率。组织平台负责技术信息管理,以技术转移中心的信息平台为载体,对校内外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推广与发布。通过与主管部门的合作,在地方建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共建区域性的技术合作平台和网络。资金平台主要负责专利转让经费管理,通过从事专利申请代理、咨询和授权转让等服务,将部分专利转让收入用于中心运行;负责科研课题经费的管控;负责高校产业基金和外部风险投资基金的运营,通过风险投资获得额外的收益。

技术转移中心成立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资金扶持维持运行,其主要收入构成是技术咨询服务和技术成果转让所获得的收入,以及地方政府或企业提供的扶持資金。技术转移机构应建立制衡的内控体系来防控风险。从有关案例的实践情况来看,可建立由业内专家学者、企业中高层人员组成的技术决策委员会来进行关键和重大事项的决策。项目经理作为科研项目的总负责人,对项目过程和结果的把握承担主要责任。应完善对项目经理的绩效管理制度,对其工作开展状况和绩效表现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需要培养或引进既具备专业知识、又有法律和金融背景、具备沟通管理能力的技术经纪人团队,确保技术转移机构的平稳运营,规避风险。

3.2 增强型产业孵化基地

高校和地方联合建设的科研机构以技术骨干为核心,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的具体项目为单元,建设内部的科技转化平台和项目中心,利用地方政府投入的科研资金和场地,鼓励科技团队引进合作企业,支持科技团队进行应用性技术开发和中试工作,提高科研成果的产业成熟度,帮助有志创业的科研团队和外部合作企业实现从关键技术到产品的转化,同时还具备产业化团队的组建、培训功能,是一种为科技人才创业提供“前期准备”的前孵化器。

同时,基于这种“前孵化器”,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还需要不断完善并具备企业孵化器的各项功能。例如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扶持科研团队在地方研究院创新创业,例如如果科研人员基于自身的技术成果来成立创业公司,原则上科研人员必须以技术入股,从而保护科研骨干人员在孵化企业发展中应得的利益。地方性科研机构则为孵化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各项基本设施和实际运作的场所,鼓励科研成果的所有人组建创业骨干团队,并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其提供包括企业管理咨询、金融服务、技术咨询等在内的各类中介服务,统筹企业与科技园区主管机构的合作关系,提升创业企业的发展质量,支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这种高校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模式由于集中了大学科技园、企业孵化器的发展优势,往往被称为增强型孵化器。针对传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链中的缺失环节和不足之处,通过机制和模式创新,改善和优化技术成果转化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条件,为技术成果的整个应用与转化全过程提供各类支持,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阶段提供一站式服务。

这种发展模式的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主要围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需求,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与地方产业优势资源,建立“小试+中试+企业孵化+成果推广”四位一体的科技成果孵化链条,打造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孵化的一站式平台。其主要运营工作包括进行技术市场调研和科技项目可行性论证;比较当地产业结构,提炼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需求,创立产业技术联盟;组织校内科研团队合作研发联合攻关,实现产业化的技术作价入股;投资孵化技术,完成技术集成和再创新,获得知识产权,实现技术商业化;联系风险投资机构,优选高成长企业重点孵化;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大化工特色的创新平台;申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与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合作,参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积极与校友创办企业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辅导孵化企业,持续提供技术支持和融资服务,完善退出和收益机制等。

3.3 研究院自建的产业化发展平台

驻外科研与转化机构注重培育项目实体,直接将产业化项目孵化创建内部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实体企业是目前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创建科研转化机构的主流发展模式。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建立的科研转化机构应建设一批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发展的实体企业,同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鼓励技术研发人员参股或者通过不同股权激励模式激发管理、技术骨干人员,扶持建设社会或民间资本参与投资的高科技股份多元化企业。

这种模式中最典型的是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其发展定位是以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为目标,结合高校、政府、企业的各自优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模式,发展产学研融合的新形态,即以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需求、将基础性研究成果向应用型转变,成为研发机构的赞助者和市场创新的引领者。深清院在通过内部产业化发展技术能力的同时积累了对科技型企业运营的深刻理解,逐步建立了以研究院为基础支撑、以大型科技金融和产业投资实体为平台、以高科技企业为市场主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和可持续的组织模式和管理系统,如图2所示。

这种模式与传统的科研院所的模式存在较大区别,首先要通过积极的思维和理念创新为研究院建立新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必须不断巩固提升科研转化基础工作,开展面向需求的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通过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多级别、针对性强的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研究院依托高校的资源与优势,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活动和研究能力,显著提升研究院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科研机构需要引进具备科研能力、企业运营经验的专业人才,组建完善的科研和管理团队。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运营管理体系,突破高校体制机制的约束和障碍,聚集一批优秀的高端人才。

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完善的创新企业孵化平台。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必须通过组织机构将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集成。基于高科技的特征,很多科研人员通过自主创业将高新技术进行产业孵化和转化。因此,高校驻外科研机构必须建立完整的创业企业孵化系统,不断推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促进和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原因在于打通科技产业化全链条之后的内部各类资源能力的有效配置和集成。各成员机构和实体企业并不是各自为政完全独立,而是通过股权关系、隶属关系形成一个可控的、有效的产业化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何文章,王仲民,宋培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7,(7):74-77.

[2]杜丽华.高校驻外研究院组织模式探讨——深圳清华研究院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9):92-93.

[3]罗嘉文,谢耀雯.面向产教融合的高校“前孵化器”建设路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6,(8):88-90.

[4]董大鹏.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及组织机制探究:以高校驻外研究院为例[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3.

[5]胡罡,章向宏,刘薇薇,胡丹.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6):122-127.

[6]何文章,王仲民,宋培培.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产业,2017,(7):74-77.

[7]李玉玲,曾繁荣,卿燕等.国内产业技术研究院典型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6,16(3):19-23.

[8]黄玉兴,金勤献.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8):20-22.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
美国与中国智能电网的发展模式比较与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