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明清小曲的起源与发展

2019-07-15张美子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

张美子

摘要:明清小曲是我国传统曲艺中的一种,这种曲艺并非达官贵人的乐师所做,而是民间传唱一些小调,因此明清小曲反映了明清时期人民的生活状态与娱乐形式,为现在学者揣摩明清时代人民的生活活动提供了依据,并且明清小曲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明清时代人民的思想。近年来,我国学者与音乐家不断的对明清小曲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从中推论出明清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获取更多的曲艺创作的知识与灵感。通过对明清小曲的研读来增加我国现有的曲艺创作形式,大力发展我国传统曲艺,加强我国传统曲艺的独特性,使我国传统曲艺在国际上占有较高的地位,扩大我国曲艺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关键词:明清小曲;俗曲;各地民歌

明清小曲作为我国传统曲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传统曲艺的表现形式与曲艺内容。由于我国明清小曲是明清时代对于民间传唱小调的总称,所以明清小曲反映着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与思想。对于明清小曲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文学者对我国明清时代人民的生活进行揣摩,还可以使音乐学家从明清小曲中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不断的我国的曲艺表现形式进行创新,丰富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将对我国明清小曲的起源与发展进行阐述。

一、明清小曲出现的时代背景

明清时期,我国工业不断地发展,多数行业的发展都逐渐成熟。郑和下西洋时携带了大量的瓷器、丝绸、茶叶,分发给外国居民,从中就可以推测出明清时期我国的造船业、陶瓷制造业、茶叶种植业都相对较为发达。明清时期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导致明朝人口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并且随着封建制度的松动,人民开始萌生了自我意识,人民自身的利益开始与官家利益冲突,经济模式开始转变,人民的思想开始逐渐的进步。在当时的人文领域中,开始形成各大流派,一时间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种形式对明代底层人民的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人民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启发的作用[1]。

明朝时期随着印刷业的产生,社会底层人民大面积的接触到了文学与曲艺,并且对这些艺术的追求逐渐的提升,随着人民的思想逐渐开放,戏剧表演、民间小调、小曲成为底层人民生活的主要放松方式,并且,这些技术变现形式也成为社会上层人士影响底层人民思想的主要手段。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民间戏剧、小说及小曲都在表达对官僚主义的抵抗,揭示官僚体制腐败,反抗封建婚姻的思想,并且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存在着英雄主义,这些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对封建主义进行反抗的思想,《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长生殿》和《桃花扇》等戏剧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封建制度下的女性发声,使当时的社会提高对女性的关注度[2]。

二、明清小曲的起源

在音律创造方面,我国明代的曲艺发展快于欧洲,明代最早的声乐萌芽在1279年,真正形成音律专著是在1581年,而欧洲音乐体系的形成是在1722年,比我国明代音律发展慢100多年。明代民间的曲调以“小曲”围标表现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发展体系,主要用于表现明代人民的生活状态及思想,因此,小曲在既有艺术性的前提下又具有生活气息,使后人充分的了解明朝的发展状况,使我国学者可以通过研究明清小曲来获取发展我国经济的措施。

三、明清小曲在明朝的发展

元朝末期到明朝初期,小曲已有发展的趋势,这种曲艺最早出现于山村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传入市井中,并且在小曲发展过程中通过戏班人员的完善,小曲逐渐发展成熟。小曲的发展进入明朝后,以最初的山歌的形式在人民之间进行传唱,后期经过民间艺术人员的编制、配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小曲”,至此,民间曲调开始以“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受到了当时人民的喜爱。并且在后续的小曲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的民间团体对小曲的表现形式、配乐、艺术内容进行完善,使小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丰富。在13世纪到15世纪,小曲逐渐在我国的几个重要城市中普遍的被传唱,小曲之所以被称为“小曲”,不是因为“小曲”的篇幅较小,而是因为“小曲”的演唱形式较为简单,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没有文化的百姓也可以明白小曲所表达的内涵,使得百姓不需要学习专业的演唱技巧就可以对小曲进行传唱。这正是小曲在明清时期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3]。

通常情况下,小曲的演唱者为一人,但是帮其配乐的团队可以是多人组成的,为小曲配乐的乐器主要有我国的传统乐器琵琶、杨琴等乐器,在小曲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它的表现性逐渐丰富起来,甚至出現了小曲的变体,民间团体又根据小曲在各地的发展情况创造小曲的变体,因此小曲在发展过程中,变体的形式较为丰富,小曲出现了“只曲”的表现形式,“只曲”相对去小曲篇幅较小,与“小令”类似,这种只曲的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也丰富了小曲的内容。在小曲的发展过程中,在独唱的基础上,对演唱中对小曲独唱进行帮腔,介绍小曲演唱的背景,不过这类帮腔大多都很简短,不会影响小曲的演唱。

四、明清小曲在清朝的发展

到清朝,民间艺术团体不断对小曲的演唱形式进行创新,在“只曲”与小曲的基础逐渐的形成了“岔曲”的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主要是以三弦将唱词隔开,使小曲的演唱更具有层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艺术团体逐渐将“岔曲”发展为套曲,并且在:“岔曲”的基础上小曲又分为“数岔”与“慢岔”,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丰富。随后在小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将“只曲”进行串联,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套曲,这让我国的明清小曲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小曲在清朝不断的发展,随着民间艺人对小曲的改进,在小曲中添加了旁白,使用旁白对小曲所唱的内容进行解说,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小曲演唱的背景及小曲的演唱内容,这种形式在《霓裳序曲》中就有出现,16世纪,小曲中所唱的内容多数都是赞美爱情的,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小曲在清朝的发展中,不仅增加了旁白,还结合了个地区具有特色的说唱性是,丰富了我国小曲的表现形式,后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鼓子词”,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小曲的形式出现了联套来对曲艺进行演唱,接着在小曲在逐渐的发展中形成了单弦牌子曲,并且小曲在以后的发展中,形式逐渐的丰富了起来。但是在我国近代能对明清小曲演唱的曲艺艺人已经较少了,小曲不再是人民欣赏的主流曲艺。

五、明清小曲对现代曲艺的影响

我国传统形式的说唱表演及戏曲都在小唱中汲取了养分,小曲在发展过程中经过各个地区对小曲的表现形式进行改进,结合当地的曲艺形式对小曲进行创新,从而形成全新的曲艺表现形式,例如,清朝时期,北方的小曲流入秦淮地区后,一些民间创作者对其进行改编,形成鼓子词。明清小曲的演唱形式的失传是我国音乐史上的巨大损失,因此,我国音乐演唱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只汲取外国唱法的养分,也要保证自身曲艺演唱形式的民族特点,使我国传统音乐成为我国发展的标签,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影响力。

六、结论

明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技术的成熟,文学与曲艺艺术的成熟,自然科技的进步,外来思想的影响都对明清小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明清小曲的发展融合了明清时期各种戏曲演唱形式,是明清时期人民抒发自身情感的主要形式。现阶段,我国文学家对明清小曲的起源与发展进行研究,可以从中了解明清时代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及思想,了解明清时期经济、政治的变革,从明清小曲中汲取发展经验运用到我国的发展中去。另外,明清小曲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音乐家对明清小曲进行研究可以从中汲取音乐养分,丰富我国传统曲艺的表现形式,提高我国曲艺在国际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管谨义.我国明清小曲的起源与发展[J].当代音乐,2017 (03):17-20.

[2]邓韵.明清小曲在四川清音中的传播流变——以[鲜花调]为例[J].艺术评鉴,2018(17):26-27.

[3]冯建志.明清小曲对明清戏曲的促进作用[J].四川戏剧,2012(0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