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毽子运动发展的当代价值研究

2019-07-14郭天荣

运动 2019年6期
关键词:毽球蹴鞠毽子

郭天荣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 沈阳 1180136)

1 毽子运动起源

对毽子运动的起源说,多数学者比较认同毽子运动起源于我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观点,如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称踢毽子为“蹴鞠之遗事也”。 针对这一观点,本研究在以往对毽球运动研究基础上,产生了这样的思考:古代蹴鞠运动是以石球、以毛充皮囊的球和充气的球为器材的一种运动,虽然各个时代蹴鞠的材质有所不同,但是蹴鞠的外在的形状都是球型。而古代的毽子结构分为毽铊和毽羽两部分,毽铊一般都是用圆形的金属片制成,毽羽大部分都是用羽毛制成,正是所谓的“以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尽管古代蹴鞠运动的白打运动形式与古代毽子运动的技术有着极其相似的运动特点,但是蹴鞠的球体与古代毽子的形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别。如果说古代毽子运动是从蹴鞠运动中直接分离出来的,就显得太过于勉强了,想必在二者之间一定有一种过渡的运动形式存在。据文物家考证,1913年,在我国山东省一个东汉墓中,出土了23块画像石,其中一块就是蹴毛丸图。 从图可知,当时的蹴毛丸脚法和现代踢毽子的脚法几乎一致。蹴毛丸汉砖发掘给研究毽子的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另据,王向东认为“青州花毽”就是由蹴毛丸发展形成的,经过后人多番改进,形成了以公鸡花翎为主体的鸡毛毽,由唐到宋鸡毛毽已定型。 由此推断,古代踢毽子运动滥觞于蹴鞠运动,由汉代蹴毛丸活动逐渐演变而成的。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古老毽子运动的产生经历了,从“蹴鞠→蹴毛丸→踢毽子”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2 毽子运动的发展

南北朝时代毽子运动已经初具规模。唐代《高僧传》中记载:“沙门慧光年立十二,在天街井栏上,反踢毽子,一连五百,众人喧竞异而观之。佛陀因见怪曰:此小儿世戏有工。”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叫跋陀的人到洛阳去,在路上遇到了十二岁的和尚惠光,能连续反踢毽子500次,观众赞叹不已。这说明了踢毽子运动在南北朝时期的普及程度和其技艺水平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宋时代,踢毽子在民间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其技艺也更加高超了。据《事物纪原》中记载:“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鞬子,三五成群走踢。”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制作和贩卖毽子的商铺,贩卖毽子的商铺出现为毽子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器材的保证。由此也说明了,唐宋时期民间踢毽子之风之盛行、人数之多,且玩法繁多,其技艺也进一步得到提高。

明清代时期,踢毽子运动已经成为清朝人们茶余饭后一种消遣娱乐的活动的方式。如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是这样记述了北京民间踢毽子活动的:“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亦博戏中之绝技矣。”这段话描述了清朝中有专门踢毽子为生的艺人。在《通俗编》中“踢毽”条说:可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踢、触和落毽子,且毽子久久不落地。由于踢毽子趣味性强、玩法可繁可简、运动量大小可掌控以及还可以自己制作等特点,故男女老少皆宜参加这项游戏活动,是踢毽子运动比较容易开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清朝妇女踢毽子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为此,著名词人陈维崧作了一阕《沁园春》,其中描写了咏闺人踢毽子的神态,那婀娜的身姿,那美丽的毽子宛如一只蝴蝶在飞舞,比踢球还有趣,比弹棋还让人陶醉。另外,据《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八辑中记载:“清末光绪皇帝的瑾妃喜欢踢毽子”,可以说踢毽子活动深受清代女子喜爱的一项运动。

综上所述,古代的踢毽子运动在清代末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踢毽子运动已经成为我国民间节令活动主要的内容和人们消遣娱乐活动的方式,古代毽子运动不但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在当今社会也发挥出了一定的作用。

3 毽子运动的价值

3.1 健身价值

古人对毽子的健身价值早有所认识,早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京师十月以后,儿童踢弄之(毽子),足以活血御寒。” 就是说在冬季踢毽子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和预防寒冷的作用。踢毽子是以脚踢为主的一项全身性运动,能够全面促进身心健康,特别是对下肢力量、柔韧和稳定性的锻炼具有独特的功能。现代学者丁华丽研究发现,经过6个月踢毽的中老年人的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都存在显著性的下降,说明了踢毽运动对人的心肺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另外,脚部血液循环还位于心脏的最远端,如果经常对其进行有效的刺激,会促进脚踝部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最终达到治疗效果。所以说踢毽子还是一种变相的按摩运动,对人体具有一定医疗保健作用。

3.2 表演娱乐价值

踢毽子运动被古人誉为“生命的蝴蝶”。在古代,它是“杂技”“杂戏”“博戏”“百戏”的一种。 在宋代,蹴鞠是当时宫廷御宴和招待外宾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之一,同时在民间、瓦舍和节庆活动中也有专门从事蹴鞠表演活动的艺人。在元代民间出现了商业性女蹴鞠艺人。关汉卿在《女校尉又》中有这样的表述:“蹴鞠场上,款侧金莲,微挪玉体,唐裙轻荡,绣带斜飘,舞袖低垂。” 可见,当时女蹴鞠艺人在元代休闲娱乐中表演蹴鞠时的情景。在清朝时期,蹴鞠运动已经走向衰亡。 但毽子运动遗传了蹴鞠运动表演娱乐的基因。在清代潘荣陛所著的《帝京岁时纪盛.岁时杂技》中记载:“都门有专艺毽子者,亦博戏中之绝技矣。”说的是清代有专门踢毽子的艺人。在民国时期,翟连源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代表中国进行了踢毽子表演,被誉为“神奇的令人难以置信的高超运动技艺”。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杂技团招收了靠踢毽子糊口的艺人,这样踢毽子成为了官方杂技团正式演出内容之一。2008年,穆丹作为当今的“花毽王”在北京奥运会上进行了花键表演,引起国内外轰动。周春太在调查中发现,选择“休闲娱乐”选项群众性毽球爱好者占了80.35%,说明了踢毽子的“表演娱乐”价值不但是古人,还是现代人踢毽子的一个选项。

3.3 经济价值

古代毽子运动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2个方面:其一,据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记”条中记载:“南宋首都临安城(杭州)里有经营各种玩具的小商业,如粘杆、毽子等手工作坊”。 其二,就是古代出现了专门从事踢毽子的艺人,在宋代有专门的蹴鞠团队,如“齐云社”和“圆社”,可以说“齐云社”和“圆社”就是现代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元代出现商业性的女蹴鞠艺人;在清代潘荣陛所著的《帝京岁时纪盛.岁时杂技》中记载:有专门踢毽子的艺人,这些艺人靠卖艺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杂技团有专门踢毽子的艺人,踢毽子已经成了一部分人正当的职业。由此可见,毽子的制作、销售业和毽子艺人的出现对促进社会的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据资料可知,目前丹东群众性毽球运动享誉国内外,丹东也成为全国毽球的生产基地,毽球产品远销国内外,且丹东的毽球的生产还带动了养鹅业的兴起。可以说,一只小小的毽子引发了商业性 “蝴蝶效应”。

3.4 节庆主活动的主要内容

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有形形色色的杂耍,如糖葫芦、琉璃喇叭、千千车(陀螺)、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踢毽子等“百戏”内容。“寒食蹴鞠”是中原地区的传统民俗节日,在明代很多地方还保留此风俗,这是踢毽子得以在民间继续开展的重要民俗文化的基础。在清代北京人有在天冷季节踢毽子的习俗,为“天寒时消遣之一法”。塞外承德更有“踢毽子之乡”的美誉,一到新年,人们结伴成群,上街踢毽。清初文学家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记载:“每逢元宵节,昼则踢毽五仙观。”在全国毽球城——丹东市每年举办的鸭绿江国际旅游节中,毽球的表演是深受中外来宾喜欢的节目。由此可知,踢毽子已经成为古今社会民俗节庆中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

3.5 团队合作价值

“围裹”是踢毽子最普遍的一种游戏形式,是几个球友围成一圈踢毽子的一种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宗旨就是在蹴鞠和毽子不落地的前提下表现出各种优美的技巧。这需要踢球者精诚团结,密切合作,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状态,认真接好复杂多变的来球,在传球时一定要照顾到球员接球的难度,切不可不管不顾逞强斗狠,个人英雄主义,合理的传接球配合是围裹活动的灵魂,这样毽子才能连续踢下去,让踢的毽子“终日不坠”。另一个方面,从毽子的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几根羽毛紧紧扎在一起装在底座中配以铜钱,就能够上下翻飞,宛如一只蝴蝶,且总是紧紧缠绕在一起部分最终先落下,这也说明了集体团结的力量大。

3.6 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对踢毽子而言,由于它的运动形式,决定了人与人之间不需要竞争和对抗,表现出自娱性和相互配合的特点,体现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的精神修为的价值取向。此外,古代毽子运动中还蕴含着我国古代传统文化内容。古籍记载古代毽子运动等级分为三段十品,其中的“品”划分为土、米、粮、会、懂、好、高、妙、仙、神;段分为初级段、中级段和高级段。

初级段包括了土品级、米品级和粮品级。这一级别折射出了我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土地和粮食是农民的根本。踢毽子的土、米和粮代表踢毽子的基础。而“土”是我国五行之一,土:“稼穑”。性情温厚笃实,而具有自信心。土性代表信,就是又诚实又温厚诚恳之意。米、粮是在土地上生长的,米品和粮品是土品的高级品。

中级阶包括了会品级、懂品级和好品级。会、懂、好也符合我们认识世界的渐入佳境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人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精神。

高级段包括了高品、妙品、仙品和神品。而踢毽子的最高级阶段中的仙品和神品就是踢毽子人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踢毽子的神品级中一方面蕴含踢毽子的技艺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另一方面包含了通过踢毽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达到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1963年,踢毽子同跳绳等,被编入了小学体育教材,现在很多中学和高校也开展了毽球选修课,踢毽子名正言顺地成了我国一项教育内容,自古以来游戏和竞技活动就作为一项教育内容存在。现今将毽球文化活动与学校体育教育相结合,既可以丰富学校的体育教育内容,又能让学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3.7 交际价值

据《宋稗类钞.遭际编》中记述:高俅本是苏东坡身边的小吏,高俅因球技深得端王的赞赏,才获得高官。可以说,高俅是因为踢球而发迹的。踢毽子表现出的交际功能与其运动形式有关,踢毽子围裹的运动形式决定了参加踢毽子的人之间没有竞争,没有竞争的运动能使人们之间彼此和谐融洽。根据周春太研究发现,开展毽球运动能使人们体验到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不认识不要紧,没毽也没啥,只要你往圆圈一靠,立刻有人给你让出了一个位置,于是你立刻成了“圈内人”,成了朋友。“以毽会友、不毽不散、人毽人爱”在毽球界是很流行的一句话。由此可见,踢毽子能够搭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踢毽子是当今社会一种很有意义的交际方式。

猜你喜欢

毽球蹴鞠毽子
毽球运动在中小学中的推广研究
我国蹴鞠的起源与发展及消亡研究
第一次踢毽球
毽球的脚内侧踢球技术高坪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毽球教案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踢毽子
临汾市毽球运动的大众健身价值和发展研究
蹦鞠
蝴蝶毽子
踢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