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城市社区广场舞优化路径分析

2019-07-14

运动 2019年6期
关键词:扰民噪声污染中老年人

陈 敏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4)

近几年来,我国人们对于精神生活以及身体健康更加追求。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广场舞成了老年人健身、娱乐、休闲的首要选择,已然成为我国老年人最为流行的一种健身方式。但是,城市广场舞在当前饱受争议,影响正常交通秩序、扰民等事件频繁发生。因此,对城市社区广场舞的发展路径进行优化迫在眉睫。

1 城市社区广场舞的发展优势分析

1.1 舞蹈形式大众化

广场舞是一种十分容易被群众接受且能够迅速掌握的集体舞蹈形式,由于没有“门槛”的要求,所以开放性极强,任何人均能够参与其中。就当前我国广场舞的内容来看,其形式丰富多样,参与者可以结合自身水平选择简易程度,为参与广场舞的群众提供了更为多元的选择空间,容纳了更多的参与者。从江苏省城市社区广场舞的参与群众来看,参与主体主要为中老年人以及少年儿童。其中,还包含着一些中年白领上班族,由于日常工作较为繁忙、缺乏锻炼,因此会在晚饭后的时间段参与到广场舞活动中。

1.2 满足群众娱乐与健身的双重需求

城市社区广场舞的参与主体为中老年人,其对娱乐与健身的双重需求促使其展开、参与广场舞活动。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其身体机能、组织与器官功能随之下降,关节疼痛、糖尿病、呼吸道疾病、高血脂、高血压、腰椎疾病等逐渐显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老年人对于健身的需求较为迫切,而参与广场舞则很好地满足了这一诉求。同时,中老年人有大量的闲余时间,但适合这一群体的娱乐活动相对较少,致使其需求一种适合自身的娱乐方式。由于广场舞的音乐素材通俗化、形式大众化、参与人员平民化等优势,逐步成了城市中老年人的一种主流健身、娱乐形式。

1.3 对场地与设施的要求较低

相比于其他活动来说,广场舞对于场地与设施的要求相对较低。一般来说,只要有空地和音乐,就能够展开广场舞活动。在这样的条件下,公园、公共广场、社区广场,甚至是空闲的停车场均可以称为广场舞的进行区域。

2 城市社区广场舞的现存问题分析

2.1 存在较大的噪声污染

现阶段,广场舞饱受争议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其会引起较大的噪声污染,对于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休息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规定了户外噪音的允许条件以及造成噪声污染的相关处罚 。诚然,我国已经列出了明文规定,但是广场舞扰民的现象并未消失。笔者在本次研究中,对江苏省城市一些社区的广场舞音乐分贝进行了测试,发现大量社区广场舞的展开存在着现场音乐为90分贝、百米外的音乐为70分贝的情况,这严重超出了标准中“户外允许噪音级昼间50分贝、夜间40分贝”的内容,需要进行优化。

2.2 存在安全隐患

我国国土资源辽阔,但是在实际城市生活中,由于人口较多、公共活动区域面积受限等因素,导致一些规模大的广场舞群体不得不将其活动区域移动到临近马路的空旷处,这就产生了较大的安全隐患。笔者对江苏省城市社区广场舞进行研究中发现,多数社区由于公共区域面积的限制以及对噪音的管制,使得较多的广场舞参与群体将活动地点移至附近的公共广场、人行道、马路等。同时,由于晚上7点正是很多上班族下班的高峰时段,因此车流量、人流量相对集中。此时,广场舞参与人员一定程度地阻碍了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也提升了广场舞活动的安全隐患。

3 江苏省城市社区广场舞的优化路径探究

3.1 加强宣传教育,落实综合治理

城市社区广场舞活动会产生较大的噪声污染,影响着周边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针对这一问题,仅仅通过制定规则进行管制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并实施综合性的治理。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引入“宜疏不宜堵”的理念,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发挥出主导性作用,大范围展开广场舞参与者的噪声污染教育,使其树立起公德意识,并自觉完成广场舞的精细化管理。此时,要引导广场舞组织者或是参与者从设备、音量、展开区域、活动时间段等方面完成噪音控制,引入电子显示屏、分贝仪等仪器辅助监管,降低广场舞音乐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而对于城市社区来说,也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此时,物业管理者应当同相应区域的城管、辖区派出所、老龄委、社区等共同完成降噪方案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中老年人对广场舞的需求,严禁使用全面禁止的方式完成管理,体现出管理的人性化。笔者认为,可以将不同的小区设为一个单位,引入“静音模式”实现广场舞噪音的控制。在“静音模式”中,主要使用了调频发射器、耳机等设备,利用无线FM调频信号即可两者的连接。对于广场舞参与者来说,只需要佩戴耳机,并将频率调至同一波段即可收听音乐。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保证了环境的安静程度,还确保了广场舞参与者在有音乐的条件下舞蹈,实现了矛盾的化解。

3.2 提升公共设施与公共体育馆的开放程度

3.2.1 提升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活动区域的缺乏是造成广场舞扰民、活动安全隐患增加的主要原因,需要重点解决。由于活动区域的缺乏,导致中老年人不得不在小区广场、花园甚至是附近马路上展开广场舞活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区域、设施的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活动场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从根源上解决扰民、噪音问题,也降低了广场舞活动的安全隐患。笔者认为,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提升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来实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将住宅区作为社会单位进行全面规划,逐步形成由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中心、区域中心等构成的社会公共活动区域,为中老年人提供更多娱乐、健身途径以及活动空间。

3.2.2 提升企事业单位体育场的开放程度在提升公共设施投入力度的基础上,还应当加强企事业单位体育场的开放程度,对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进行更好的满足。在这一过程中,应当设公共体育场的开放时间段、定容量等,为群众健身、娱乐、休闲提供更好的条件 。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购买公共服务,并利用社区向居民发放免费健身券的形式,实现对社区居民健身去求的满足。另外,还要加强与区域内学校的合作,将广场舞活动移至专业场馆中,保证广场舞开展安全的同时,也降低了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3.3 将监管纳入法制框架

为了进一步消除广场舞产生的噪声污染,推动城市社区广场舞活动更好的发展,应将监管纳入法制框架中,促使监管力度的提升。诚然,广场舞的展开有着较大的益处,也是当前中老年人更为青睐的一种健身、娱乐形式,但是这并不能消除其产生噪音污染这一问题。在广场舞管理中,不仅要满足参与者的需求,还要尊重周边居民对安静环境的现实需求。因此,在管理中,严禁出现“法不责众”的心理,要进一步提升对广场舞扰民的监管力度,形成并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广场舞噪音扰民属于违法行为,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存在死角甚至是空白,通常是城管部门、公安部门“劝解无果”最终不了了之。笔者认为,针对广场舞扰民问题,必须要严格落实《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噪音防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发挥中的相关内容。要对广场舞参与人员进行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提升其对噪音控制的认识;一旦接到投诉,则必须要立即制止活动,进行批评教育后责令整改;对于屡犯者,应当联合公安部门进行取缔。

3.4 积极借鉴国内先进的管理经验

现阶段,广场舞在全国范围内盛行,扰民现象难以避免。针对这一现象,我国各大城市推出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笔者认为,在江苏省城市社区广场舞管理中,可以充分借鉴过国内的先进经验。例如,北京的广场创新设计值得借鉴。为了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郭庄子城市森林公园、马家堡城市森林公园等在公共区域设置了树木隔断。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避免了广场舞“抢地盘”问题的出现,也一定程度防止了噪声污染。上海出台的有关生活噪音防治规定值得借鉴。其中,规定了晚间10点至早上6点为安静时间,严禁小区居民在住宅附近、公共区域等展开需要使用音乐、音响的娱乐活动。同时,其他时间的公共活动,均不得使用配有外置扩音装置的器材展开。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的降低了广场舞产生的噪声污染。另外,笔者在调查国内先进管理经验中发现,居民委员会在广场舞噪声污染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节,能够使舞者与居民达成统一协议,一定程度地消除了两者的矛盾。

3.5 充分发挥广场舞管理自我治理的能力

3.5.1 自主协商 对于城市社区广场舞活动来说,一般是由居委会同意、居民自主聚集、社区提供固定场地而展开的。在这一过程,应重点发挥出自主协商的作用,组织广场舞舞者、居委会、居民等共同协会出广场舞展开时间、音乐的音量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在后续广场舞活动展开中发生纠纷与矛盾。

3.5.2 合作治理 居委会也要承担起广场舞管理的责任,可以在社区宣传栏中张贴广场舞的优点、发展史等等,引导不参与广场舞的居民了解、认同、接受广场舞。同时,要与广场舞参与者合作,调动居民的自治精神,更好地完成广场舞治理,推动广场舞更好的发展。

4 结 语

广场舞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将监管纳入法制框架、提升公共设施与公共体育馆的开放程度、积极借鉴国内先进的管理经验、充分发挥广场舞管理自我治理的能力,更好地消除了广场舞参与者与居民之间的矛盾,缓解了广场舞的现存问题,推动了广场舞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扰民噪声污染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慢性疼痛——中老年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
康复护理针对疗养院中老年人的应用及体会
噪声治理不应止于“民不举,官不究”
1/5欧洲人受噪声困扰
噪声污染公益海报设计
扰民的皮乐
中老年人的网络世界
关于广场舞影响力及扰民情况的调查报告
市政工程施工中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