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何以为家》之反思

2019-07-14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父辈生育儿女

(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550025)

一、影片简介

影片《何以为家》由黎巴嫩导演娜丁•拉巴基继2007年《焦糖人生》后,自编自导的又一部令世人瞩目的佳作。当她在贝鲁特的贫民窟、收容所与监狱间调查走访三年后,拍摄之前却断然为此片订下了这样的片名:《迦百农》。 Caphama u m—阿拉伯语和法文的“迦百农”就是堕入无序,就是难以解脱的地狱。1影片讲述了赞恩为了躲避叙利亚境内战争,他跟随家人来到黎巴嫩成为难民,并在混乱、暴力、贫穷、饥饿等恶劣环境中成长。赞恩的一家人都是难民,没有正式身份,都是黑户。父母因此没有正儿八经的工作,家庭经济来源依靠售卖曲马多饮料(毒品)、兄弟姐妹卖甜菜汁儿、妹妹出嫁、赞恩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等等。由于贫穷,赞恩不能上学,每天必须去阿萨德的杂货店打工挣钱。当父母将妹妹萨哈嫁给阿萨德,赞恩试图阻止无效后离家出走。走投无路之际,泰格斯特收留了他,后因为泰格斯特未能弄到身份证明入狱后,赞恩负责照顾她1岁左右的孩子。赞恩特别的疼爱这个“弟弟”,但因为走投无路,他不得将“弟弟”交给人贩子。当赞恩返回家中找取证件时,忽然得知妹妹已死的消息之后,便用刀捅伤了阿萨德,被判入狱5年。其当得知母亲怀孕的消息之后,赞恩起诉父母生了自己的故事。

二、观照自我成长轨迹

当笔者观看完《何以为家》之后,内心深深的陷入沉思。或许是鄙人本科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期间攻读社会学专业所规训出的人文情怀,亦或许是因为笔者成长于农村贫困家庭,曾经也是一名留守儿童的身份,导致赞恩对父母的控诉让鄙人此般挥之不去。赴马里维和警卫战士韩立建回忆自己战友写过这样一段话:“有的人一生都靠美好的童年激励自己,而有的人却要用一生的美好来治愈或弥补童年爱的缺失。”2其战友的后半句话可能就是赞恩这类群体与成长于中国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群体的真实写照。

我从小成长于贫困山区,是爷爷奶奶抚养大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务工了。而童年时代却给我留下太多的不愉快,甚至影响到我的性格。我有一个长我两岁的哥哥,我们年龄相差太近注定是要经常打闹的,而吃亏的总是我,爷爷奶奶要干农活是没时间管教于我俩的。导致我很听哥哥的话,但并非心悦诚服。所以身为男孩子的我慢慢变得胆小怕事。上学之际,由于个性强,总不服输,别人总是要来找我麻烦,哥哥不会替我出头(或许是他长我两岁不懂事儿,或许是我们在家长期打闹感情淡了)。而其他同学的哥哥姐姐都会为他的弟妹助威,甚至一同欺负我。每次回家和爷爷奶奶诉苦,他们总是让我别和人打架。爷爷奶奶对我的疼爱,我是深知的。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他们总是觉得闹大了对我们没好处,爸爸妈妈也不会立马就回来。于是很小的我开始变得胆小怕事,甚至有点懦弱,学会了忍耐。但这些性格我是十分讨厌的。

每当和同辈群体玩耍时,他们大多都有玩具,都有新衣服,而我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于是,我开始自卑了,开始羡慕别人,开始在同辈群体中边缘化,个性没有了棱角,随波逐流,缺乏主见。在很多众人的场合我开始不敢表达我自己,而在这一系列的持久作用下,小小年纪的我开始缺乏安全感,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愿意和我玩,我开始学会了去附和别人,去讨好别人。但是让我有那么一点安慰的是,由于我的胆小、强自尊、怕事儿,老师吩咐的任务我都会很好的完成,所以我的成绩非常出色。

直到现在,笔者依然不是很有自信心、也缺乏安全感、比较敏感、不太喜欢和人交心(包括我的亲人),我也不太敢在公众场合发言等等,但现如今的我都在逼着自己去慢慢地改变,去弥补童年的缺失。笔者知道这是一个煎熬的过程,也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因为笔者发现,没有相似经历的人群是不会理解我的困扰。就拿最简单的例子,笔者很在乎别人的眼光,那是因为儿童时期缺乏关注与自信但是的。

现在笔者的家庭比较宽裕了,父母也很努力的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物质条件。哥哥由于从小就胆大、聪明与敢于尝试,在市里开设了两家西点店。而笔者也即将研究生毕业,但是童年的那些事儿,只有自己去慢慢消化,没人能够帮助我,只有自己和时间。

三、探索贫困地区父辈与字辈的生育观

(一)父辈的生育观:多子多福

父辈的生育观是相对于子辈而言的,主要是指六七十年代出群体的生育观念。为了了解现今贫困地区父辈的生育观念,笔者走访了贵州省某一少数民族村落,对父辈的生育观进行调研。其中,对2名父辈分别开展了半结构式访谈,对15名父辈群体开展了集体访谈。

在2次半结构访谈中,关于生育观念的相关想法,刘某(女,50)是这样说的:“以前是太穷了,没吃没穿的,怕养不活。现在条件这么好,有吃有穿的,还怕什么。以前我们兄弟姐妹七八个,现在也不是好好的嘛,所以我要和我儿子和儿媳说,让他们多生几个小孩。”

张某(男,55岁)的回答也让我吃惊:“孩子还是多生些好,这样老了就享福了,一个不孝顺一个孝顺嘛,多生些总有那么几个有出息的,我一直和我儿子说,他就是不听。”而笔者在对15名父辈做集体访谈时,他们的回答与谈论结果与以上两位大同小异。

经过调研发现:父辈的生育观认为多子才能多福,年轻的时候辛苦一点,等到年老之后享受儿女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的甚至认为,儿女多,总有那么几个儿女能出人头地,他们甚至把生育儿女作为未来的投资。这一观念在父辈身上依然存在,而且还有意施加给子女一辈。

(二)子辈的生育观:精细化培养

子辈生育观念主要是指80、90后这一代人的生育观念。为探索子辈的生育观念,笔者对该村 2名子辈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对15为子辈群体开展了集体访谈。在问及生育观念的问题时,他们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接受半结构式访谈的张某(男,28岁未婚,本科毕业,在外创业,回来探望父母)说:“我不太敢要小孩,我觉得我还没做好准备,。首先,家里没什么钱。我害怕自己的儿女像自己小的时候一样,没玩具,没零花钱,总是看着别人在玩各种玩具。其次,我现在在创业期间,工作时间和地点极不稳定,我不想他们像我一样成为留守儿童,童年期间父母爱的缺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会影响他的一生。

四、感动于子辈理性的生育观

不言而喻,贫困地区父辈与子辈有着截然不同的生育观。父辈的生育观的核心是多子多福,把生育儿女作为自己的投资。这也许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不予探究,但是这一思想还在父辈群体根深蒂固,甚至有意施加于子女一代的现象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而对于子辈的生育观则是精细化培养,这样的生育理念形成多来源于自己的成长经历。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成长于经济拮据的家庭,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缺乏关注,父母的陪伴。而子辈理性的生育观念深深地感动笔者,这不仅是一种理性生育观念的启蒙,更是子辈人文关怀的飞跃。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关爱每一个生命个体本身。但是对于这一群体中的小部分不愿意要小孩的群体而言,却深深的让笔者陷入了沉思,他们童年到底经历了什么,那些经历给他们造成了多大的创伤,让他们自愿放弃人类最为伟大的创造——生产人类。这些人群是最为矛盾的,也是最为让人痛心的,而这类人群在社会上的声音也最为弱小的,因为连他们自己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童年的经历导致如今性格和心理的缺陷。自此,但愿每个儿童,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3

五、余论

当然,《何以为家》这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现象级佳作,反映的社会现实还有许多许多,譬如令人痛恨作呕的战争,永远苟存的毒品交易,性别歧视,教育公平,家庭暴力,婚姻制度,儿童权益等等,相信每位观影人都有各自内心深处的何以为家。电影是没有国界的,不管是来自哪个国家的电影,只要是打动了观众,都应当是成功的艺术品。4《何以为家》能够将残酷的现实呈现于全球各地,并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是因为其展现了全球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于博爱,自由、平等、和谐等普世价值认可与追求。现如今残酷的现实得以呈现,而社会亦敢于正视,那么距离问题的解决还会远吗!

注释:

1.王霞. 《何以为家》:愤怒求生的面孔背后[N]. 中国电影报,2019-06-05(007).

2.韩立建. “何以为家”看世界[N]. 解放军报,2019-05-30(004).

3.张宏伟. 愿每个儿童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N]. 人民法院报,2019-05-31(005).

4.《何以为家》:唯有真情最动人[N]. 工人日报,2019-05-27(005).

猜你喜欢

父辈生育儿女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父辈们
生育路上的苦与乐
My Country, My Parents 《我和我的父辈》观后感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江湖儿女
去科尔沁草原,当一回“草原儿女”
家有儿女欢乐多
生育登记流程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