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渚玉器纹样艺术特色探究

2019-07-14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430068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良渚先民玉器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430068)

良渚文化是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多年历史。新石器时代作为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而玉器的制作和使用不仅代表了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良渚先民的最高价值追求。良渚文化的核心地区为坐落于浙江余杭地区的良渚古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良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先天的契机。距今为止已发现近一百多处良渚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大批前所未有的经典玉器作品,极具有研究意义。良渚文化玉器以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制作工艺精湛而闻名于世,一度创造出高度的史前文化,成为了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引发了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一次又一次的研究浪潮。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良渚遗址作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圣地,传承着文明的火种,窥见了创造与交融,见证着对话与交流。

一、神王之国良渚

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远古先民就已经产生沟通天地鬼神的意识萌芽,先民们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与神灵和谐共处,于是玉器便成为了先民与神灵沟通的重要媒介。我国的玉石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跟原始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神权政治由此孕育而生。到了新石器时期,就已先后形成了许多规模较大的氏族集团,并存在着完善的等级制度,这是人类从部落迈向国家政治的初期探索。

随着城市的形成,整个中华大地在新石器时代都充满着狂热的玉崇拜氛围,玉器的使用遍布全国。玉器成为沟通天地的神器,成熟于红山文化时期,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高潮。自从国家政权建立之后,祭祀活动开始逐渐兴起,直到上升到国家行为。玉器作为祭祀中不可或缺的礼器之一,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玉器被国家垄断,日益发展成为推行王权的工具,逐渐演变为神权与王权的统一的象征,玉器也随之上升为国家礼仪用器,这也是中国玉文化在世界历史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之一。

良渚古国还有一个名字:神王之国。良渚先民不仅信仰神灵,还创造出了自己的神灵,并将神权与政权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国家形态。我们通过研究良渚墓葬可以发现,良渚墓葬规模宏大,随葬品众多,作为随葬品的玉器占总数量的八成以上。而通过随葬品数量和质量的差异研究发现,良渚文化时期社会存在明显的阶级分化,并有着一套完整的等级森严的礼制用玉系统。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仅局限于丧葬用途,同后来商周的青铜礼器一样,良渚玉器也是神权和政权物化的产物,尤其是神徽纹样的出现,统治者通过拥有大量精美的玉器以及在玉器上施以神徽的纹饰来强调身份,贯彻天人合一的理念。这足以说明了良渚玉器的主要功能不仅仅是神灵崇拜的宗教礼器,也更是统治者反映权利的象征。这无一例外的将良渚文化玉器指向一个神权政治载体象征的高度,具有宗教和礼仪上的重要意义。

在良渚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神权统治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玉事神则是神权政治的核心内容。神权政治维系着王权的统治,而由神权政治衍生出来的玉文化便是当时社会的最佳见证。

二、玉器是良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

良渚文化墓葬所出土的随葬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都是以玉器为主体的。良渚玉器因为它精美绝伦的外形,数量巨大的规模,以及神秘莫测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良渚文化的代名词。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贯穿良渚文化的始终,良渚玉器是良渚文化的灵魂精髓,是良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载体。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只要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墓葬,随葬品之中必会出土玉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良渚文化的大型祭坛所出土的玉器在研究良渚葬玉文化和礼制文明中具有重大意义,价值难以估量,按其功用可分为祭祀礼器和装饰用器两种类型。功用为祭祀礼器的主要有玉琮,玉璧,玉钺等,装饰用器主要有玉璜,带钩,牌饰,三叉形器,冠状器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博物馆中展出最多的,它们分别是:玉琮,玉璧,玉钺。

1.玉琮

玉琮是最能代表良渚玉器的风格和特征的玉器,更是良渚神权文化的集中表现。“礼神者,必象其美,璧圆象天,琮八方象地。”玉琮为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中部贯穿,因其外圆内方的独特造型,方则被认为象征大地,是巫师祭祀大地的神器,是良渚先民天圆地方的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的时代信仰。玉琮形状大小各异,差别悬殊。有宽短型的单节玉琮,是由圆微型镯发展而来,也有高长型玉琮,是由单节玉琮累地加高而来,最长可达十九节。我国早期礼玉系统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说法,黄琮外圆内方的造型与天圆地方的思想一脉相承。玉琮的表面有的刻有精美的纹饰,而有的则为素面。1986年在反山文化遗址中曾出土过一件非常特殊的玉琮,因其体型巨大,造型奇特,纹饰精美,寓意神秘被称之为“玉琮王”。这件玉琮的玉质精良,雕琢精细,上面雕刻着复杂而又精美的纹样,其中一对怒目而视的眼睛最为醒目,眼睛两侧有一双手呈五指张开状,手臂连接的上部则是一幅头戴王冠,神情威严的神人形象,四角相同,左右对称。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驾驭神兽的天神,也有认为是神兽化身的人形,众说不一。这便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纹样,神人兽面纹,也被称为“神徽”。从时代背景来看,良渚文化时期作为神权主导型的时代,玉器是人与神沟通的圣物,无疑具有宗教象征的意识,而刻有神人兽面纹的玉琮正是神权被物化的典型代表。

2.玉璧

玉璧也是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的重要随葬品之一,数量巨大,是良渚玉器钟出土数量最多的一类。玉璧是中央又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我国自古以来有“以苍璧礼天”的说法,它不仅是一种祭祀礼器,同时又是一种代表阶级和地位的象征,也有学者认为,良渚玉璧在史前文化中,有可能作为礼乐器来使用。良渚玉璧在墓葬中的摆放在几乎各种位置都有发现,但学术界对良渚玉璧的研究相对于玉琮少之又少。良渚玉璧具有其自身的独特辨识特征:一是形体巨大且厚实,直径最大可达40厘米左右;二是色泽丰富,少有纯净无暇者;三是玉璧多为素面,极少施以纹饰。关于其形制,据考证可能源自于崧泽文化。

3.玉钺

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中,玉钺也是极具良渚文化特色的玉器种类之一。玉钺是从穿孔石斧演变而来,呈扁状近长梯形,下部较宽,一端有两面对磨的弧形刃,上部有穿孔。玉钺是军事指挥权的象征,也是标志身份的重要礼器。良渚玉钺一般打磨光洁,但在反山遗址中曾出土一件上角雕有形似玉琮神人兽面纹,下角雕有鸟纹的的玉钺,充分体现了王权神授,被称为“钺王”。从出土情况来看,同一墓葬没有同时出土过两件玉钺,由此可见玉钺的拥有者所掌握的巨大政治权利。

三、良渚玉器纹样艺术特色研究分析

良渚玉器数量众多,多数玉器制作精良、工艺精湛,雕刻非常繁杂细致、工整和谐,尤其在良渚玉器上的细细的阴刻线,在感叹先民非凡的工艺技能时,也体现出雷霆万钧之势,庄严肃穆之威。对良渚玉器纹饰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可以反映出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对自然崇拜和神权崇拜的特征,同时也展现出先民丰富的创造力、想象力。研究良渚玉器纹样设计,发现其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不谋而合,有着相当高的协调性,从出现到如今都值得我们细细研究和学习。通过对纹样的深入探析,其艺术特征主要表现为:均衡之美、立体之美、抽象之美。

1.均衡之美

玉器作为纹饰纹样的艺术载体,是良渚文化在视觉感官上的物化体现,也是先民对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神明崇拜的重要寄托,是先民的人文精神情怀、艺术美学思想的直接表达。线型和对称是良渚玉器纹饰纹样创作的重要主题,存在于各种类型的良渚玉器中,通过其无穷的变化、排列、组合等方式,形成了独具良渚特色玉器文化。用当代艺术的眼光看当时的玉器,不难发现良渚先民工匠们有着超乎时代的构图、美学、艺术能力,其中神人兽面纹玉琮纹样尤为突出,纹样以神人纹与兽面纹上下相结合为主题,运用直线、曲线、斜线、弧线、波折线等不同线型进行对称、排列、组合、粗细变化等,形成不同纹饰纹样,与阴线雕刻、浮雕工艺完美融合,雕刻出层次丰富、结构严谨、和谐对称的纹饰纹样。

以玉琮、玉壁、玉钺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其型较大、特征明显,造型上的均衡、对称,显示出良渚玉器的厚重雄浑,体现了器物自身的平衡,给人以沉稳、庄重、肃穆之感;纹饰纹样的均衡、对称,表现出对神灵、图腾的崇拜,充满着原始宗教韵味,庄严神圣、令人望而生畏。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的结合形成了严谨、细致、美观且韵律感、节奏感极强的视觉冲击效果,充分展现了良渚玉器的大器之美、理性之美、稳定之美。

2.立体之美

玉琮作为典型的良渚玉器立体之美的代表,它整体造型比例匀称、文质大方、规矩严谨,彰显出典雅、高贵的东方气质。玉琮的造型上的内圆外方造就了器物本身对称折面形态,玉琮展现了先民匠人们高超的雕刻技艺与艺术成就,玉琮上的纹饰纹样通过雕刻技法,使得原本静态的图案有了动态的美感,这种动静结合的方式,主要通过在每个面的折角处进行雕刻,且雕刻半个纹饰纹样,这样同一平面上有一组两个半个的纹样,对称分布两端,而在折角角度,便能看到一个完整的纹饰纹样,让整个玉器静态中蕴含着动态美,使得玉器纹饰由二维转向了三维空间,为玉琮增添了神秘色彩的同时,也寓意着人与神沟通的深意。

以玉琮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在素面雕刻基础上,空间上有了一定的变化,其雕刻工艺、表现手法主要是浅浮雕和阴线雕刻,先用阴线雕刻刻出几何纹、鸟纹、兽纹、云雷纹等纹样,再运用浅浮雕雕刻出表现轮廓,最后再通过阴线雕刻对表面凸出部分进行局部细节刻画。浅浮雕与阴线雕刻手法的完美结合,可是说当时玉雕的巅峰水平,让静态的玉琮有了动态神韵,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将思维和视觉空间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进一步体现了良渚文化的神秘性。

3.抽象之美

从艺术表现形式来看良渚玉器的纹饰纹样,可看出良渚先民们有着高度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通过对玉石的精雕细琢,对自然事物形态的细微观察,对三尺神明的崇拜与敬仰,不拘泥于材质的形态与形式,运用艺术化手法,将抽象形态具象化,将造型与纹样做到和谐统一,将当时的思想、文化、精神寄托于玉器中,沉淀出辉煌且有神秘的良渚文化。

良渚先民运用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以温润内敛的玉石为载体,用巧夺天工的工艺加以雕琢,把玉物的特性提升到人精神寄托层面。研究现已出土的玉器得出,良渚玉器纹样的发展经历大致分为几个阶段,首先是自然崇拜,体现在对山川河流、动植物的崇拜,对其具象化,形成纹饰纹样,其中鸟纹最具代表性;其次是图腾崇拜,在这阶段,先民将某种自然事物作为图腾,通过艺术手法,抽象的展现出来,此时的纹样有了他们对自然的感悟,有了对情感的寄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祈求上苍神灵或祖先的庇护,其中兽面纹、神人兽面纹最具特征。神人兽面纹的出现基本主宰了同时期之后的所有玉器纹样,这种纯粹的抽象化图腾,包含着先民神秘的思维和思想,在后世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是英雄崇拜,在良渚文化晚期,随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玉器纹样由神人兽面纹逐渐演变成为人面纹,这种变化是将人抽象为神、将其神化,体现出人们对祖先或是英雄的崇拜。

四、结语

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玉文化贯穿了整个中华的文明发展史,良渚玉器更是创造了中华史前玉文化的最高峰,在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良渚玉器所蕴含的五千年文化精髓,让后人切实的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化,文明的历久弥新,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丰碑,良渚玉器迎来了东方文明的曙光,是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最好见证。

猜你喜欢

良渚先民玉器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80件实物、99幅图片首次揭秘——良渚古城申遗全程
良渚古城
良渚人有文字吗?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将先民们的宝贵财富留给后代子孙——记浙东千年古镇崇仁镇消防安全工作
西汉玉器的鉴定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