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袖珍公园空间营造探究

2019-07-14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714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幕墙营造公园

(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714000)

袖珍公园不仅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镶嵌在城市高密度的建筑中,弱化建筑棱角,延伸建筑外围空间。袖珍公园大多隐藏在社区的角落处,能够给予人们更高的使用灵活性以及适应不同种类的人群需求。研究不同的空间围合的程度给予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迎合更多人们的心理需求。

一、袖珍公园概述

1.袖珍公园定义

袖珍公园也称为口袋公园,其特点为规模较小,是在较小场地上进行绿化种植,配备休憩设施等,服务当地居民是其主要功能,主要呈斑块状散落在城市结构中,常见类型有小型街头绿地、小型社区运动场、小公园等。

2.袖珍公园特点

袖珍公园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点规模小、功能少、多样化活动空间、社会性突出。根据以往经验,认为袖珍公园的规模在400-10000㎡之间。袖珍公园的主要使用者的活动,短暂停留如用餐、等待、休息等。

二、袖珍公园案例分析

1.帕雷公园

帕雷公园占地约400平米,是一块12*30米的地块。公园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最内部的水幕墙、十七株美国刺槐、东西两边被攀援植物覆盖的墙体、轻便的网制座椅和入口处的小商店。公园整体分为人行区域、公园入口空间和休息空间。首先是人行空间,除了提供通行,还是公园与街道的过渡区域,使用统一的铺装较为简明地处理了公园入口边界问题。其次是由台阶和无障碍通道做组成的入口空间。休息空间由十二棵高大的美国刺槐和最里面的水幕墙组成。帕雷公园的简单明确的功能分区,是奠定其营造空间成功的基础。功能要求上,空间的功能明确,看似每个独立的空间,实际联系十分紧密,并通过对比的手法强化空间之间的关系,丰富空间变化。在狭小的平面空间内营造丰富和功能完备的空间始终是有限的,由此对于袖珍公园中空间的竖向设计往往是影响空间感受的重要因素。

首先是空间的封闭性,帕雷公园周围均是高大耸立的摩天大楼,处于大楼夹缝中的帕雷公园显得空间十分局促。由此,泽恩在设计帕雷公园时将十七株高大的美国刺槐组成了一整面完整的覆盖面,减弱了场地的压迫感,同时提高了空间的围合性。另外,帕雷公园墙面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都很高,三边连续围合的实墙更进一步加强了空间良好的封闭性,有利于形成简洁、纯粹的空间。其次是地面高差划分空间,改变场地地面的高度进行竖向空间设计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帕雷公园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改变地表高度来增强场所感的同时,能够保持整体公园的与外部环境的衔接感,并不会因为抬升了场地的地面而感到突兀,从而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北京王府井口袋公园

王府井袖珍公园绿地广场占地共4970平方米,该公园的设计理念为“墙上痕”“树下荫”。公园绿化种植非常有特色,设计师首先做出了“墙上痕”的创作,用现代的钢为材料,制作出了墙体图案状的立体框架。依托场地内已经存在的高大树木,种植了胸径较大的国槐树与之共同营造了“树下荫”的效果,最有创新是“墙上痕”之上的立体绿化和摆放在场地内的盆栽植物花卉,虽然形式简单,但却赋予了场地一种亲近感。即使是再小的场地也需要考虑空间的围合性,北京王府井口袋公园所使用的镂空式钢幕既保证了公园内的空间围合感,又确保了开放性。

三、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的原则

1.有效围合的半开敞空间

约翰•西蒙兹指出,“缺乏有效的围合是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空间或地段的关键所在。”根据以上案例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帕雷公园和格林艾克公园都是有效围合的空间。袖珍公园应当与街道保持紧密的联系,与街道相接的地方应该做到最大化的开放,视线无阻挡,自然连接,过渡和谐。

2.简单明确的功能分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袖珍公园面积虽小,但是由于其广泛的适用人群和高人流量的地理位置,由此对空间承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袖珍公园应该具有巨大的人口容纳性和人流导流能力,人们能够在场地中迅速找到自己想要到达的区域。这依赖于简单明确的功能分区,合理地组织场地内部交通,使交通面积最小化,并配合“金角银边、中间留白”的植物配置原则,以高效利用场地。

3.丰富的竖向空间设计

帕雷公园的成功,与其丰富的竖向空间设计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帕雷公园并没有在地面上做太多的抬升或下降,但是其利用乔木、攀缘植物和水幕墙的搭配便形成了丰富的竖向空间,使人在不同的区域内感受到了不同的空间变化。

四、袖珍公园空间营造方法

1.空间形态

袖珍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由于场地面积的相对局促,但又要满足不同人群场地功能的需求,则主要依靠空间的相对高度来形成。由此,有效的围合对空间而言是必要的,那么起围合作用的边界的高度显然是很重要的问题。根据帕雷公园和北京王府井口袋公园的经验,边界的高度应该满足空间的相对高度即D/H值。

2.功能分区

袖珍公园的面积普遍较小,所以需要合理运用空间对比的手法,来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避免小空间的单调乏味感,做到小中见大,给人们丰富的空间体验。

3.地形设计

在面积有限的袖珍公园之中利用高差划分空间是一种高效方式。同时利用植物配合场地空间设计,围合场地空间,使场地的空间营造更加的深刻,同时还可以增加场地的绿化率,提高场地的生态效益。应注意空间的划分要主次分明,层次清晰,变化统一,开合有节奏,创造简洁却丰富并有秩序的空间。

五、上海Greenlies袖珍公园空间营造

本次方案设计的场地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常德路与康定路交界处,原本是一处场地面积为0.27公顷的废弃停车场,围合场地的水泥板占用了大面积的人行道区域。由于该地块位于商业中心附近,周围建筑密度较大,该场地附近拥有4个地铁出入口、2个公交站台以及一个出租车招停点,日均人流量达到5万人次以上,但是周围休息的场所较少,所以需要一定面积的集散区域供人流通行、逗留以及休憩。上海所特有的海派文化、弄堂文化以及石库门花纹样式给予该场地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赋予了该场地全新的场所精神。同时,温暖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场地提供了丰沛的降水量,潮湿的空气和肥沃的泥土为植物配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基址分析

该场地位于商业中心附近,共0.27公顷。场地的南面是一条一级公路,北面是一小片树林及住宅楼,东面是居民楼,西面是三个地铁站,周围还有很多办公楼,以及住宅区、购物广场、学校等,人流量非常大,其中早上的人流量是最大的。在方案设计时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周围环境,设计适合该地段的袖珍公园,满足周围人群的需求。

该袖珍公园的主要的使用者是附近的工作人员、居民以及过往的市民。其中主要是为了给周围的人群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绿色空间:让办公区的工作人员能在午休时间来公园用餐休憩、附近居民能在这里散步聊天、过往的市民在这里驻足休息。

2.半围合的空间形态

根据空间围合的营造原则,在上海Greenlies袖珍公园的设计中,场地的西部和东部场地(即人流量较多的场地)设计半开敞的围合空间。将西部靠近交通设施和办公楼的区域设计为可以供行人和办公人员休息进食的临下空间即树阵广场,并且配有小卖部售卖食物和水景瀑布隔离降噪。将东部靠近居民楼的区域设计为互动性区域,外围有乔木和灌木围合,内部设计有座椅和玉兰花状的互动灯光装置。

3.“小中见大”的功能分区

以上海Greenlies袖珍公园为例,该袖珍公园面积为0.27公顷,在袖珍公园中算是面积比较大的,所以在功能分区方面,Greenlies袖珍公园需要做的更加细致,考虑的更加充分。将Greenlies袖珍公园划分为五个功能分区,在树阵广场和居民休闲区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南部的人流广场、中部的中心广场和北部的跌水瀑布。人流广场是为了满足高峰时期来往的人流通行,地面采用与街道方向相符的铺装线,并采用草坪草进行填充以弥补该区域绿化率不足的现象。中心广场是整个场地的中心,除了起到集散的作用,还有引导人们视线的作用,同样的是以硬质为主。北部跌水瀑布区域起到降噪和声音隔绝的作用,设有塑胶跑道可供市民锻炼休闲。

4.丰富的竖向设计

如在竖向设计方面,Greenlies袖珍公园考虑到地下有地铁通过,所以整体起伏幅度较小,但是地块起伏数量很多,简单来说80%的地块都不与零海拔齐平。中心广场区以抬升的地块为主,也是较少的绿化面积,目的是与西部和东部高大的林冠线产生呼应,产生一种“高-低-高”的波动感。北部叠水瀑布的设计是参考了帕雷公园中的水幕墙的设计,但是在Greenlies水幕墙明显是主景之一,高达三米的水幕墙,多层次叠加,同时我们借鉴空中泳池的设计手法,创造性的采用水幕墙和树池相结合的设计方式,从远处看会给人一种植物在水中“生长”的错觉,同时增强水幕墙区域的竖向空间感。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的理论研究,结合已又案例,并以上海市Greenlies袖珍公园作为实践案例,总结了城市袖珍公园空间营造的意义和原则,但案例尚存在特殊性与局限性,但其遵循的营造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以期对袖珍公园设计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幕墙营造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装配式建筑幕墙施工技术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BIM技术在办公楼幕墙装饰工程中的应用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谢翠菊 营造农村妇女“幸福站”
在公园里玩
一见如故
我国幕墙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