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近现代岭南篆刻流派的更迭与发展

2019-07-14曲阜师范大学273165

大众文艺 2019年17期
关键词:南越国官印岭南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篆刻艺术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现。印章艺术将诗、书、画、印,所具备的精神取向凝聚在一起篆刻成一个符号,成为当下人们所欣赏的艺术品。篆刻艺术起源于殷商,渐渐的在秦汉时期兴起,在明清时期篆刻艺术达到鼎盛状态。欣赏篆刻艺术应寻其根源,知其发展。在唐宋时期,兴起了一场收藏篆刻艺术品的风潮,于是乎印章艺术进入到了审美领域。随着篆刻的不断发展,篆刻的形式不断地被完善,篆刻出现了细致的分工,逐渐的跨越了艺术之门,于诗、书、画并肩。篆刻艺术品从实用价值转化为欣赏价值,以艺术的身份跻身于我国的审美艺术。

一、秦代的岭南篆刻

周所周知,岭南地区的印章艺术水平较高,比较有名的秦代岭南印章,西汉南越国玺印,还有经过精雕细琢的玉印,如“泰子”金印和“帝印”玉印,这些都是岭南篆刻技术的体现,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境界和工艺水平,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印章文化。南越国作为一个割据王国,其官印的篆刻效仿了秦汉的制度,又根据本朝代的特点制作而成,符合时代潮流的同时拥有自己的特点。南越国官印使用的文字是“摹印篆”,根据南越文王墓出土的铭文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此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印章制度。南越国最具代表性的官印要数“文帝行玺”,它的规范字体就是标准的“摹印篆”,笔锋饱满有力,体现了其霸气雄伟的气势,展现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汉中期以后的岭南篆刻

虽然岭南的篆刻技术应用广泛,但流传至今的印章数量却很少。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有传授岭南地区 “九真太守章”和“桂阳太守章”等官印,在现代出土的文物中也只有一些三国东吴时期的官印。汉代官印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体现了国家的发展特点。汉代之后元明时期的印章留存较多,著名的有“南雄州路总管府之印”等等,它们代表着元代的风格和地域特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物,便于人们对此历史阶段的研究。这些印章大多横平竖直,线条流畅,其雕刻工艺远不及南越国时期的印章,缺少一定的艺术性。

三、宋代以后的岭南篆刻

宋代之后,很多文人拥有自己的印章作为标志印于书画之上,文人大多自身加入篆刻过程中,以体现自己的风格特点。主要流行的岭南印章有“许申之印”和“白玉蟾印”,其风格都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明代初期文人印章的结构更加精妙,以陈琏的自用印为例,在篆刻风格、刀锋笔画上均体现了明代初期文人的艺术。罗亨信的两面白文石质印章也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的篆刻水平和所用材质都体现了时代的风格,促进了文人篆刻的形成。

四、明代流派篆刻

明代流派篆刻是“文人篆刻”的重要创作时期,也是印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兴起的以文徵明、文彭父子为首的印人,遵循以六书为主,自篆自刻的原则,掀起了新的篆刻艺术。岭南篆刻在明末才真正进入到“文人篆刻”的时代,以张萱为代表的文人墨客为篆刻艺术提供了巨大贡献。张萱是一位学者、诗人,他认为篆刻是一门极重修养的艺术,其内容有很大学问,强调“惟问镌镂,不问六书”。他所用的小篆字体清秀却不失力道,飘逸挺拔。印学在他的推广下有显著发展,他著名的印学文章有《古文奇字》《玺印》等等。在张萱之后还有很多精于篆刻技术的文人,如马元震、黎崇宣等等,他们大多追寻的是秦汉岭南篆刻风格。这其中有专业的印人,但也不乏业余爱好者,他们深入历史,追寻秦汉印章的精髓,再按照以六书为主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文学内容,体现了中国诗词、歌画的魅力,为清代岭南篆刻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之处。

五、清代时期的岭南篆刻

清代时期是篆刻艺术发展最为多元化的时期,出现了很多新的派别。此时出现了以丁敬为主的浙派,邓石开创的皖派,以其大胆的风格独领风骚。由于岭南地域偏僻,江浙印风对本地的影响稍晚,因此,这个阶段很少涉及皖浙流派。

清代岭南篆刻在古代篆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最著名的印人就是谢景卿,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其印风淳正典雅,追寻汉代,元代的篆刻风格,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印人。他的印章汲取了多种文学历史,有金文、殳书、秦诏版、汉碑额、天发神谶碑等等,这也符合他“印外求印”的作风,从此开启了新的篆刻时代,粤派篆刻逐渐兴起于岭南,经久不衰。追寻汉印的人以黎简为代表,其风格潇洒自然,而尹右篆刻的技术可称得上是“绝技”,相比汉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很多后人不断探寻印学精神,钻研其中的学问和精髓,不断传承和发展。嘉道年间,许多外地印人涌入于此,进行客粤鬻艺授徒,皖浙篆刻风格传于岭南地区,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粤地的篆刻风格。

进入晚清时期,在印坛逐渐出现了一些批评的声音,陈澧作为岭南印学的倡导者撰写《摹印述》,讲述了篆刻艺术的审美风格,他倡导“复古主义”,强调追寻汉印和元印,追求我国古代的质朴纯正之美,将真正的“雅正淳古”之风发扬光大。陈澧开创了以金石文字为主体的印学流派——“东塾印派”,这代表着清后期岭南篆刻艺术的巅峰。陈澧用他的印学观影响着一代印人,以李文田、朱越生、谢耀等等为代表的继承者在不断践行着。

光绪年间,出现了新的流派——“黟山派”,它是由安徽篆刻大师黄士陵发起的,将黟山印风代入岭南,将二者的风格融合,为印坛创造了更多的传人。

明代篆刻才真正进入到“文人篆刻”的时代,清代强调的是“复古开新、古今结合”。清末民初,由于中国的历史原因,战争革命不断,西方思想逐渐流入中国,以广东为首的沿海地区影响强烈,倡导“求新求变”,在此阶段岭南篆刻也结合这种思想,逐渐加入了时代特征。民国初年,易孺、邓尔雅、简经纶等代表将这种思想融入篆刻技术。易孺是传统文人的主要代表,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后又学习现代西方绘画,将二者融合创新,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这些中西结合的思想,岭南印坛又得到了进一步飞跃,进入了新的格局,形成了真正的“岭南派”,它以地域特点命名,从此源远流长。

六、当代岭南篆刻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1921年的“广东省第一次美术展览会”展出了广东印人的篆刻作品。篆刻以独立的形式与美术作品一起参与官方的展览,此展实开风气之先,为中国篆刻展览的滥觞。新中国成立后,岭南篆刻创作和研究蓬勃发展。1962年,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创办了“文史夜学院”,这是广东篆刻教学进入学院专业课程的开端。改革开放后,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举办了多期篆刻学习班,培养了众多的篆刻人才,多次举办中外篆刻交流展和篆刻评奖活动,出版篆刻专集,成立篆刻委员会,各地印社纷纷成立,使广东篆刻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七、结语

篆刻艺术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韵以及较高的审美价值;篆刻艺术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化,与汉字、书法有着很大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很高的欣赏价值。通过娴熟的刀法刻出的印章,既能表现出书法的豪放笔意,又能展现出绘画的优美意境。

猜你喜欢

南越国官印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苍梧秦王封国在南越国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探析
南越国出土漆器初探
裴度失印不急找
成败之转,譬若纠墨